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本攝影集是關於一位創作者的生命子題,在佔坪不大的地下空間裡,透過指尖翻閱,可以察覺亙古以來的人類信念、以及當代攝影的強大能量。
走在花蓮鬧區的街頭,有一處隱身於市區中心點的當代藝術空間,走入手作選物店旁的一扇窄門,沿著樓梯直下,暫且遠離了觀光人聲與車水馬龍,眼前寧靜的藍綠色牆面正展示與「Lightbox攝影圖書室」合作的攝影集專題展。
Ryan McGinley Whistle for the Wind、Robert Frank《美國人》、深瀨昌久《鴉》、中國的《假雜誌》、日本的《IMA》雜誌、台灣的《VOP》、關曉榮、沈昭良、王信、還有一套完整的《台灣攝影季刊》都在此任你翻閱…來訪的觀眾說,許多展示都是曾經從師長們口中聽說,卻從沒機會觸碰的經典攝影書,沒想到來到花蓮的地下空間一口氣全滿足了!
「好地下藝術空間」(以下簡稱好地下)創辦人兼藝術總監田名璋說:「當代藝術本來就是最靠近生活的,適切反映了當下的環境與內在,許多議題貼近我們周遭,別把看展、與藝術的接觸是當成是一件讓人害怕的事情。」為了讓人更舒適地與當代攝影第一次親密接觸,「好地下」重新為牆面粉刷了顏色,請木工訂製的閱讀桌面,打造一個斜背的攝影繪本展示架,書架後方鋪有柔軟地毯與枕頭,佐一盞溫暖的燈光,成了這次活動最受歡迎的隱密空間。
玩一場真實的遊戲
「好地下」成立於2016年五月,田名璋身兼空間籌劃人、同時也是一名攝影創作者、在東華大學教授攝影與錄像課程。談及「好地下」的創立契機要回溯到三年前,那時田名璋仍埋首於系所評鑑的紙上作業,桌上厚厚一疊龐雜的資料,呈現出體制裡最受限制的一面,他思索著,如何走出這些表面規則,帶領學生玩一個實實在在的遊戲,也為自己找一份真正的自由。
於是校園內有了「角落藝術節」。當時對全校師生公開徵件,不限科系、題材、媒材、沒有空間限制的方式造成校內轟動,也從第一屆的十幾位學員,到今年準備邁入第四屆,每屆都有超過60組以上的創作者參與。他記得創辦初期曾對成員們說,這件事沒有成績也無支薪,重要的是賦予一份實驗的自由。「東華角落藝術節」的創辦,讓田名璋找到了擁有創作熱誠的人,學生真心喜歡一件事,投入程度與專注力比教室更好,而且他發現,「這裡面的自由也包括給我自己自由。」
從這時候開始,「角落藝術節」所得到的正向回饋,使他開始思考如何更積極介入公共議題。於花蓮十年的生活經驗與藝術空間的觀察,有感於當代藝術的專業策劃能力、以及優質展示空間的匱乏,他說,與其抱怨沒有地方看展,不如乾脆自己動手來做吧。他也觀察到,花蓮當代藝術的生態偶然會迸出一個耀眼火光,雖不見然是自覺式的,但顯示藝術家都在,只是缺乏一個空間來推廣或提供展演。
在花蓮想經營一個藝術空間需要極有力的心臟,連商業取向或基金會導向的藝廊運作都備感艱辛,更何況田名璋決定「好地下」將以非營利為取向。但是商業性質含有「可賣嗎?」的前提,與「好地下」欲提供實驗型態場域的傾向難以媒合,他期望能有更自由不設限的展場環境,才能更貼近當代藝術的本質。
因此當因緣際會下碰到「花蓮日日」營運長蘇素敏,表明打算釋放一處空間給勇於嘗試的創作者,有相似開創理念的兩人一拍即合,「好地下藝術空間」就這麼開始了。
盡情實驗的公眾參與
