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曾彥婷就對戲劇產生極大的興趣,雖然不喜歡站在舞台上,但她很享受參與戲劇製作的過程,於是在考大學時下定決心要成為專業的劇場設計。工作一段時間,彥婷接觸更多領域的藝術家,心中對於藝術創作的疑惑與熱情不斷成長,為了讓自己有更多可能性,她到了英國溫布頓藝術學院(Wimbledon College of Arts)念表演視覺語言系(MA Visual Language of Performance),透過視覺藝術行為、街頭藝術、生活中的藝術、概念藝術不同的角度去探討表演藝術的形式,也找到自己的創作語彙。
「沒有符號」的冰島特色
過去彥婷的創作主要以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為主,有時是展覽、有時是物件小劇場,但並不特別侷限表現手法,而是透過創作延續思考的脈絡。也許是跟劇場設計背景有關,彥婷特別喜歡以既有的「物件」為主角,藉由操縱物件呈現人的內心世界,敘說關於一個人的故事,她認為物件是人造的,其中就代表著人所賦予的功能與抽象意義,甚至也代表著社會文化。然而,這一切當彥婷到冰島駐村後,一切有了變化。
在首都雷克雅維克視覺藝術家協會待了一個月後,彥婷希望以能代表冰島的物件做創作,卻發現居然找不到,除了壯麗的自然景觀,冰島並沒有我們談到法國、美國、墨西哥、日本時,腦中就能浮現出代表的文化符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也是平凡無奇,難以勾勒出所謂的冰島氛圍。
對待物質的態度反應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經過短暫的焦慮後,彥婷卻漸漸發現「沒有符號」正是冰島的特色,冰島人對代物質的態度,也反應了人與環境的關係,「以杯子來說,杯子就是杯子,他們不會賦予杯子以外的更多意義。」彥婷解釋,冰島人以物件的功能性來定義東西,較不會在東西上加上品牌符號彰顯使用者的身分品味,或是結合文創設計來賦予杯子更多的意涵,也不覺得喝水就只能用杯子,這樣的態度,也許源自自然資源的匱乏,因此更希望資源能發揮最大功效。
冰島是一個很新的國家,獨立至今還不到一百年,即使在首都雷克雅維克人口密度也相當寬鬆,「在那裡人是非常渺小的,觀察當地的建築、使用東西的方式,都可感受到人是暫時性存在於那個環境中,對於自然而言人就只是過客。」彥婷開始反思過去所接觸的文化與價值都架構在人定勝天的觀念上,對於環境總是予取予求,也從那時候開始,彥婷發現過去自己即使離開台灣到德、法、英、荷蘭、中國、港澳、新馬等不同國家旅行,仍然離不開全球化的思維體系,於是她決定到一個不一樣的地方生活,並把目標鎖定南美洲。
祕魯的第一課
比較了南美洲各國後,彥婷選定了傳統文化與生活保存較完整的祕魯,她分析其實祕魯與冰島的背景有點相近,兩者都是歷經殖民後,近一兩百年才獨立的國家,而且祕魯的地形多變,許多地方如雨林、安地斯山脈都是很難與外界聯繫,也因此能保留較完整的傳統風貌。而她一開始訂定的「雨林的形狀」駐村計畫,也在到了當地後發現跟初始的想像有很大的出入。
計畫去祕魯前,彥婷在寶藏巖有一個駐村作品「盆地的形狀」,探討台北人怎麼在盆地中生活,並延伸到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而「雨林的形狀」即是想了解雨林環境塑造出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及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真正到了祕魯後,彥婷發現雨林並不能代表祕魯,因為祕魯涵蓋了太多的地形樣貌,也衍生各種生活方式,也讓她深刻感受到台灣真的是個島國,過去從來沒想過國家可以這麼大,這麼不一樣。
Sachaqa Centro De Arte 生態藝術村
彥婷所駐村的單位Sachaqa Centro De Arte,位於安地斯山脈和熱帶雨林間的叢林村莊San Roque de Cumbaza。Sachaqa* Centro De Arte由來自英國和利馬(祕魯首都)的夫妻所經營,他們以eco-art village為經營方向,提供藝術家們最在地的原始生活方式,如土屋、竹牆、堆肥廁所,使用的水也全為回收雨水。此外也透過傳統捏陶等藝術體驗,提供當地Lamista和Chazutino原住民文化支持。彥婷決定在祕魯待兩個月,希望更深入體驗當地的生活,並為創作做更完整的田野調查,另一個目標即是希望更全面了解祕魯各地區的生活樣貌。
過去提到南美洲旅行,治安的疑慮總讓大家裹足不前,然而走遍了祕魯各處,彥婷發現祕魯的鄉下或村莊還是相當純樸友善,除非到了首都利馬或觀光地區,因為貧富差距大,才需要特別提防。祕魯的飲食習慣與台灣十分相近,據說是因為過去有許多華僑定居,米飯也常是三餐主食,大城市裡不僅有許多中國餐館,一般餐廳大多會提供中式菜色,「甚至連在San Roque de Cumbaza這麼偏遠的村莊都會賣炒飯,而且發音就是『Chaufa』。」彥婷分享。
*Sachaqa(Quecha語,叢林之意)
獻給大地的麵包
San Roque de Cumbaza是一個只有一千多人的小村莊,待一陣子後彥婷就覺得全村都成了熟面孔,在那的期間彥婷正好碰到Sachaqa的藝術節,也讓她思考如何運用藝術媒材與當地居民溝通,藝術如何發揮實際作用呢?而這次,她捨棄了過去以物件創作的習慣,因為在San Roque de Cumbaza大家將惜物愛物的精神發揮到極致,每樣東西都可以有各種功能,「他們用的東西可能都比我們差,但他們使用的年限卻都比我們長,絕對不會輕易的丟掉一個東西,連破掉的塑膠袋都可以繼續當繩子使用。」即使物質條件不好,但大家還是過得很知足,也讓她覺得在那環境下,如果只是為了創作就將可以繼續發揮多功能的物件變成藝術品實在太奢侈了,於是她決定以麵包,這個來自大地作物,又可經由消化或自然分解還原大地的素材創作。
「Panes por Pacha」意即獻給大地的麵包,彥婷以在叢林中發現的生物為雛形,做了十幾款麵包,並在藝術節時將麵包放置在村莊內各處邀請自然界裡的其他生物們享用,這個過程,就像是Sachaqa人與自然間的關係,即使人曾經介入,創造出屬於人類的生活痕跡,但一切最終還是會回歸到大地。在祕魯待了兩個多月,彥婷不斷對比過去的生活模式,省思我們介入自然的過程中,是否可讓「介入」的影響更輕微,和地球中的萬物們一起共享自然資源呢?
最珍貴的禮物
彥婷在冰島感覺到的疑惑「人跟物質間是否可回歸到一種簡單關係?」,在祕魯有著更深刻的體認,甚至拓及到人與自然萬物的連結,然而這些體會也帶給她創作上的衝擊,因為過去她在構思物件劇場時,即是以各種物件的標籤來呈現虛擬演員的內心世界,一樣是衣服,卻可能因為材質、剪裁不同創造了不一樣的氛圍與想像,指向不同的角色與故事。而今自己對於人與物質更簡單關係的嚮往,如何與過去的創作脈絡結合呢?這是仍在彥婷心中發酵的想法。「當生活沒有其他選擇時,你會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祕魯沒有過多物質,卻帶給彥婷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