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跨領域論壇觀察(二)國際推進篇:由生產、外譯到國際出版的持續性動態鏈
2019
12
23
文|陳溱儀(台大台文所博士生)
圖|黃湧恩攝影
台灣長篇小說的國際推進,或者就更總體性的角度言之——台灣文學的外譯工程,誠然涵蓋了官方、學界與民間就不同路徑、策略,與考量著眼點所形成的參與脈絡,這些脈絡可能相對「獨立」,彼此之間並不一定能夠有效地相互搭配或媒合;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參與脈絡,在台灣文學的「外譯」與「推進」工程中,關鍵性的環節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那就是「翻譯」的問題。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共同主辦的「台灣長篇小說跨領域論壇」,2019年11月2日於台大博理館舉行。本次論壇回顧十五年來台灣長篇小說分別在傳播形式、國際推進,以及教育應用三個主要層面的發展進程及階段性成果,並結合官方機構專責人員、學術相關領域學者、出版暨翻譯專業人士、高中教師以及長篇小說寫作者等多面性的參與及討論,企圖結合各端點所獨具的視角和經驗,共同構畫出台灣長篇小說未來發展的可能圖景與佈局方略。

國際推進場次係由邱貴芬教授主持,四位與會講者則分別為出版暨翻譯專業人士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外譯事務研究員,共同針對「國際推進」的主題,就其所活動的不同場域和所採取的個別路徑,進行實務經驗說明與交流,並據此提出對於台灣長篇小說國際推進的現況分析、所遭遇到的問題及因應方式,以及關於未來突破的可能策略或建議。

「協作時代——台灣長篇小說跨領域論壇」之「國際推進」專場。

台灣長篇小說的國際推進,或者就更總體性的角度言之——台灣文學的外譯工程,誠然涵蓋了官方、學界與民間就不同路徑、策略,與考量著眼點所形成的參與脈絡,這些脈絡可能相對「獨立」,彼此之間並不一定能夠有效地相互搭配或媒合;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參與脈絡,在台灣文學的「外譯」與「推進」工程中,關鍵性的環節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那就是「翻譯」的問題。翻譯既是問題,同時也反映出需求的迫切性:如「內容力」創辦人黃耀進即在本場次發表中指出,在版權輸出的過程中,如何能讓國外負責評估的編輯「看懂」原書——亦即能夠使其看出該書的魅力與出版潛力——不僅涉及到內容方面的初步譯介,甚至還需要透過更深入地掌握與推介功力,如對作者的敘事風格或遣詞用字等忠實而有要領地呈現,往往才能掌握版權輸出成功與否的關鍵。而這種深入而細緻的「說故事」能力,非常需要同時精通來源語和目的語、甚至具備精準文學品味與眼光的譯者,才能確實地提升這個環節的執行力。

「內容力」共同創辦人黃耀進分享身處臺灣文學國際出版第一線的經驗。

我們可以在另一位與談人,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陳慕真的報告中同樣看出「翻譯」的關鍵位置,以及官方機構基於此認識而逐步建置的相關培力計畫:如台灣文學館於2019年起舉辦的「譯者駐村」項目以及「新銳譯者工作坊」,旨在加強國際譯者與作家、出版社之間的交流與連結,館方並將於2020年開始著手建立「譯者資料庫」,期望能整合既有的《台灣文學網》「外譯房」,提供台灣文學外譯工程作業中各個端點與環節——包含作者、譯者、出版業鏈結、讀者等——更為便捷的搜尋平台。

台文館研究員陳慕真分享台文館推動文學外譯的生態觀察與系統性佈局。

綜合上述兩位與談人發表的要點,可以清楚看出,無論是從官方機構或民間版權經濟產業的視角,其各自的參與脈絡和投入經驗都共同交會在對「翻譯」的重視與需求這個關鍵點上,由此也正顯示出台灣文學「翻譯」人才不足、或不夠受重視等問題癥結。

