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春節該如何「鬧元宵」呢?不管你現在幾歲,也不管學校有沒有教,更不管湯圓又吃了幾顆,今天就讓我們來場元宵大車拚,從台灣頭一路鬧到台灣尾!
年復一年,全臺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中火旁(音同棒)龍」的元宵民俗活動,總是相互隔空較勁、互別苗頭,熱鬧的景況真可謂「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在過去,你可以因為假期不夠長、天氣不夠好、離家不夠近,而選擇在家看著電視轉播過過乾癮就罷,但今年,無論你在何處,「燈燈鄉印」要用遍地開花的踏實精神,以及推陳出新的薪傳創意,讓你無法再有藉口窩在家裡當宅男宅女,不僅一舉拉近你和元宵的距離,也陪你一同找回屬於「家鄉」的元宵味,更讓「元宵」從走馬看花的簡易名詞,蛻變成流轉在地文化的繁盛動詞。
想像現在如果你是一位懷舊的旅人,你可以選擇從蘭陽平原上的「羅東天主堂」出發,隨著淡蘭古道的軌跡走踏草原風光,古道盡頭是台北城最早開發的市街「艋舺」,一片商賈繁華,但當你沿著海岸線往南徐行,遠離塵囂,你會遇見擁有千年藻礁、埤塘遍布的「桃園觀音」,接著,假如你夠幸運,你還能順勢搭上陣陣襲來的九降風,一溜煙似地穿越「新竹橫山九讚頭」和「科學園區」,一路風雨無阻地邁向俠客廖添丁也曾客居過的「台中清水」,那兒會有輕柔的海風等著吹散你的僕僕風塵……。
假如你是《看見台灣》紀錄片的導演齊柏林,從半空中鳥目而視,俯瞰宜蘭到台中的這片土地,你或許將會看見你的旅圖上,竟緩緩蜿蜒出一條亮燦燦的美麗光河,等著你來點亮溫暖。
然而,這份元宵旅圖的見聞,並不是《瘋台灣》三言兩語就能說盡的體驗,也非《食尚玩家》幾顆美味湯圓下肚就能消化的事,「燈燈鄉印」其實是一席融合視覺、觸覺和味覺的精采辦桌,蘊藏著無數在鄉子女的用心與用情。
就從視覺說起吧!元宵節不能不提到的燈籠造型,除了最傳統的紙圓燈籠彩繪外,萬華社區大學還特別選擇艋舺青草巷的生活意象,讓大小朋友人手一顆高爾夫球,但不是為了打高爾夫,而是為了將青草葉又槌又壓地把草汁拓印到棉布上,讓孩子們可以慢慢的用力,看著綠色的葉脈如何淡淡地浮出,換個角度再搭配不同種的尋常草葉,一隻漂亮的兔子便躍然燈上。這時候,你便可以看見,孩子們如何用一片片葉子搭築起無限想像,大人們或許能做的不多,只是陪伴引導,然後深切記得要在最後的最後,用精細的針法幫他們縫起燈籠,一針一線凝聚著大人們專注的神情,彷彿是在縫圓一個夢,縫圓一個元宵的動人記憶,讓孩子在未來或許還能記得曾經在萬華有那麼一個地方叫青草巷,有那麼一個元宵節,他們在濃濃的草香中,親手作出生命中的第一盞燈籠。
又或者,當我們提到成語「物盡其用」的時候,你可能從沒想過如何將這四個字完美體現在「一顆菜頭」上吧!來看看這次在新竹橫山所策劃的「菜頭燈好彩頭」,看他們如何激發當地國中小學師生及社區居民的創意,讓元宵燈籠走進校園、走進社區,在傳承客家文化的同時,也喚回舊時的美麗時光!
