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企業與藝術文化在社會各層分工的光譜中看似屬性不同,商業以價值為導向,企業以利潤為目標,而藝術以心靈出發,文化自氣質萌芽。企業的世界若實事求是,那藝術的領域便是天馬行空;企業家在會議室精準規畫綜效佈局,藝術家在工作室恣意想像。這是如此殊異的兩種性格,如今卻能揉合出美妙的共振樂章。
藝文環境的啟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基金會母企業台新銀行在捐助創設基金會之初,便冀求能透過基金會開創企業贊助藝文的新模式,在激發創作的同時,也蓄積集體的藝文能量,進而深化社區文化意識,時至今日,基金會已逐漸摸索出一條企業與藝術相互汲取長處之路。
對基金會而言,推廣藝文活動當以母企業員工為最接近的目標族群,這也是自企業的小社群擴及大眾的前哨。位於台北市仁愛圓環旁的台新金控大樓,一樓的大廳入口便可見醒目的裝置藝術。基金會鄭雅麗執行長說,這就是讓員工親近藝術的做法之一,這些裝置藝術除提供大廳佈置,更重要的是每件作品都帶有創作者的巧思和欲傳遞的理念,每檔邀約佈展的作品,不僅讓台新接待人員和業務多了與來訪顧客談論的話題,為了能適切說明藝術品,員工們也費心了解這些「在身邊的藝術」,當然,也有員工反映這些裝置藝術「有趣但不容易看懂」,但正因如此,人與藝術的空間才有機會擴展,「這些作品需要去探索、觀察、思考,甚至重新擁有自己的詮釋。」鄭執行長這樣形容。
除了一樓大廳的裝置藝術外,金控大樓二樓元廳隔週五定期舉辦午間音樂會,邀請專業音樂表演者演出,節目、形式、編制安排涵容多元,為了推廣台灣原創音樂,也希望音樂家盡量能演出一首國人作品。自2006年首辦至今,已成為週邊社區和上班族星期五的午間藝文好去處,甚至吸引外地遊客聆賞,飄揚的樂聲也讓午間至銀行洽公的客戶駐足。透過音樂、藝術品,台新金控大樓一千三百多名員工浸淫在藝術人文與工作場域和諧交融的環境,也讓來訪的顧客感受屬於台新人的藝術氣質。
多元涉獵,啟發和引起探索
除了台新金控大樓外,全台灣各地據點遍佈的員工總數仍有六千五百多人,基金會每月舉辦各式藝文活動鼓勵員工參與,並透過公司信箱發送EDM作為對員工的邀請,由於基金會創辦人吳東亮董事長的重視與台新人資部門的協助,實際參與藝文課程的員工可以認列在職訓練時數。考量員工所在地區的不同,活動舉辦範圍遍及全台,種類亦多元,舉凡人文電影放映、表演欣賞、藝文講座、工作坊、建築或展覽參訪等等,參與的員工也可得到集點數換紀念品的鼓勵。活動結束後,基金會透過問卷了解參與者的回饋,並以此記錄做為往後舉辦活動的參考,特別的是,基金會起初邀請員工在活動後撰文分享心得,並將之作為「員工藝術達人」系列文章發布於網站,幾次活動之後,不需基金會特別邀約,員工自發性的分享文章數量激增,足見員工從活動中確有所得,且樂於分享照片、文字心得,甚至得見於台新銀行的免費刊物,員工的向心力、參與感、認同度皆因此提升。
「掌握藝術的本質,向大眾靠近。」鄭執行長強調,無論是藝術獎推廣、員工的藝文課程,乃至對外舉辦的藝文活動都以此為中心思想,基金會試圖扮演大眾與藝術的橋梁,並找到銜接此二者的語言,若藝術表現太過晦澀深奧,詰屈聱牙的結果是造成「觀看者的挫折,讓大眾離藝術愈來愈遠」。職此,基金會將活動推薦做為保證,認為啟發是藝術重要的價值,必須經由探索的過程,才能打開藝術思維的空間,鄭執行長打趣地說「如果都是已知易懂的,都是娛樂性高的,那大家自己會去看,不會需要我們帶領。」也因為這般用心,在推廣或宣傳的文案上會採用「較親民的處理」。然而,藝術表現有多元的可能性,每個人也可能採取不同的路徑開啟對藝術的興趣,因此基金會在活動挑選和規畫上,以「多元涉獵」為原則,在不同類型的活動中,參與員工體會到活動的意義不僅止於欣賞,而是藉此傳遞一種人文思維的價值,顯著層面能引發員工觀賞、參與藝文活動的興趣,甚至成為某個藝文團體或表演社群的粉絲,但更深層的意義在無法量化的形而上的氣息。
藝術潛移默化,建構社會互助和信任的基礎
「藝術性的思索,能為人帶來面對生活和文化價值觀的反思,這是理性之外,情感和情緒的出口。這種價值,放在任何有人的活動,都會被需要。」當企業文化含括了藝術氣息,如此形而上的養分會潛移默化在個人氣質和對人的對應中,尤以金融業服務與社會大眾密不可分,鄭執行長從基金會對母企業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健康的金融體系,不是建構在服務富有的人,而是建立在社會互助和信任的基礎,是共同支撐彼此的力量,當我們對藝術有更多的認知,就能強化這部份的企業特質。」
