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好書推薦
2014
02
01
文|楊曉憶
圖|寶瓶文化、印刻、麥田出版 、聯合文學提供
藝文發福 馬年行春
今年春節,何妨遠離擾攘的旅遊勝地,來幾天知性與感性兼具的閱讀時光?選一個天光朗朗的午後,一杯咖啡一盞茶,一本好書帶你溢出百無聊賴的日常生活。

文字是人類思維的展現,透過閱讀文字,讓人產生越來越多的好奇與創新力。科學研究早已發現,人有一百兆個腦神經,當閱讀進行時,文字訊息進入腦裡,經過一連串接收器,產生類嗎啡作用,因此獲得快樂感覺,當越多訊息進入,快樂更是汩汩湧出,而這正是閱讀的快樂。

而文學是生命的堡壘,是與人有關的紀錄。透過文學,我們看見不同的人間身世與精神型態。時移事往,作家們仍舊殷殷地書寫著諸多「我記得」(朱天心語)的故事,從而為我們記憶一段歷史、一個城市、一種集體心靈抑或一幕亙古永新的場景。這些「凝凍暫止」的現場,便是文學創作能賦予我們的,極其珍貴的報償。

今年春節,何妨遠離擾攘的旅遊勝地,來幾天知性與感性兼具的閱讀時光?選一個天光朗朗的午後,一杯咖啡一盞茶,一本好書帶你溢出百無聊賴的日常生活,進入你神往已久的美妙世界,那裡會有什麼,你從來不曾清楚,但在你閱讀的當下,一種離開屬世生活的可能,才能實現。

以下四本好書乃筆者私心推薦,與個人品味有關,和政治傾向無涉,請讀者斟酌觀賞。

一、紅毛猩猩、密碼學、記憶拼圖——關於《花街樹屋》三大關鍵字
☆☆☆☆☆

關於樹的小說不少,包括徐四金的《夏先生的故事》,還有當然不能忘記的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當年這位年僅十二歲的男孩柯西謨,因為不願食用蝸牛大餐,與父母發生嚴重衝突,於是在積了一肚子對家庭(或社會?或世界?)的怨恨之後,終於爆發出來,他爬到樹上,作為一種「反抗」,並誓言永遠不再重返地面,而他真的也做到,直到終老,再不復返人群。記得彼時終卷,內心嚮往極了,想著,自己若也是這位「有種」的男孩就好了,在樹上探索、閱讀、寫作,甚至談戀愛...多麼美好又精彩的人生啊!我想,或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羨慕著柯西謨吧!不僅在樹上生活這件事,更在他能如此富有勇氣,將「反抗」實現地如此徹底,讓「自由」成為可能。

閱讀《花街樹屋》時,我想到柯西謨,想到他的反抗與自由,而這也是《花街樹屋》一書思索的重點。作者何致和向以多線處理小說聞名,本書從三條與記憶相關連的線索出發,追憶青春時期的音樂家朋友成人後自殺身亡之因;記錄「此時」與稚齡女兒互動及女兒正學習「記憶」的過程;書中主角指導教授因老年癡呆症正逐漸喪失記憶的過程。

小說從一場喪禮開始,主角見著了兩位青春時期的朋友:一位是已逝的音樂家朋友,另位是娛樂圈重要經紀人。這樣的場面帶來了憶往與思索的可能,「死亡」作為一種永遠的缺席,意味著記憶的空洞也代表著引人遐思的開始。

於是主角開始憑藉記憶填補,他的憶往是為注視現在,那位不在場的音樂家朋友是如何選擇輕生的「自始至終」,於是他們的青春年代開始進入小說裡。搭建樹屋正是那位朋友提議的,「樹屋要越高越好,瞭望型的」,為什麼?望遠是他的答案,遠方有什麼?「有你的未來。」

從展卷開始,我便以為這位音樂家朋友早慧,屬於先知型人物。儘管年紀尚小,但總有一團灰色、陰鬱的光暈包裹著他。他從小被嚴厲要求練琴,在空無一物的斗室裡,母親為他準備了一架三角鋼琴,其他再無容身之處。父親早逝,孤兒寡母,很容易陷入悲情,但他不,他依舊渴望自由,嚮往反抗,於是有了樹屋,有了爾後的拯救黑猩猩的舉動。

對於故事內容,筆者在此點到為止,畢竟詮釋在個人,然而,作為一本「用文字盡可能把情感與經驗傳遞出去,讓作者與讀者達成一種很和諧的經驗交流與情感認同關係」(《花街樹屋》,p300),本書毋寧是極有誠意且成功的。在此,且祝福讀者,閱讀愉快。

 

