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下藝術團】如果你想在花蓮提出一個當代藝術的提案,那就前往好地下
2024
08
30
文|楊志雅
圖|好地下藝術團提供
我(們)是這麼RUN的……:關於視覺藝術組織營運(上)
藏在花蓮市區裡的「好地下」,純粹只想保持對於當代藝術實驗的動力,把展覽做好,維持小本經營,但走得長……

在一場需要快速反應的創作練習裡,桌上沒有太多美術用品,只有展覽換檔之際可能出現的材料工具,環視一圈空間,我抓了一卷宣紙,一端壓在樓梯的中途,順勢把紙卷滾了下去,滾至地下一樓展場平面以後,順著紙張柔軟的特性做出數個波浪狀摺疊,簡單引導觀者視線從地面樓梯入口延伸至展場,就紙張和空間動線產生關係。其他學員當中,有人找到短短的枯枝、幾片落葉和麻繩,迅速透過編織組合物件,做出一個從天花板垂吊的裝置;另一人則利用衛生紙與膠帶易撕和透光的特性製作網狀的薄層,加上打光,在牆上做出不同深淺影子層疊的作品。

利用現成品,加上時間限制,短暫即興的練習讓我們捨棄費時的紙筆繪圖作業,摒除慣用媒材的限制之後,我們被迫重新思考創作和自身的意義為何,以及還有什麼更多的可能。

那一場有著時間限制、只能運用眼前所見之物完成的即興創作練習。(楊志雅提供)

這是數年前於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以下簡稱「好地下」)「花蓮青年藝術創作培力計畫」的參與實景,在為期數個月的培訓計畫裡,由好地下創辦人及藝術總監田名璋和在地藝術家汪曉青共同指導,經過提點、討論和實驗,創作新秀們充滿直覺且未修飾的創作靈光乍現,在這坪數不大的地下空間裡,能夠像火柴一樣唰地一下被點燃,而那一瞬之光,幫助創作者未來路上想通很多事情。

這是一個藏在所謂「後山」的花蓮市區裡,認識當代藝術的通道入口,不只新秀,不同階段的創作專業人士,甚至非專業領域的廣泛大眾,都可以放心走入的藝術場域。進來以後被打開的可能是創作的念頭,或者是更廣闊的欣賞視野,只要走進好地下,就是揭開一條更靠近當代藝術的途徑。

好地下藝術空間藝術總監田名璋,於日本藝術家野村惠子「潮之路、光之島」駐村成果展開幕。

就讓創作者盡情實驗吧

2016年好地下藝術空間成立,首檔展覽由台灣當代藝術替代空間裡具有獨特地位的「新樂園藝術空間」1,帶來「Let's Go Home With Art 新樂園藝術空間二十周年策劃展花蓮場」,由田名璋召集五位同為新樂園成員的藝術家參展,含其在內即有三名定居於花蓮,此展覽為好地下設立關注當代藝術實驗的定調,也頗有替代空間傳承至花蓮落腳之意。

出於經營者自身專業為攝影和錄像,好地下幾檔重點展覽和邀請駐村藝術家的選擇上,乍看有其側重喜好,實則關注更大範疇的議題,即影像生成與當代藝術的關係和創作實驗。舉2018年「Delete Park—symbiosis:楊雅淳創作個展」為例,攝影家楊雅淳以鏡頭捕捉颱風毀壞後的公園與經過人們修補之手的城市角落,她重新拆解日常生活的元素,取景攝影後以多幅組合式作品展出,或者先行組構攝影圖像再輸出於大件布匹或塑膠浪板建材上,用類似軟雕塑或裝置的形式展示,皆是在實驗從失序凌亂的日常中,建立出具有觀看新秩序的影像量體。

2018年「Delete Park—symbiosis:楊雅淳創作個展」一隅。

無論申請展、邀請展、駐村發表,在好地下展出的藝術家都有各自想要實驗之事,於媒材表現更是形色各異,光是回顧去年(2023年)的展覽類型,即有日本藝術家足立あゆみ(Ayumi Adachi)以紙為實驗主體打造一堵紙牆;由策展人蘇懿禎選書,帶來「沒有畫的繪本展」;花蓮青年藝術家陳政罡以全新角度使用金屬工藝詮釋貝殼化石和溪石等。慢慢以穩定步伐邁向第九年的好地下,從關注攝影開始往當代藝術拓域,早已成為一處容納以影像為當代藝術創作媒材之藝術家和專家們的小型實驗場,舉凡錄像、影像裝置、手工書等等,皆能夠在此處被盡情實驗。

然而,這些實驗於在地民眾來說,又該如何理解與欣賞?