在小社會中看見藝術與科技的冷熱交匯──廣藝基金會
由廣達電腦捐助成立的廣藝基金會自2010年以來,本著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文化均富」的理念,致力於推廣藝文活動,並以「鼓勵推廣創作」、「科技表演藝術」、「兩岸文化交流」作為基金會目標,多年來亦為國內藝術創作和藝文活動推廣注入源源活水。
位於桃園縣龜山鄉的廣達電腦研發中心,偌大建築彷若一座小型全機能都市,廣藝廳就在一樓中央。這天,碰巧遇上國際策展人來到廣藝廳舉辦交流活動,舞台上排演著《空的記憶》,多媒體介面控制著舞台上五件超大型屏幕裝置,這是廣藝基金會強調的──科技表演藝術,我們也從中看見廣藝廳的無限可能。
搬到家裡來,下樓就能親近藝術
廣藝廳,一座可容納五百多位觀眾的中型劇院暨多功能展演中心,自2009年落成以來,扮演廣達員工親近藝文的角色。基金會固定邀請藝文團體至廣藝廳演出,對表演團隊而言能增加演出場次與經驗,進而累積觀眾群和口碑;對廣達員工而言,藝文團體直接來到廣藝廳演出,無疑是將藝文「搬到家裡來」,開啟平日工作忙碌之餘亦能補充藝文能量的可能。這座小型全機能都市的人口結構,對藝文活動有興趣且願主動參與的比率,也與真實的大社會相去不遠,言下之意,總人口約五、六千人的這棟建築,除非表演團體極富盛名,否則要「坐滿廣藝廳」,也絕非易事。
所以,基金會必須努力地將藝術帶入員工的生活,透過宣傳、集票劵和抽獎等方式吸引員工,也在節目編排、規畫上考量員工的接受度和可能的興趣喜好,廣達母公司的福委會亦與基金會密切合作,除了由基金會安排廣藝廳的活動,基金會贊助的其他藝文活動,福委會也給予購票優惠,並以完善的線上機制處理員工訂票、報名、問卷回饋等流程,若活動報名額滿,線上候補機制也一應俱全,這是科技公司對員工親近藝文的體貼。陳協理表示,基金會根據問卷回饋斟酌表演節目的安排,前一年度口味較重,多了一些音樂、舞蹈類節目,然而員工在重度消耗腦力一天後來到廣藝廳看表演,心情上仍希望能獲得放鬆,因此今年度的安排便多安排喜劇類節目,員工也多給予正面反應。未來,基金會計畫籌備特定團體或導演的系列演出,這是風格探索的過程,也讓員工發展廣藝廳以外,自行購票參與藝文活動的可能。
混編的火花,無暇親近藝文的菁英
冰冷的科技業與熱情的藝術交匯,沒有想像中的舉步維艱,反而充滿啟發和對彼此的讚嘆。基金會曾舉辦混編工作坊,讓工程師與藝術家混合編組,共同發想並實作小型展演,當講求效率和精準的工程師遇上想像尚未化成文字圖像的藝術家,一方受創意的鼓舞而另一方驚艷於想像化為現實呈現的能力,這是偶然的火花,也是進一步認識或合作的開端。除此之外,基金會亦結合母公司HR部門,邀請表演團體的導演或藝術家來開課,讓員工不只欣賞表演,亦能從藝術工作者身上學習。
「我們忘了他們其實都是菁英」陳協理笑著說,雖然廣達員工掛著科技業名牌,日復一日在科技大廠的小型社會中專注工作,忙碌的生活讓他們無暇親近滋養性靈的藝文活動,但廣藝廳開了一扇門,無論是展演廳的活動或將舞台反面使用的小劇場形式之「黑盒子藝術節」,參與的員工都給予豐富的回饋,演後座談也踴躍發言,由其內容可見他們除了接觸刺激,宅宅的外表下更有能力消化並且反哺出與創作文本的激盪。
這兩年間,基金會與水立方劇團和九天民俗技藝團合作公益演出,分別邀請桃園啟智學校的小朋友和桃園地區的年長者觀賞、互動,由廣達員工捐助演出費用,不但獲得廣大迴響,廣達員工見到弱勢的孩子們有秩序地進入廣藝廳,隨著表演真誠笑開懷,深深地觸動他們的心。原來,社會責任不只是口號,更是能具體實踐的精神。
借鏡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廣藝基金會的例子,藝企合作、藝文推廣、鼓勵創作和人文氣質滋養不再是紙上談兵,「藝術這件事是為思考跟感知打開寬闊的空間,透過藝術可以增加人文的厚度和靈魂的柔軟度。」鄭執行長如是說著,簡明扼要。企業讓藝術得以茁壯,藝術使企業更加溫暖;殊異的性格,悅耳的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