二、仙女老師又一回高遠疏淡的散文展演——洪荒三疊
☆☆☆☆☆

耳聞柯裕棻老師的學生都喚他「仙女」,據作者本人述,此「仙」非彼「仙」,欲得其情,請讀者自行考證。然而,讀作家柯裕棻的散文還真有仙樂飄飄之感,從《恍惚的慢版》、《甜美的剎那》、《浮生草》乃至最新出版的《洪荒三疊》,書迷們無不一本一本追,是的,愛上了便無法罷手了,柯裕棻的散文便是有如此引人的魔力,讓讀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收齊其所有著作。連詩人鯨向海也曾公開表示,「仙女」的《甜美的剎那》是其重要的廁所書,而我們也相信,這話肯定是番讚美。

怎樣的情境適合閱讀柯裕棻的散文?答案因人而異,但筆者以為,最好是一個四月週末的下午,那時,天空微陰,仍有幾許天光灑耀,在那蓆子仍顯冷的溫度裡,一席薄棉外衣可抵擋仲春的涼意。你泡了杯香片或咖啡,斜著身體,整個人便可暖在沙發裡。執在掌心裡的《洪荒三疊》,來到你的視線,你隨意翻著書頁,書頁裡,滿山遍野,都是春天。

《洪荒三疊》裡,是柯裕棻對世間深情的凝視,是一雙「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眼睛。她寫家常、寫城市、寫中產也寫小民,但她筆下的浮光流雲沒有半點俗氣,總是疏淡有味地惹人沈吟。作家張愛玲曾說,作家都寫近身知道的事,但我以為,那知的本身便有次第等級,更遑論有些訛稱作家的,連知都談不上,頂多是矇。然而,讀柯裕棻的散文,你會看到她著手描摩的常民與文化皆具備著思考的高度,真正好的作家正需從這點上出發,才能回過頭去看人世的幽微,不是嗎?

本書中,筆者反覆翻閱的是「輯五 洪荒三疊」的最末篇章〈流雲〉。此篇文首提到日本文學大家川端康成的作品《雪鄉、古都、千羽鶴》,原來我們的作家早在16歲時就在《雪鄉》中的「徒勞」二字旁以「淺淺一道鉛筆線」做了註記,「這些年來仍清晰可辨」。

〈流雲〉敘說的是作家青春時期一次與愛情的邂逅。那是一個初秋午後,少女16歲,一輛中途報廢的腳踏車引她進入溫泉地,山林間。在那裡,她遇見他,縣城裡學業成績最優異的男孩,「這個名字是我們成長的陰影,是這片空山野地好不容易掘出的一顆鑽石...每個父母都恨自己的孩子不是他……」(《洪荒三疊》,p.243)。起初,少女對男孩充滿防備,話裡盡是刺,她敏感多疑,恨他話裡可能的嘲諷,恨自己落入這樣的窘境,車壞了,她束手無策。「我徒勞的反擊對他無損分毫。我討厭那種明亮爽朗的微笑,堅定的自信。那正是我最厭恨的,高人一等的姿態。」(p.245)

文章在一場夜逃的畫面裡寫下高潮。溫柔的少年攜著女孩遠離親友的冷嘲熱諷,騎上機車,駛入黑夜。短暫的逃跑讓他們獲得短暫的快樂與自由。夜晚的秋風颯爽清涼,柚子色的月亮,輝煌的夜空都在作者的筆下如許生動。他們懷著各自的心事與憂愁,聽著漲潮的嘩啦聲,時而沈靜時而有話。少女想再多說一些自己,卻仍自傷的想著「夜路的盡頭就是盡頭了,雪泥鴻爪,說了又如何。這片刻的黑甜溫暖太不可信,此時也許寂闇相知,明日又天涯相忘。」從此,少男少女天各一方,再無相涉。柯裕棻以〈流雲〉記下這場早么的初戀,不無遺憾,文末的書寫尤其動人,且讓筆者抄讀如下:「我繼續虛張聲勢地長大,總是刺傷一些人以保護自己。落得這樣毫髮無傷,還不如當時畸零殘缺的好,還不如當時徒勞擁抱的好。」

關於《洪荒三疊》的好,隻字片語無法盡述,仍有請看官們自行購買品味之,方獲得來自「仙女」的浸潤與啟迪。

三、懷舊電影 現地播映——《小鎮生活指南》
☆☆☆☆☆

《小鎮生活指南》作者陳雨航是出版界赫赫有名的前輩,他編輯出版的書籍無數,以致讓許多人忘卻他小說家的身份。闊別23年後,他再度以16萬言的《小鎮生活指南》回到小說創作者的位置上,且獲得好評佳績。(《亞洲週刊》十大好書獎、2012開卷好書獎、2013書展大獎「年度之書」)