於是,當你走進學校教室的時候,除了會有國父的相片對你微笑之外,對你張口大笑的還有桌上擺滿的一顆顆菜頭,菜頭的雙耳勾上鐵絲彎把,遠遠看到就彷彿像是鄰居在跟你揮手問好。九讚頭文化協會鄭雅純說:「孩子們從做中學,製做燈籠的過程我們告訴孩子,過去的人因為沒有錢可以買燈籠就用菜頭來做,光線從白嫩的菜頭裡面照射出來,讓菜頭燈籠的視覺特別不同,連味覺都別有一番風味,菜頭燈籠不只特別還非常環保,刻下來的部分可以煮湯,等菜頭過了保鮮期它就會成為田裡面的肥料,每個孩子都在做菜頭的過程中認識過去也收到一份快樂學習的禮物,孩子的笑容讓我們的初衷被呈現的很美很滿足。」
這份禮物,其實蘊含著客家文化裡惜物愛物的傳統,也實踐了現代藝術教育中寓教於樂的理想,同時鼓勵孩子們勇敢地與眾不同,帶領孩子們從另外一種角度接觸生活食材,讓視覺美感蔓延到觸覺與味覺,進一步相信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更有別於大型燈會的萬盞消耗性塑化燈籠,殷切回應了環境保護的期待。
到這裡為止,你以為元宵這樣應該鬧夠了吧?那你可就錯囉!前面還只是動動手指,暖暖身呢!元宵元宵,顧名思義,新年的第一個滿月夜晚,重頭戲當然是提燈踩街!但假如你又以為元宵節的白天就是拿來養精蓄銳的,更是大錯特錯,宜蘭五結鄉可是熱熱鬧鬧一刻都不得閒!宜蘭五結鄉利澤村永安宮的「走尪」習俗據傳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也是全台灣唯一特有的元宵節活動。「走尪」的「尪」意思指的是神像,「走尪」簡單來說就是扛著神轎奔跑競賽的活動,但比的不是神轎的精雕細琢,比的是腳力與速度,簡直就像是廟宇奧運會中的田徑比賽,只不過肩膀上硬是多了頂神轎!
到了元宵夜晚,你更可以清楚看見「燈燈鄉印」很重要的主題特色,強調元宵節如何透過台灣在地自然生活素材的改造、融合與再利用,呈現出獨一無二的鄉土采風。因此,無獨有偶,同樣也是利用在地的自然素材,桃園觀音及台中清水海風社區(建興創藝有限公司)都找來了竹子當成編織燈籠的靈感與基材。其中,在流傳著廖添丁傳奇的台中清水海風社區,人們從廟前收下王爺的平安符後,沿著俠客的足跡提燈出發踩街,一路走進大肚山上的越戰遺跡大楊油庫群,相較於隊伍前導火光迸發的火炬,你會發現一盞盞竹簍燈籠,錯落在提著可愛小小油庫燈的人群中,靜靜地透出層層交疊的幾何光芒。於是,冷濕的元宵夜裡,當竹簍燈籠的光,折射到黑壓壓的路面上時,一幅幅極簡的光影畫作便立即成像,炫目而迷人。這場寒風中的夜巡,有趣味橫生的古樸猜謎,也有熱暖竄天的篝火作陪,無論彼此熟識與否,當所有人圍著篝火牽起彼此的手開懷起舞,陣陣溫暖在手掌間傳遞,這股暖流像是一種默默的力量,來自家鄉與土地的關懷。
換個場景,畫面來到台北萬華剝皮寮老街,奔流竄出的踩街人潮中除了提燈的民眾外,還有舞龍舞獅的陣頭,以及年屆八十的老伯伯踩著高蹺相伴而行,從龍山寺鑽完華麗的祈福燈腳後,再穿越窄狹的青草巷返程,短短的半個小時內,像是遊歷了一場懷舊版的艋舺巡禮,也像是一場濃縮版的文化洗禮。與之媲美的,還有天主教蘭陽青年會在宜蘭縣定古蹟羅東北成天主堂的優雅建築身影旁,橫跨東西溫馨登場的「台味老元宵 蘭陽新燈節」踩街遊行、以及新竹科園社區發展協會的提燈遊湖,在在都將原鄉最美的地景與民俗巧妙結合,深刻凝聚社區居民的生活向心。
而由桃園觀光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所策動的「元宵銀春提燈趣」則是搬出了費時製作、用大型礦泉水瓶接榫的主燈「環寶龍」,在冷冽風雨中遊街逡巡鎮上成為最亮眼的焦點,簡直把「環寶龍」當成聖誕老公公般一家家送上祝福,讓鄉民的元宵夜溫暖滿點!
雖然馬年元宵已經過了,但別忘了,年年元宵團員日,我們始終可以從小小的燈籠裡,小小的湯圓裡,重拾每個人與家鄉的美好連結,並將元宵節的在地文化記憶一點一滴用心流傳。走筆至此,你也餓了吧?現在,不論時間早晚,不妨來顆元宵解解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