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和光也同塵──Lightbox攝影圖書室
2017
06
01
文|吳家瑀
圖|Lightbox提供
影像的力量——關於攝影,我們想對你說……
宛若燈箱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以大量攝影藏書引發深廣的人文匯聚,探掘影像內涵,也點亮群眾對社會生息的觀照。

五月的一個炎熱午後,當蟬噪嘈嘈通報立夏的節氣就要到來之際,太陽將舉目所及的景致曝光得極其過度,鄰近古亭站的金門街裡,有一處名為Lightbox的攝影圖書室,正以其名其事去形同此時此刻的明亮,意圖讓人充分感受到光的存在。怎麼說呢?它正在以最大的氣力收集和與人分享光的檔案―攝影書及其相關的種種。

走進位於NUKI COFFEE三樓的Lightbox,迎面而來開滿一整面牆的大片街窗,連同延伸到滿室滿目的素白和自頂樓階梯灑下的白晝,把原本已然足夠簡淨清晰的空間照鑑得更加澈底,名實相副宛若燈箱,自體發光邀請著來訪讀者,讓大家藉助它的光源,翻閱本本正片般的書冊,一同仔細審視臺灣攝影的脈絡,照看當代攝影的發展,探掘影像與社會的連繫。

接觸過傳統攝影的人,都知道仰賴燈箱來檢視底片、俯拂微塵,而曹良賓以Lightbox來命名這間攝影圖書室,是以燈箱的光盒意象借代攝影,一方面對等於黑盒子空間之於表演藝術,以及白立方空間之於視覺藝術的對應關係,另一方面對顯出Lightbox的空間性質,意圖有別於藝廊和表演廳的嚴謹肅穆和身分限制,成為人與人及人與書彼此交流、活絡訊息、匯合人際的開放場域。燈箱在修辭裡等同了攝影,而待在Lightbox敞亮裡的我們,就是那塵埃微粒,就是那凝結定影在底片上的人來人往。

Lightbox攝影圖書室,延續「攝影」與「圖書館」自由開放和面向公眾的特質,匯集大量的台灣攝影出版品。

從攝影書引發更深廣的匯聚

在這個充斥浮光掠影、泛濫速食圖像的年代,曹良賓仍舊認為值得出版攝影書,不僅值得,還重要到必須為此成立一座系統化收藏和檢索圖資的中心,因為攝影書是立即且有溫度的媒介,即便蟲蠹泛黃,仍舊能引渡昔日臺灣,讓我們知曉先人的俯仰生息。攝影做為知悉歷史的途徑使其與社會關係密切,以攝影觀照社會,即是Lightbox和攝影書存在的其一意義。除此之外,現今由網路搜尋引擎海量吞吐出來的影像既片斷、零碎,又毫無組織架構和主從分別。相形之下,攝影書可提供讀者完整的影像閱讀經驗,它成書於作者的執行意念,由此精挑細選、提綱挈領出的有限篇幅及知識布景,都是為了讓讀者循線挑出脈絡、覺出精神。再者,攝影書不僅有助於訓練影像閱讀,與原作相比又是價格合理、利於傳播分享的媒介,Lightbox便極力推波助瀾,以自身為推廣平台讓攝影更普及於社會大眾,吸引和串連出更具規模的攝影社群。從書的聚集引發人和攝影事件的聚集,如此攝影對於社會的凝視及參與,便得以伴隨眾議而被傳遞思考。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第一場國際交流,邀請法國攝影史學家 Raphaële Bertho 分享她對當代地景攝影及歐洲公共委託攝影專案( DATAR 地景攝影計畫)的研究成果。

不只是攝影之光,更要收集目光

談到書與人,乃至事件的聚集,曹良賓最自豪Lightbox仰賴「群募」眾志成城。他採取這條途徑,仍舊是以社會參與的理念為依歸,否則藏書量要一次到位實有許多方法,向企業募款或申請國家補助,花上一兩年依照書單購買齊全就是一種方式,不過這麼一來,成立Lightbox將僅是他個人的一筆經歷。他要收集的不只是攝影之光,更要收集目光,若不至此,最終免不了淪為乏人問津的蚊子館。於是他把空間打開,讓計畫共享,自己先捐出四百本書充公,在近乎家徒四壁的匱乏下熱血開館,之後便有了郭力昕傾箱八百多本藏書大力支持,以及沈昭良、張世倫、姚瑞中、陳敬寶、吳政璋等人不論贈書或給予意見的誠懇助陣,自2016年五月開館以來不過短短一年,藏書量目標已上看三千本,熱心贈書者也逼近兩百人。甚至於訪談之際,曹良賓還雀躍地透露,近日將在官網上公佈:Lightbox獲得美國重量級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本人親手捐贈的經典攝影集。