地下室經營空間在花蓮並非常態,但這份實驗性質吸引著田名璋,帶點瘋狂的開放態度,亦符合心中的當代藝術核心。因此「好地下」也在第一年就嘗試了各式藝術型態的合作,除了室內展覽,也邀請義大利環境藝術家Giacomo Zaganelli駐村策展、與「花蓮日日」共同舉辦走上街頭的「Artmigo串門子藝術市集」。
義大利文化對食材的重視與講究,駐村藝術家堅持自己手工製麵,因此Giacomo Zaganelli帶領的創作工作坊,內容也包含在「花蓮日日」開設製作義大利麵課程;在「Artmigo藝術市集」他更將藝術創作場域擴大到花蓮街頭,與市區文創小店、餐廳、甚至木材行、機車行串聯設攤,直接讓逛街民眾與藝術面對面。營運初期的規則與設定,都是等遇見了才開始建置,這些碰撞他都視做實驗的環節,因為當代藝術對田名璋而言,就如同某個生活情境裡的小遊戲。
「好地下」把當代藝術拉至流行文化的消費者眼前,與商家、創作者、街區管理單位之間的協商交涉相當繁瑣,但他說:「這些事影響所及的範圍它就會存在,要讓你知道就有人願意這樣傻傻的、實實在在的做事,把最好的攝影集拿出來讓你翻閱。」
「好地下」努力做推廣宣傳,帶領年輕人到「好地下」實習和操作,更主動與在地學校合作教育課程,希望花蓮有一處更親近當代藝術的管道,能夠輕鬆看展的空間,來看書有舒適座位,不收費也沒有冷酷高姿態。
攝影書的種子,在「好地下」開出繁花
今年田名璋再度回到自己的專業,透過「浮光影藏」攝影集專題展,期望帶動地方做深度的脈絡化閱讀。展覽前夕,他在「Lightbox攝影圖書館」待了一個下午,選書方向由20年的專業養成出發,挑選背景從1940年代至今、題材不設限,只要是優質的當代攝影,都希望能夠帶回花蓮。
他把影響自己深遠的台灣紀實攝影安排在展場第一列,關曉榮《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張照堂的《歲月風景》、陳順築的《家族盒子》、謝春德《時代的臉》、蕭永盛《台灣攝影季刊》……,這些畫面為當時的知識份子投下震撼彈,「以攝影介入社會」的種子,也一直深埋在田名璋心底。
大開本的《台灣攝影季刊》並列於桌面相當顯眼,這是田名璋自己的收藏,1990年代由台灣攝影史研究學者蕭永盛編輯,嘗試以大幅影像呈現的印刷方式,此類具有實驗精神的攝影雜誌,只要一出版他就會立刻購買。而日本攝影師的教育養成、與市場機制都比亞洲其他國家成熟,出版品相當優質,這次挑選了10本日本攝影書,田名璋也提醒閱讀圖像之餘,印刷品的質地、版面設計與裝禎,都值得品味與參考。
一本書籍封面是在自然裡奔跑的裸露背影,於眾多歐美經典攝影集中特別引人注目,田名璋注意到年輕族群面對掙脫傳統、與自然共存的方式,已經產生有別以往的思想與詮釋。這本Ryan McGinley的Whistle for the Wind 紀錄當代青少年的反叛與飄渺,帶著青春迷幻的電音氣息,讀起來卻相當清新。
今年9月「好地下」將會相當熱鬧,邀請年輕一代的日本當代攝影家赤鹿麻耶、台灣的環境藝術家李蕢至共同來駐村,期望透過邀展讓攝影與其他藝術類型產生交流。「好地下」開設之後,田名璋與公眾參與產生更多元的連結,未來也將持續保有開放與彈性,除了充當藝術知識的堡壘、甚至歡迎學生入住紮營找尋創作謬思。與其說「好地下」是一間藝術空間,不如說是滋養藝術靈魂的搖籃或許更加貼切。
【了解更多】好地下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