以時間淬鍊技藝,打造時代縮影 ──文學類補助回顧與生態評析
2016
07
27
文|張舒涵整理
圖|國藝會
20週年,回顧與前瞻
國藝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論壇,的第二場次—文學類論壇,邀請國藝會董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擔任主持,由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洪意如為與會人士報告國藝會二十年文學獎助政策沿革,並由國立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兼所長范銘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以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副教授楊澤蒞臨與談。

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洪意如於報告獎助沿革時提及,二十年以來,國藝會於文學領域共挹注了1.9 億元(占總額7%),其中又以創作與出版補助的比重最高,而文學類常態補助設立之核心目的,即是是多元關照各文種文學類型、各個世代的作家,過去二十年平均每年四十件、六百五十萬元,讓創作人維持穩定收入、延續熱情,推廣個人創作。

文學市場的難題,與補助機制的再調整

范銘如所長回顧她在研究報告中的文學市場觀察。她認為,雖然國藝會文學類補助二十年來穩定成長,但此期間卻是台灣文學市場受外部環境影響而經歷波動之時。過去面對報禁解除以及廣電平台的開放,文學露出版面大幅減少,加上電子媒體以活潑、動態並即時的資訊提供模式大舉入侵,強烈衝擊了傳統的文學產業,導致國內文學報紙副刊、出版市場相繼停刊、急遽萎縮。除此之外,隨著全球化之勢,外國書籍夾以國際文學獎光環以及影視行銷手法進入台灣,瓜分了既有市場,使國內文學產業面臨重大挑戰。

尤有甚者,八零年代以降,兩大報開啟了競賽型文學表現,其後加上各大縣市文學賽事、各類主題文學獎、國藝會補助等等,使得專業讀者的影響力大幅增加,創作者於是朝向實驗性技巧作品發展,意欲打造出強烈個人風格,以利獲得獎助、市場青睞。然而,此風潮卻也墊高了文學閱讀的門檻,使得一般大眾難以消化,作者與讀者間便逐漸出現距離。而後副刊衰落,面臨的是西方學院理論的崛起,文學內容受理論影響過重,亦無法與讀者建立良性互動。

專案模式喚回市場

針對因競賽模式而僵化的市場,范銘如提出了兩項具體方案:第一,鼓勵以故事為導向的嚴肅小說創作,內容長短不拘、亦不限制新進或資深作家。現代文學市場上已有太多的個人情緒作品,此方案目的便是期許如八零年代雅俗共賞的故事性小說,能夠重返市場,如此便能重新吸引普通作者回歸文學閱讀。

第二,試辦文學年金,以一至兩年為產出時限,主動邀請資深作家以及近年來持續有穩定產出的獲獎作家申請。此專案計畫除了能使得創作者安心寫作、亦能破除僵固的競賽文學市場,鼓勵更加多元的題材浮出。針對此建議,李瑞騰教授則提醒,年金專案的評比方式必須要謹慎規劃,例如思考「是否有好讀的小說供讀者閱讀?」、「是否具備足夠的故事性?」等問題,同時亦建議發展浮動專案,規劃來年文學補助之時,便可針對當年需要加強的部分給予機動性補助,以填補缺乏之處。

因應文學批評全面學院化的情形,建立藝文公共論壇以及文學批評平台是當務之急。

打造公共論壇,藝文訊息透明化

國內藝文訊息之封閉、不流通,則為范銘如另一項擔憂。她認為,只靠同好間交流、分享的傳遞模式,長期下來對於內需市場並非好現象,且更影響到國際化發展。近年來,部分國內出版社、經紀人積極推廣台灣文學至國際書展,將其翻譯並於外國出版,卻經常面臨僅為社群網站轉發、推薦,而無法提供專業書評的窘境,且此狀況應為藝文領域的共同難題。她提議,若能建構一個藝文公共論壇,便能廣納各領域專業人士以及一般讀者、觀賞者之意見,對於藝文工作者創作方向之調整亦有助益。

