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像之外的前行——鄧湘漪於藏人屯墾區的流亡日日
2016
01
27
文|阮楨鈞
圖|鄧湘漪提供
甫出版的《流亡日日:成為西藏人的一段旅程》是作者鄧湘漪一段在藏人屯墾區的行動日誌,透過十年的駐紮時光,湘漪帶領我們緩步進入關於藏人的生存、流亡與日常樣貌。

想像,像是浮沉於腦海裡的層層漣漪,來不及詳加琢磨,就已隨著浪潮撲襲至岸。或許正如同我們對於「西藏」兩字的思維一般,跳躍在關於宗教信仰、關於人權追求的片面意象之中,無關正確與否的認知差異,卻錯失深入理解的思考核心。而甫出版的《流亡日日:成為西藏人的一段旅程》一書,則帶我們緩步進入關於藏人的真實樣貌。

如文生義,《流亡日日:成為西藏人的一段旅程》是作者鄧湘漪一段在藏人屯墾區的行動日誌,以十年的時光為紙墨,實地駐紮及田野為筆硯,書寫成一篇篇真實而又動人的觀察報導。因而,有別於一般高亢激昂的議論角度,本書透過與當地人實際相處的親身經驗,平實的描繪出關於藏人的生命日常與歷程,並試圖在長期包裹於政治議題與悲苦難民的形象之上,探尋更為核心的民族認同與情感追求,藉以架構出於此文化脈絡下更為真實的個人行動與集體目標。如同藏人的流亡,看似逃離家鄉的躲避過程,然而行動背後的主宰卻是為了回返自由的實踐方式。

連綿的山城,蜿蜒的路徑,是《流亡日日:成為西藏人的一段旅程》作者鄧湘漪於藏人屯墾區每日的移動日常。

而為了更貼近真實的姿態,作者湘漪採用民族誌的寫作方式作為承載,並如湘漪於訪談中所言「同時也希望能讓讀者認識到『民族誌』這種文類,或是認識民族誌的寫作方式,然後,透過這種的寫作更加貼近藏人的日常」。然而真實與日常,往往更容易觸及現世生活中的沉重與不安。

「這本書它很沉,它裡面談了很多日常生活裡的奸險狡詐、談了很多陰暗不光彩的那一面,不是想像中那種樂天知命、樂觀悲苦的藏人生命史」,湘漪坦率的與我們談到了關於書中的某些章節,或許有點不堪,或許有點令人驚訝。然而作者的用意並非是要抨擊我們過往對於該民族的平和想像,而是希望透過如此的描述過程,帶領讀者逐步領會那些隱藏在歷史框架之下的民族衝突與矛盾,引發更深層的理解與思考,如湘漪所期待「這一本書的意義其實是希望能夠讓人理解到,人活著是有很多無奈跟不得不為的事,但那都是包覆在一個更大的文化脈絡與社會架構之下,我們的任務是要去理解這個脈絡與結構」。

時常流竄於街市裡的諸多謠言與猜忌,其實都是源自於藏人自身的不安,以及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

十年,似是一段漫長的時光,又似是轉瞬即過,而對於湘漪來說,這僅是她目前參與東南亞國家非政府組織的中繼點。「或許是有一種嚮往,而那一種嚮往可能是來自於看過的書或是電影,來自於對遙遠地方的想像」,在談及這段路程的開端時,湘漪這麼的與我們分享著,並淺淺的表示這一切起源的契機是很單純、很直接的,如其接續所言「我是一個對於那種遙遠異地風俗很著迷的人,所以我會去,可能只是因為我覺得那個地方可能很迷人」,而這一種著迷,則讓湘漪開展了長達二十年的投身,持續至今。

然而旅途上不總是晴天,偶有預料之外的驟雨襲來。如湘漪這段參與非政府組織的路程,「一路的參與都在挫敗之中」,湘漪帶著一點釋然的角度談起過往。相對於第三世界的現況,許多的非政府組織在進入當地社群時,本身即是代表著先進的技術與豐富的資源。因此,雖非本意,然雙方之間的資本差距逐步形成認知上的斷裂,而給予及被扶持的相互關係,則隱然生產為一種指導者的高度姿態,在原為善意的合作之中滲入了一點背離的嫌隙,並與融入當地社群的意圖漸形疏遠。如同湘漪所赤裸裸的揭示「我連當地他們怎麼用香料,怎麼稱呼這些香料都不知道,可是我卻要告訴他們如何喝乾淨的水?」

種種的經歷,屢次衝擊了湘漪於投身當時的初衷與認知,然而慶幸的是,過往的拉扯並未停下她持續前行的腳步。「明明知道這是值得作的事情,飲用乾淨的水也是值得作的事情,可是為什麼我卻留不下來?」一句句的內心反問,促使湘漪的再度啟程,而獨身前往與融入當地,則是她於此階段的解題回應。

在離開組織的框架之後,湘漪選擇以「個體」的方式進入藏人屯墾區,展開了於此書中的日日流亡,並從教授華語開始,逐步的融入到當地居民的日常交往中。不過湘漪也表示,在剛上路時還帶著非常明確的研究主題與學術理性,然而時序的推衍,與當時於自身上所遭遇的生命難題,讓她開始思考「生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進而引發了另一層的寫作方向,從藏人的經濟生產過渡到藏人的族群情感,逐步聚焦到該族群的生命經驗、以及關乎未來美好的追尋。並透過書內的每一則故事、每一段字句,與讀者一同探索關於此地更為真實、也更為複雜的視野及觀點。

二十年來的東南亞參與經驗,或許將是湘漪的下一步出版計劃,令人期待。

訪談期間,適逢本書於台灣各地的新書發表座談,湘漪也與我們分享了諸多讀者的閱讀反饋與經驗交流,不管是宜蘭的新舊農民之間的階層問題,或是在花蓮所談及觀光與當地發展的交集……。眾聲之間,任何細微的字語,對於湘漪而言都是彌足貴重的傳遞,「寫作是一件迷人的事情,妳不知道寫出來的東西會帶來什麼樣的回饋,雖然不知道,但這是有趣的。」湘漪既慎重又滿足的表示著。

談及未來,湘漪表示或許會以這二十年來的東南亞參與經驗為題,持續的關注與書寫關於第三世界國家的種種面向,而本書《流亡日日:成為西藏人的一段旅程》的集結則是湘漪於此階段的短暫停留與思考,而在想像之外的真實前行,湘漪的旅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