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見的身體與不可見的__之間,山海來去:林廷緒
2022
04
18
文|樊香君
14th 新人新視野:在__與__之間
一段神祕且動人的吟唱,牽引著林廷緒去到蘭嶼,在山海之間尋找那股純粹的能量……

對於林廷緒創作有所關注的朋友,多數應起始於他在2019年華山烏梅劇院的創作《八 八》。他與長期合作的音樂家顏晟文以及舞者文韻筑等人,共同織就了震撼視聽且長驅靈魂深處的一整個夜晚。也因為該作,廷緒的作品首次入圍台新藝術獎(第十八屆)決選名單之中,其藝術能量獲重要肯認。此後有一段時間,談及台灣劇場舞蹈中有關民俗與祭儀元素的創作,廷緒成為年輕一輩創作者會被討論的顯著例子。(詳見IATC「銜接與翻譯:民俗與祭儀元素於當代劇場」座談會、以及表演藝術雜誌〈扭動在台灣當代舞蹈的緊箍咒之間〉

《八 八》並非我對廷緒作品的首次接觸,卻是我首次見證到他具爆發力的藝術能量。而這必定累積自其諸多微創作歷程。尤其關於乩身與靈魂的主題,在他2017年開始的民俗信仰探索工作下,已有諸多考察與創作發展。除了曾發表於中國廣州的《一個不存在的身體》(2017),探索乩身身體裡住著兩個靈魂的狀態以外;《八 八》之後,於2020年「相遇舞蹈節」發表的《紅頭裡的金烏雲薦》,則透過神像開光點眼的儀式精神,探索生命或靈魂從無到有的能量如何流動,以及人與神之間的無形連結。

《八 八》由遭受風災的小林村切入,探索生者與亡者之間的存在狀態。(攝影/Sugawara Kota)

《紅頭裡的金烏雲薦》從紅頭法師為神像開光點睛的儀式出發,追探人神之間未知的連結。(攝影/Jesús Robisco)

以此脈絡閱讀廷緒的創作路徑,大概不免會陷入某種期待。也就是說,長期追蹤廷緒創作的忠實觀眾或書寫者,或許會主觀地認為創作者理應在某個被看好的主題上持續發展,而我就是無法避免地陷入這種侷限於觀賞經驗的期待。於是必須坦言,接到廷緒即將於第14屆「新人新視野」推出的新作《在山海來去》的訪談任務時,心中是忐忑的。

不過,在看完現場排練、影像紀錄,並且與廷緒深談之後,可以確信的是,某種潛藏在廷緒創作意識中的追尋其實是一致的。創作者在主題上的偏移,往往仍會交織回自己的核心關懷。廷緒以紀錄片《開水喇嘛》導演盧彥中的一句話,說明自己與創作的關係:「對生命有所質疑的時候,就去追。」而對廷緒來說,對於生命的某種不解,或可說是其作品的核心關懷,而創作即是他追問生命疑惑的一種方式。

林廷緒帶領《在山海來去》創作團隊前往蘭嶼,在山海之間取材。(攝影/林廷緒)

山海間,映照生命內在,找尋純粹的力量

《在山海來去》如同廷緒的其他作品,經歷了各階段的創作歷程,包括2019年的國藝會常態創作補助、台中歌劇院「孵育計畫」,以及「雲門創計畫」的階段性磨練。不過,對於許多創作者來說,推動創作得以走到最後並堅持站上舞台的,總是最初的起心動念。

創作《在山海來去》的起心動念其實自2018年已經種下了,在廷緒觀賞紀錄片《只有大海知道》的某個當下。影片中,達悟族歌手希.滿棒的吟唱純粹而動人,讓當時在創作中煎熬而身心疲憊的廷緒瞬間開闊。當時的他便希望能有機會前往蘭嶼找尋這位神祕的歌唱者,找尋啟動他創作動力的「純粹能量」。後因入圍台新藝術獎決選名單,得到了一筆創作經費,他便於2021年初運用這筆經費,帶領《在山海來去》創作團隊包括音樂家顏晟文、以及舞者陳欣瑜、文韻筑、謝知穎、趙怡瑩等人前往蘭嶼,到山海之間尋找那股純粹的力量。

聽達悟族人分享在地故事,老人家說著族語時的韻律感,彷彿人與自然間特有的密碼。(攝影/林廷緒)

