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的數據,全球60歲以上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年輕群體。在2017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比例佔全球人口13%,這當中又以歐洲60歲及以上人口目前所佔的25%比例最大。1相較於台灣在今年甫達到聯合國所定義的14%「高齡社會」,蘇格蘭在去年65歲以上人口佔比即已攀升至該地歷史新高的19%,距離「超高齡社會」的20%指標已近在咫尺。
藝術是對抗社會孤立很重要的解藥
在老人面對的諸多問題當中,「孤獨」是一項嚴重的社會問題,因孤獨而衍伸的傷害甚至不亞於抽菸或肥胖。「藝術是對抗社會孤立很重要的解藥」,倫敦巴林基金會總監大衛・卡特爾(David Culter,The Baring Foundation)說。不同於大眾認為藝術是小眾且高門檻的休閒娛樂,他觀察到許多熟齡族談起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並不會先談創作本身,而是侃侃而談他們從中獲得友誼,或是與其他夥伴建立的關係。2藝術的好處多多,在生理上可改善行動能力、體力和肌肉控制力,在心理上則能增進社會參與感並賦予正向的生命意義,不僅在實際參與者身上見證改善,即使單純觀賞也能獲得諸多好處。
然而調查顯示一般人的藝術參與率會隨著年齡遞減,在75歲以上的老年人當中,尤其是男性,這個比率下降得更快。為照顧蘇格蘭高比例老年人口的身心靈福祉,巴林基金會和創意蘇格蘭(Creative Scotland)結合蘇格蘭老年人機構(Age Scotland),於2012年在愛丁堡創辦「點亮創意高齡藝術節」(Luminate Festival),並邀請安・葛拉徹(Anne Gallacher)擔任總監。
葛拉徹曾任職亞伯丁國際青年節(Aberdeen Youth Festival),也曾在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Birmingham Royal Ballet)擔任教育推廣總監,儘管加入「點亮創意高齡藝術節」之後服務的年齡層頓時從青年拉高到老年人,多年來從職務上累積的專業能力均派上用場。她認為年輕人和老年人在藝文的學習上沒有不同,一樣充滿好奇心並勇於嘗試,絲毫不因年齡而有所差異。於是,她走馬上任之後,致力於結合在地社群和機構的力量,也媒合有興趣與老年人合作的專業藝術家和團體,提供蘇格蘭老年人接觸高品質藝術和創意活動的機會。在此藝術是廣義的,從音樂、戲劇、視覺藝術、舞蹈、電影到寫作無所不包,「點亮」甚至向下紮根,50歲以上高壯年族群便視為服務對象。同時「高品質」也是「點亮」堅決把持的關鍵,因此他們的合作伙伴均為職業藝術家和團體,有了這些專業人士帶來卓越的技能、經驗、專業能力和藝術水平,「點亮」的計劃才能確保成功。
高齡也能實踐搖滾夢
從創始的2012年起至2017年,「點亮」每年10月舉辦一次創意高齡藝術節,節目遍佈蘇格蘭大小鄉鎮;在藝術節本身外的時間,也全年有活動在各地進行。單以去年為例,「點亮」與其合作伙伴和機構便總計策動超過330場活動!其中包括在村落中心提供舞蹈課、地方藝術空間培訓社區合唱團,也進入老人院請藝術家帶動創作計劃以及在圖書館辦寫作坊等。對於希望進一步精進技能的人,「點亮」還會協助他們發展藝術生涯,有朝一日成為專業藝術家。
「點亮」推動的活動多元豐富,無論是讓長者與電影導演、音樂家、年輕塗鴉客一起創作,或者組成搖滾樂團巡演,每個項目都打破一般人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去年2名專業藝術家詹姆士・溫特(James Winnett)和吉兒・懷特(Gill White)獲得難得的長期補助,進駐蘇格蘭倫弗魯郡中央低地西部的一個小鎮厄斯金(Erskine)在4間榮民之家進行3年計劃。計劃執行至今將近1年,他們已與每名長者建立關係並根據他們的需求量身設計創作活動,譬如他們注意到一名失智長者喜歡攝影但沒有能力自行操作相機或參與團體活動,有一次便帶著他花了將近1小時擺放從花園取來的素材,一直等到他滿意之後,再拿出光箱幫他攝下影像,藉此讓老人家得到成就感和創造的喜悅。老先生的太太在一旁靜靜地觀看整個互動過程,深怕一出聲便破壞了這令人動容的美好時光,她表示,實在沒想到,先生在生命快走到盡頭之時還能再看到他有這樣的反應。
成立6年,「點亮」透過與在地藝術家與團體、機構、社區單位和專業看護人員的合作,將服務推至蘇格蘭各個角落包括離島,然而在跟合作伙伴的交流當中,他們注意到有更多藝術家希望投入社區服務或與長者共事卻缺乏相關知識和訓練,或者有學校和老人院想合作,從事「代間」(Between Genertaion)(編按1)計劃卻不知從何著手,這時便發現有建立合作模式、開發教學工具的需要。因而從今年開始,「點亮」進行全面性轉型,將藝術節移到氣候更好的5月並改成每2年舉行一次,將多出來的時間和經費投入更多研究、發展等策略性工作。從研究得到的結果、使用者評量或發展出的新模式可進一步協助合作夥伴們理解彼此的角色和觀點,溝通雙方需求和獲取所需的技術和知識,像是如何避免內容複雜化,使用簡單而直接的資源或善用故事來教學、啟發和影響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點亮」希望實踐真正的培力,授與技術與知識作為合作伙伴的後盾,為老人、機構、社區和有志與老人共事的藝術家創造長久而順暢的連結。
共融藝術Inclusive Arts專案在台灣
除了在蘇格蘭,「點亮」的足跡也走到歐洲其他地方如荷蘭、芬蘭。受到「點亮」啟發,芬蘭在去年成立了類似的藝術節。而在亞洲,葛拉撤曾多次到已是「超高齡社會」的日本交流,這一年則應英國文化協會之邀兩次來到台灣。她認為這些國家中,台灣所從事的相關活動和「點亮」有最高的相似度,像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在今年度推出的「共融藝術Inclusive Arts專案」,獲得補助的計劃當中有進駐失智老人養護中心,針對長者進行攝影、書寫、集體創作工作坊的;有用南管音樂結合現代創作元素,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合作計劃的;也有與年長者共舞的編創工作坊等。
截至今年3月底,台灣65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佔總人口比率達到14.05%,也就是說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台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成為政府必須正視和努力的重要目標。3如同葛拉徹所說:「在藝術的世界中沒有年齡之分」,作為先行者,蘇格蘭「點亮創意高齡藝術節」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為樂齡人生照亮幸福的微光。
|參考資料|
註1|〈老年人口突破14% 內政部: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
https://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13723
註2|〈任命孤獨大臣的英國,如何透過藝術解救孤獨?〉,邱彥瑜。
https://ankemedia.com/2018/6559
註3|〈老齡化〉
http://www.un.org/zh/sections/issues-depth/ageing/index.html
編按1|「代間」(Between Genertaion):指在家族結構中代內(intergenerational)、代與代之間(intragenerational),以及多代之間(multigenerational)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