這部述說60年代的花蓮港鎮的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作者成長時代的故鄉。那時,港鎮生活在台灣自成一格,尚未有太多外界干擾,族群間依傍居住,各行其是;那時,電視尚未普及,偉士牌是機車代名詞,學生帶著大盤帽,教官雷厲風行,偶一為之的休閒是看場電影……這些在《小鎮生活指南》成為清晰分鏡的畫面,也許,我們也可以將本書視作一場120分鐘的電影,熱愛電影,善於經營意象、調度場面的作者在本書中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閱讀《小鎮生活指南》讓我想起幾年前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後者的高收視率讓人們開始憶往懷舊,然而,終究是討好成分居多的大眾媒體,其粗劣之處亦所在多有,讓人每有遺憾。陳雨航先生的《小鎮生活指南》,以文字作為記錄基礎,則讓我輩真真有了一次珍貴的機會重回、遙想那段爛漫時光。誠如書評家王德威先生在書中所述:「如此綿密的寫實功夫真是久違了。陳雨航紀錄當年庶民生活點滴,甚至有了地方誌的風味。」

於是你掀翻書頁,讓那段時空向你走來。故事的諸多角色中,有駐紮港邊的空軍軍官及其眷屬、有安於偏鄉熱心行醫的老醫生、有丈夫因白色恐怖而不復歸的妻子與子女、更有一群成長中的初中生與高中生,故事裡有他們的青春歡樂與叛逆、有對「遠方」的理想與希望,還有真實的升學壓力。在故事的運行中,作者利用篇章作為分鏡,透過篇章下的段落作為更細的分鏡,每個畫面都在長鏡頭裡供觀者注視、聆聽,終卷時,你以為自己看完了一齣質樸有味的電影。

在《小鎮生活指南》裡,筆者以為作者不矯情求工,亦無喧囂浮誇之氣的文風是本書最珍貴之處。創作實難,創作一本16萬言且疏淡情真的小說更顯不易,感謝作者讓我們透過這本時代之書,再次回到記憶中,或者無緣得見的純真年代。

四、光是書名便引人浮想連翩——《愛的不久時》
☆☆☆☆☆☆

愛的不久時是怎樣的時候?不久又是多久?不久的愛是愛嗎?連珠砲的問題在翻開書頁後可能獲得解答嗎?誠如本書書封腰帶文案所示:你的城市不是一個城市;我的戀愛也不是一場戀愛!在這裡,我彷彿可以看見作者張亦絢靈動的雙眼,隨時準備好辯證的腦袋,睜睜地注意著我妄想給予這本小說更多的定義與解釋,她,要讓讀者自己看下去。

是的,閱讀《愛的不久時》,你得先做好耳聰目明與高速的雙重準備。本書敘述一位從台灣來到法國/南特的女同性戀主人翁「我」遇上當地一位男子,兩人愛聊電影與哲學家德西達,爾後發展出一連串性關係,文中,主人翁認為自己對男子沒有情意,即便睡了也還是同性戀,兩人交遊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主人翁辯才無礙地述說自己的原則,時而犀利,時而幽默,顯而易見的佔了關係的上風。男子愛她愛得咬牙切齒,而這一切在主人翁「我」的觀感裡,常常是可愛的,(像對寵物一般的愛?)最後,他們不再上床了,我們或許無法說他們分手了,因為她並不認為兩人曾在一起過。

這樣一段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緣分,正需透過張亦絢極其聰明的腦袋才能成就,而這樣一本「後設」小說,很難不讓人對號入座,這位主人翁實則是作者本人。看她在書裡滔滔不絕,是那樣富於機智、熱情與幽默;字句間往往以頓號連結,你可以看見她的寫作毫無遲疑、充滿自信;論理辯證的過程中,她引經據典,哲學、電影、社會學,信手拈來,毫無罣礙。她總是那樣肯定,而她也聰明合理地讓讀者你毫無置喙的餘地。因此,你會很不甘心在閱讀中被打斷,那真是一種折磨。

聰明真真是一種誘惑,畢竟,誰不愛聰明的作者呢?

於是,我捨不得終卷,因為它太聰明而發人深省,太感性而能令你落淚於無形。你想一字一句毫無遺漏地吸收它就像用細的吸管吸吮果凍那樣用力。裡頭的佳句太多,且抄讀以下段落:「大咖啡杯還不到半滿,他並沒倒太多,只是對我的喜好而言倒太多——我跟他說:『沒關係。』我的眼淚差點奪眶而出,不是因為那對我而言代表了愛,而是那份愛已經變成如此自然而然的存在。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遇到他。我從來不想跟Alex過一輩子,我的感覺是我們已經有了一輩子。」

我想,真正的作家正是如此努力地生活,感受愛,在僵硬如常的生活中尋思抽象思考的罅隙,且進行抽絲剝繭,細究,一段關係裡互動、行為、思想的的種種深意。作者說,她終於寫出一本可以燒給張愛玲的小說,我亦以為如此。我非常非常樂於推薦這本《愛的不久時》給此刻在螢幕前閱讀本文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