「從南歐到南美:伊比利美洲的當代攝影」專題講座,邀請了旅居台灣的墨西哥攝影家金勞(Raúl Gasque)介紹伊比利美洲的當代攝影作品。

台灣攝影書的類別概述

目前Lightbox的藏書不分歐美、亞洲及台灣,內容上大致可區分為傳統攝影集、攝影評論類、攝影史、攝影展覽圖錄與博覽會專刊,以及優質的攝影期刊共五類。藏書核心仍以台灣攝影出版品為主,期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把口袋裡那份以作者論為本擬定的必藏書單完整鋪排於架上,了卻概觀台灣攝影主體性及其發展過程的心願。以此為抱負的曹良賓,對於台灣攝影書的歷來走向,自然也在書籍編目之間得出一份獨到見地,他將此簡單歸納為五個概念主題:最常見者為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心象及表現,前者是將現實抽象化為內在相應的景別,後者是相對於客觀再現的主觀表現;第二種是見證式攝影,傳統的紀實攝影即屬此類,在此攝影視同沒有文字的證據,而攝影者的在場和對於現實客觀抽離的擷取,得以使人理解事件知曉真相;第三種是擴展的紀實攝影,與紀實攝影略顯不同的是,此類作品的作者意識強烈,呈現影像時也相對重視脈絡的忠實梳理,力求儘可能以緊緻綿密的系列架構,照映出現實的複雜層次;再來就是攝影和藝術的交界,觀念攝影、編導攝影或者表演藝術的若干檔案,如侯怡亭、何孟娟、陳順築等人作品,都落在此項;最後一種以影像鋪展混淆現實的虛構敘事,這種在台灣較為罕見的做法,將影像理解成一種可資調度的檔案,對此觀看、分析、檢視、挪用,以組織出一則反思時事、揭示現象、辯論議題等等的寓言,為攝影開發出更多的可能性。

VOP漫談夜―「攝影書作為方法」座談,《攝影之聲》的主編李威儀與藝術家曹良賓、評論家陳佳琦一同討論攝影書的價值與意義。

曹良賓也看著電腦螢幕上為國圖和臺圖等圖資機構攝影類書製作,充斥著「之美」、「采風」、「技巧」等關鍵字的朵朵文字雲,指出現行公共圖書館採用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已難涵蓋及因應攝影書的發展時趨。原因無他,一則受限於既有編目定義而無法納入新興類型的攝影書,二則隔行如隔山,非專業領域者無從認知某些攝影出版品的重要性,就像一項重大的科學發現不可能在問世之初就普及於大眾生活,攝影的革新必然也會經歷一段先行者的孤獨,如此便可見出成立Lightbox的迫切與必要性。

和光同行、與塵同在,Lightbox的未來怎麼走?

Lightbox平日裡是一個公益開放的閱讀空間,夜晚或周末又是發生工作坊、專題講座、討論會等攝影事件的現場。在未來的計畫願景中,曹良賓除了持續和工作夥伴推動國際交流、向海外藝文機構引介台灣攝影,也期望拓展Lightbox的各種可能性。他會增闢活動空間和圖書展牆,使空間機能複合靜態與動態,既為有志於創作或研究者提供充分了解台灣攝影軌跡的實體和電子資源,更矢志讓Lightbox成為攝影同好聚會時不作他想的搖籃型咖啡廳,朝向一座因應當今藝文環境的新型態圖書館;另外,現階段Lightbox已發起和編製出一份紙本和電子版的《台北攝影地圖》,彙整收集大台北地區的攝影相關機構,透過資訊分享活絡當代攝影的發展,未來更希望具備圖書出版的專業,為深化和續寫台灣攝影文化作出貢獻。當談到做為民間單位與國家機構並肩合作的可能性,曹良賓也期許Lightbox善盡自身的圖資功能,如此便能和主力放在修復、保存、典藏、展覽和教育,預計於2019年正式啟用的國家攝影中心,共同充實台灣攝影的內涵,型塑台灣攝影豐足多元、自由開放的氣象。

使用燈箱,是一個和光同行、與塵同在的經驗,「光」是視線、是引見,是攝影書帶領我們回返及觀看事件現場的能力,「塵」是攝影所見及其入世之道。「和光同塵」這句老子以齊物平等之思,期許施政者泯除差別之見、與民同俗體察其所需所感的建言,透過當代攝影的實踐與和Lightbox的推廣,有了畫面栩栩如生的相應新解:隱於巷弄,混同於市井的生活感裡面,Lightbox決計把攝影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推得更遠,藉由這些影像書本收納和梳理你我背後整束整把看似非關實則牽連的脈絡,送往迎向它的每一個人。

 

【了解更多】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