在「翻譯」的相關討論之外,還有另一個被屢次提出、經多方呼籲的關鍵點就是「整合」。「整合」係冀望能將目前既存、但較為單點或分散的路徑與資源,集結匯聚成更有力量、同時也更有效率的執行系統,在本次論壇中論及的層面,主要係以數位資源與數位平台的整合,以及官方機構各相關單位之間的整合或搭配,作為建議的焦點。誠然,如前文曾述及的台灣文學館近期內將建置的「譯者資料庫」,即以整合既有的外譯資料庫資源、成立一更具指標性且搜尋更加便捷的平台為目標,此即為官方機構主動就「整合」面加以著力的例子;然而,如何能更大程度地發揮這些平台與資源的潛力和效力,可能還需要更多面、更有效的宣傳方式,以及針對使用者端——包含了作者、譯者、出版產業鍊等——的不同需求,設計規劃出更為友善的使用模式與資訊流通管道等,這些或許都是官方機構與相關單位在進行整合工作時,可以再予考量或謀劃的參酌點。

此外,根據本場與談人黃耀進的調查,由國藝會所補助的長篇小說,其外譯的出版情況,多係由國際譯者的個人興趣或民間版權代理公司來推進,而文化部雖然也有翻譯出版補助計畫,但由於長篇小說補助與翻譯出版補助係經由不同單位及不同專案分別執行,可能因而削減了由作品產出到推介國際此一持續性動態鏈的發展潛力。因此,如何能將分屬不同機構或單位的資源相互整合搭配,落實於台灣文學由生產到外譯工程此一共同的長程目標,也許同樣可作為官方未來規劃時的重要參照。

台文館研究員石牧民以北美高等教育現況為例,談外譯策略運用的關鍵性。

觀察本次論壇從專題演講、各場次多面向的與談交流,以及最後由三位兼具跨領域經驗的年輕作家所組成的綜合論壇,還有現場與會者的提問和分享等,似乎俱浮現出一種對於「文學」的「邊界」以及其中所隱含的「階序」的關注,而這同時也表現在官方主事機構、學術相關領域,以及民間出版業界對於推介台灣文學外譯時所採取的不同路徑與策略走向。以台灣文學館為例,其在推動台灣文學外譯的分工方面主要係以結合國內外學術領域與台灣文學金典獎來著力,推動項目包含了「推動台灣文學進入各國大學」前期研究調查計畫,以及「推動台灣文學進入美國」編譯出版計畫、推出「台灣文學書系」等,係以讓台灣文學經典作品直接進入國際各大學成為學術教材作為推進路線;然而,國內外學術相關領域對於台灣文學的研究取向或研究偏好可能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哪些文學作品更受到關注,乃至於成為官方補助或外譯所選擇的對象的問題。如再以綜合座談與談的作家羅傳樵、楊双子所提出的「類型文學」與「純文學」之間存在的「階序」爭議加入討論,則「類型文學」是否會因文學場域、文學品味,以及文學典律之故,而難以成為官方機構獎助或外譯的對象?另一方面,需要考量市場性的民間出版和版權經紀人是否就難以兼顧文學品味而一逕趨向「普通讀者」?

與談者與現場觀眾對話,右起為「內容力」共同創辦人黃耀進、「內容力」版權經理鄧靜葳與台文館研究員陳慕真。

其實,這些問題和潛在的爭議,若以近年來國際推進十分成功而廣受矚目的吳明益及其作品作為觀察和分析的對象,則不難看出,所謂純/雅文學與大眾/類型文學的區別、或學術研究需求與市場取向之間所隱涉的文學「界線」、「範式」或「標準」的差異,似乎並不是涇渭分明或難以流動的,而毋寧是需要更具彈性和創造性的眼光來加以評估和重省。執此,台灣文學在籌劃國際推進的遠大工程時,如何能跨越上述看似對立或二分的思維模式,進而形塑出更為多元而富含潛力的佈局方略,結合官方、學界與民間的經驗和視角,尋繹出能共同施力的協作方向,則勢將能為台灣文學的擴展,提供更為廣闊而豐厚的土壤。

「國際推進」專場與談人合影。右起為「內容力」版權經理鄧靜葳及共同創辦人黃耀進、台文館研究員石牧民、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邱貴芬與台文館研究員陳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