除了呼應范銘如所長之提案,李瑞騰教授亦補充,「今日台灣已經沒有所謂大眾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已全面學院化」,換言之,欠缺透明、迅速的出版資訊,一般大眾看不懂、也缺乏管道掌握文學動態──此狀況嚴重影響了創作內容,甚至形成寫作出版迎合市場專業讀者的導向──國藝會應該如何對應,是未來文學發展的重要關鍵,而文學批評平台的成立,實應列入考量。

文學技藝的磨練和淬煉需要時間,故事性長篇小說便反映一個社會的發展。

文學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楊澤指出,文學技藝的磨練和淬煉卻需要時間,但現代社會對於財富、資本的開創較有興趣,文化、藝術的積累往往被忽略。他引用了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之語「近代歐洲是個小說的社會」解釋,西方社會花費數百年時間創造長篇小說,也因此他們的小說具有足夠的內涵基礎,可以說,「長篇小說的重點,就是一個社會如何說故事給大家聽。」

楊澤認為,國藝會作為一個處於台灣政治體制之外、角色特別的機構,角色定位值得肯定,補助與輔導操作面亦已愈發成熟。2016是世代轉型的時刻,文化、藝術將更加獨立於政治之外,廣納多元議題、強化批判、關注弱勢。對於未來,文化界應能有更多期待。

新興個人媒介的運用

李瑞騰教授進一步觀察,文學發展永遠無法單純取決於外部客觀環境,其內部構成條件與外部互動勢必影響文學本身成果。過去在政治力緩緩消退的年代,經濟力逐步升揚,此消彼長之下,整體成長便取決於市場。

他認為,國藝會補助在本質上是個政治力,而現今我們又似乎又看到經濟力逐漸消退、政治力成長的過程:「今日是政治為文學,過去是文學為政治。」李瑞騰解釋,若我們的社會可以自己供應成本,政府便不需提供資金來支持文學發展;然而當社會無法支應成本時,而文學又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經驗值、整體文化發展的關鍵,政府就需要支援,「因為文學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呈現。」李瑞騰言,七零、八零年代後期至今,文學出版物的銷量已從一、兩萬本銳減至三、五百本,甚至由作者自行出版。現今由於訊息傳遞媒介及速度改變,平面媒體的競爭力快速下降,新興個人媒介成為影響未來文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群集互相影響、分享,重新互相理解並協助,將成趨勢。「舉例來說,一群理念、愛好相同的寫作者,又以詩人為盛,聚集在一塊兒,便可以少量發行的模式長年經營小型刊物,其全部所需其實僅是印刷成本。如今有了社群網站的存在,更增加了資訊傳播媒介,寫作更能回到『自我的狀態』,意即創作者能夠獨立經營自身作品,而不受到中介二次編輯、篩選。如此一來,文學便能如過去般單純、直覺,不去期待讀者、觀眾、消費市場的反應,寫作也能夠更快樂。」因應此勢,他期待國藝會能夠發展出相應補助制度。

國藝會文學類補助作品:左起為顧玉玲《回家》(2012文學類常態補助-創作)、何致和《花街樹屋》(2010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鴻鴻《暴民之歌》(2015文學類常態補助-出版)。

結語—讓文學回歸市場

此場文學類論壇,在主持人簡靜惠董事、國藝會洪意如總監以及范銘如所長、李瑞騰教授,以及楊澤教授三位與談人的討論之下,歸納出清晰的改革方向。范銘如所長於最後特別回應:「此次做文學類觀察時,有很多想法跟其他老師提出的建議類似。過去我們一直希望創作能夠文學自主、藝術自主地發展,擺脫政治力,而現在卻需要政治力、靠國藝會的補助來補足消退的市場──這其實是不健康的現象。」因應現階段文學生態運作,國藝會補助機制舉足輕重;以補助力量刺激、補足市場空乏,讓文學市場最終回歸自主運作,創作者方能再次專注藝術性的產生。

 

下載完整報告:
【文學篇】文學市場萎縮中的穩定支柱/范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