十天的蘭嶼田野走訪下,雖然沒有找尋到讓廷緒起心創作的繆思歌者,卻讓一行人在身心層面獲得了不少啟發。不過廷緒也坦言,《在山海來去》雖有不少聲音取材自蘭嶼大自然中,如潮汐、鳥叫、夜晚的風雨聲或蟲鳴等等,這卻不是一支關於蘭嶼歷史文化的作品。團隊成員平日裡聽著達悟族老人家,介紹著當地文化,分享著有關拼板舟、飛魚,以及各種與大海有關的故事;但令廷緒感到特別親切的,是老人家在說著族語時的韻律感。那份韻律感彷彿人類與自然之間特有的密碼般,聯繫著族人與大海的呼吸、起伏。

透過大自然的壯麗之景,如蘭嶼海面顏色的深邃與寧靜感,或者捕捉夜晚聲音的定靜當下,層層映照出的是團隊中每個人的精神狀態。廷緒與團隊成員們不斷自問的是「大自然的變化與個人生命、存在與精神狀態的關係?」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我們如何可能重新面對生命中遭逢的侷促、怨懟與不解?

透過蘭嶼的壯麗之景,層層映照出團隊中每個人的精神狀態。(攝影/林廷緒)

可見的身體與不可見的精神

於是,《在山海來去》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是舞者陳欣瑜的獨舞。那是一段關於表演者至親離開世間的回憶。廷緒與欣瑜自2020年即開始工作該片段,梳理回憶,也工作身體。欣瑜過去在舞台上的表現早已亮眼,然這回已經不是精準的技巧與身體控制能力而已,而是進入了另一種層次。欣瑜彷彿將身體化為容器一般,讓經歷這段傷痛過往的各種情緒幻化為體。你很難想像眼前看到的是「人」,倒也不是廷緒在作品中長期探索的「靈」,而就是某種/多種「情緒」或「精神狀態」的顯現,透過舞者內臟、骨骼、肌理、皮膚與精神投射,將精神狀態渲染至整個空間。這正是舞者、舞蹈得以震懾人心的時刻。不過,將傷痛回憶提煉至舞台表現的決定,若無轉化工程,則可能陷入個人情緒的宣洩。而這個轉化工作,除了創作者與表演者的長期工作外,蘭嶼之行或許也給予了某種程度的沉澱。

陳欣瑜的獨舞,將過往經歷至親離世的各種情緒幻化為體。(攝影/樊香君)

如果就欣瑜獨舞展現身體與精神狀態的深刻度而言,廷緒的創作關懷可說仍在同一條路上,亦即在「看得見的身體」與「看不見的靈、情緒、精神狀態」之間的調頻、揉捏、打磨與雕塑。早期對於民俗信仰的探索,出發自廷緒的家庭因緣,包括家族的乩身傳統,以及媽媽出家為尼的決定,讓他走上了這條探索可見世界與不可見世界的追尋之路。創作主題的轉向,不意味著創作關懷的改變,反而顯現的是廷緒在這條追尋之路上,意欲開啟更廣闊的視野,朝大自然追尋解答也或許只是他現階段的探索。畢竟,人的存在及生命困惑是他最終關懷。

而且事實上,這個轉向在兩年前我與廷緒的採訪〈乩身、亡者、法師,精與體的考察:林廷緒與他的舞蹈探索〉中早已透露。這說明了,主題上的轉向是經過深思與耕耘的。這在廷緒清澈而堅定的眼神中可以聽見,也在與他談話過程中,他穩定而樸實的聲音中可以看見。最後,就等作為觀眾的各位進劇場,直接感受舞者身體所帶來的能量,再來想像這位在雕塑身體、動作與精神上備受期待的年輕創作者將駛向何方。

《在山海來去》排練照。(攝影/莊坤儒)

 

林廷緒
高雄人,「秋杉所在」藝術總監,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表演創作組主修表演。近年致力於台灣當代舞蹈創作與跨界合作,將作品連線國際藝術節之多元發展。作品也鑽研於台灣民間文化,挖掘具台灣草根性之素材作為作品創作的題材與走向之一,除在台灣發表外也遍佈國外多個表演藝術展演平台。

 

14th新人新視野
林廷緒《在山海來去》× 洪儀庭《黑暗的光景》× 高偉恩《我是既快樂又悲傷》
2022/4/29-5/1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22/5/28-29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
2022/6/4-5 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本文作者|樊香君
舞蹈研究者、舞評人、舞蹈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