由蘇懿禎策劃的「沒有畫的繪本展」,展示以攝影與綜合媒材製作的繪本。

成長於花蓮玉里的藝術家陳政罡,以金屬工藝詮釋貝殼化石和溪石。

讓好地下為你領路

好地下頭兩年的營運,來訪人數甚少,本來欣賞和參與當代藝術即為非常小眾之事,當這類型的展出被放在花蓮市區的地下空間裡,對在地民眾來說,更是不得其門而入。同時具有教師身分,專任於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田名璋認知到,親近藝術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是教育層面的不足。當空間盛裝了優質作品和內容,理應讓更多人前來認識和促進交流,所以空間得作為好的中介角色,拉攏觀眾。因此,近年好地下用心推動藝術教育,尤其透過團體導覽來開發不同的觀展客群,除了固定向各年齡層的學校釋出展訊和開放免費導覽申請之外,更盛情邀請各種宗教或職業團體來訪,例如牙醫公會、心理諮商團體等,好地下甚至曾經邀請花蓮佛教禪光寺的師父們來看足立あゆみ的「Line 線」創作個展,引導師父們從禪修來理解藝術家在紙張反覆畫線的行為,進而從不同角度和作品對話,交流在面對時間流逝與生命景況時,創作和宗教會採取何種不同的體現。

禪光寺師父們受邀至好地下看展,以禪修角度和藝術家的創作對話。

除了團體導覽以外,好地下更攜手藝術家舉辦各類型的工作坊,不僅舉辦於好地下,也媒合藝術家至社區或學校,帶領有興趣的民眾實作,動手接觸各領域的創作,操作內容橫跨戲劇、環境藝術、現成物加上媒體創作實驗、製作攝影手工書等,其間雙方能夠深度交流。這些貼近日常生活的工作坊,場場獲得參與者豐富的反饋。

培養觀眾之餘,好地下仍不忘拉拔藝術職涯上身處不同階段之創作者,無論青壯輩,有志於當代藝術創作者只要前來,好地下都願傾力拉一把,而今,青年培力計畫甚而有遠從高雄台南來參與的青年學子,尋求僵化學院體制以外的學習機會,和更觸及當代藝術創作核心的訓練。

沒有宏大的企圖,只求小本經營個一百年

經營初期遇到的困難,除了尚未培養出觀展客群外,另外就是空間與地方存在奇怪的斷裂感。當時好地下反思空間為何和街坊鄰居如此陌生,於是想透過舉辦「ArtMeGo」藝術街區活動拉近彼此距離,讓座落花蓮市節約街與新港街轉角的好地下,藉由媒合藝術家駐點附近商圈,走進社區和親近民眾。逐漸地,好地下和周邊店家,例如開了近一世紀的手工醬油品牌「新味醬油」、有著復古燙髮好手藝的「瑪莉電髮院」、為花蓮無數新人拍過婚紗照超過50年的「豪華照相館」等,變得熟稔;原本新港街一間木造矮房裡,賣著從前附有戳戳樂零食的傳統柑仔店「香妮食品商行」,不敵時代快速變化而結束營業,原本總是坐鎮店裡電視機旁、上了年紀的老闆夫婦身影,不因關門而不復存,已好好地被保留在藝術家的作品紀錄裡。

曾參與「ArtMeGo」藝術街區活動的傳統柑仔店「香妮食品商行」。

雖然柑仔店關門了,但老闆夫婦顧店的身影仍保留在藝術家的作品紀錄裡。

因為好地下而深入花蓮街區的,還有每年來自海外的駐村藝術家,在為期一個月的駐村期間,藝術家在花蓮生活和創作,並透過工作坊或講座等公開活動,與地方有進一步的交流。從2017年始,日本當代具有創新表現的攝影家陸續駐村,如赤鹿麻耶(Maya Akashika)、藤岡亞彌(Aya Fujioka)、水島貴大(Takahiro Mizushima)等人,不論是由藝術家帶來環島風景,或者實際一起走進街頭攝影,皆是帶給民眾觀看地方的全新視野。

近年好地下也積極啟動與韓國大邱雙邊交流,讓台韓藝術家能夠雙向交換駐村、發展拍攝計畫、展出與合作出版。不僅韓國,田名璋更放眼世界,預計集結在地數名藝術家,前往歐洲參與攝影節,為好地下的長程計畫,翻開下一篇章。若未曾走入,實在很難想像花蓮市區的一隅地下,竟有這麼多事情在其中翻攪。在過去留學英國攻讀藝術創作博士的那段海外生活裡,田名璋最喜歡藏於英國街頭的小店,小小一間僅因經營者堅守個人的喜好,蹲踞在世界上的角落默默耕耘,帶著小眾的品味,慢慢經營超過一百年,現在好地下純粹只想保持對於當代藝術實驗的動力,把展覽做好,相信後續各種當代藝術提案和機會就會繼之而來,維持小本經營,但走得長。

「ArtMeGo」活動中,由好地下藝術總監田名璋領路,帶觀眾們走入街區,與藝術和在地故事相遇。(攝影/余侑侖)

 

本文作者|楊志雅
花蓮人,穿梭往返台北花蓮兩地,有時岔出去。從事視覺藝術創作,也是自由撰稿人。

註1|新樂園藝術空間從1994年籌備,1995年正式開始營運,以藝術家自主與協力方式共同經營,每兩年為一期,一期約有20至30名不等之成員,該空間以藝術具實驗性及當代性為創作精神,每年籌劃跨領域及跨地域的多元藝術展覽,希望生發出台灣當代藝術的各種不同面向。目前空間位於桃園市。摘自「新樂園藝術空間」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