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因疫情與國際情勢的改變而生,鼓勵發想迎向未來趨勢與需求、具有公共性、關照生態面的計畫。而你說的未來是我想的未來嗎?
COVID-19自2020年初蔓延至全球,紐約疫情初期情況可自筆者於2020年5月間為《國藝會線上誌》專輯所撰寫的〈百老匯熄燈,獅子王的困獸之鬥?紐約禁足60天 表演藝術界求生術筆記〉略窺一二。整個社會發展出一套不同於以往的生活狀態,仰賴的是人民的自律。然而,由於對於人權的堅持以及文化的差異,戴口罩、打疫苗、各種經濟與生計的拿捏,則與疫情指數相附相依,全民一起承擔。
紐約市政府的居家防疫政策包含加碼社會福利,清寒學生可以就近領取餐盒,維持一家溫飽,教育局發放平板電腦,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跟上線上課程,通知守望相助、留意因為長時間居家而身陷家暴無處可逃的情況,疫情迸發同時,崩開了超越健康醫療與公共衛生的其他課題,有一群人不停地為在不同境遇的人思考和設想,以細微的體貼縫補著他人的人生。
那藝術領域呢?
劇場瞬間熄燈之後,拜現代科技之賜,許多表演者轉戰各種自媒體平台,一來持續發揮創作能量,二來維持知名度聲量,大量的影音作品的確幫助居家避疫生活度過一些時間。
專門收藏、展示表演藝術文獻書籍及文物檔案的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當實體營運暫停,已大量數位化完成的影音檔案資料正好派上用場,除此之外,推出「影音設備百寶箱」(Tech Kits for Performing Artists),提供軟硬體設備給表演藝術工作者用於影音攝製及線上展演,縮短同行創作者間的數位落差。而美國劇場界知名的編、導、演、製作全才泰勒.馬克(Taylor Mac)則更進一步的關懷因為大幕落下也無法轉向螢幕而生計受困的幕後工作人員,打造了使用者付費的網站平台,號召創作者參與上傳表演錄影,將訂閱戶收入捐助予有經濟壓力的劇場同行。
然而,當網路上持續出現大量精緻度不一的各種影片,大腦和手指很快會協調出往下滑的指令。那些所謂的最新的,須臾間就成為過去。安迪.沃荷說的每人都可成名15分鐘,但在這被疫情囚禁的時代,每一個影片只有15秒的機會。
在收視質量常勝軍的美國老牌大都會歌劇院MET Opera Live in HD和近年風靡全球的英國國家劇院NT LIVE經典劇碼限時播映之外,關在家的音樂劇迷則不斷在各官方粉絲頁上敲碗,許願百老匯也能線上看多多益善。然而,當網路觀賞市場看似變大、收益卻無可預期的情況下,業界開放線上看的態度兩極。
線上看和付不付費看是兩回事,業界熟知動輒逾千萬美元製作成本的百老匯音樂劇,開演後的營運成品中包含隨每週票房收益按合約比例計算的主創人員分紅。除了少數頻道先處理了數部簽約授權播映的劇碼,大部分劇作在擬定合約時並未預將映演授權和分紅寫進條款,怎料播映相關的各類授權和分紅機制來得這麼急切突然,牽涉的人事龐雜,劇場熄燈期間剛好趕忙著研議補簽各種合約。在用戶訂閱、電商行銷、剪輯後製、頻道上架、國際稅務、社會責任……林林總總的輕重權衡之後,觀眾終於盼到開機就能觀賞熱門製作。
關在家裡避疫,只能靠電話聊天、視訊軟體聚會,然而創意關不住,不如就寫個電話聊天的劇本,讓未曾謀面相隔千里的觀眾call in參與演出,或是寫個將視訊會議題材入戲的劇本,利用線上會議形式演出,出席者都是觀看者也成為演出者。當全人類的歷史突然因為疫情連結,人類生活看似受到科技與軟體宰制,藝術創作者們仗著奔馳的創意,以非常規的使用方式突破了科技框架產生新意,也是拜疫情之賜。
當已毋須不遠千里置身紐約即可欣賞各經典或創新,國際的定義改變了嗎?文化交流的意義呢?視窗的展演是人與人互動的限制嗎?表演的「現場」質變了嗎?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因疫情閉館之際,與文化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合作醞釀了李明維《如實曲徑》限地製作線上版,除藉作品意涵舒緩疫情期間社會集體焦慮,亦含有透過作品回應美國社會當時的仇亞氛圍與非裔人權事件的心意,邀請非裔編舞家比爾.提.瓊斯(Bill T.Jones)合作,及包含旅美舞者劉奕伶等不同族裔背景、多元性別認同的藝術家陣容演出。
《如實曲徑》線上版成為大都會重啟後的第一檔現場展覽式表演,分三天在三個不同風格的展廳演出直播,每場三名藝術家共歷時4.5小時。位居全球各時區的觀眾在多機鏡頭帶領下,彷彿不經意地步入了演出的展間。為了追求表演的臨場感與即時性,看似自若流暢的演出動線、運鏡角度與轉播品質,無不是精密的計算。直播錄影則存置於大都會官方頻道,提供不限期觀賞,讓受疫情所困無法到館參觀的觀眾充飢止渴。
世界各地的貴賓登入視訊首演酒會,舉起咖啡或酒杯互道早安午安晚安的時刻,是疫情下最溫馨浪漫的盛況。大都會和紐文進一步規劃了與台灣各美術館館長們的線上交流座談,大都會館長麥克斯.霍倫(Max Hollein)指出這場座談是大都會突破疫情向國際延展連結的重要例證。《紐約時報》也說至今逾十萬人次觀賞的《如實曲徑》大都會線上版,是「在糟透的年度裡的最好的事」。
長期以來的國際文化交流是各國創作者飛渡山川海洋之後,在異地以各自的藝術創作向當地觀眾展現文化特殊性。疫情時代刪減了穿越國界的選項,網路平台上建築起雙重虛擬現場,一是展演作品的螢幕舞台,二是各時區觀眾即時互動交流的對話框。即便劇場表演的現場性與共感性被視窗妥協了,留言區不時跳出來自各國的觀眾問候與對話,甚至常有無法辨識閱讀的文字,創造了文化傳播與交流擴延的另一限度現場。
即便開啟網路展演平台像是開墾新大陸,「重回現場」仍是眾人的心心念念。然這「重回」,並非原裝開封啟動這麼簡單,而是在疫苗打好打滿、變種病毒成為日常之後,劇場和展場內建後疫情時代保護機制的重新組裝。
紐約公園大道上的軍火庫藝術中心(Park Avenue Armory)在閉館的一年之間,並非僅將檔期解約或延期,而是與藝術家一起積極地回應身處的時代與情境,依場地特性打造出各種適切的展演內容與型態。《SOCIAL!The Social Distance Dance Club》看準了劇場重度使用者重返的熱切,以雙關語意扣合當下社交距離規定,由聲音藝術家打造一個沉浸體驗的社交舞廳。觀眾入場先經歷高規格實名問卷與現場快篩,各自站定在相距六呎的七彩圈圈,隨藝術家及DJ的聲音創作、口白及音樂燈光奔放搖擺,成為表演的一員。
比爾.提.瓊斯受軍火庫藝術中心委製的《Afterwardsness》則是直球回應美國社會當下的雙重創傷,COVID-19造成的生離死別與隔絕孤立,以及對於非裔社群有形無形暴力留下的傷痕。比爾.提.瓊斯舞團成員的動態與聲音演出,搭配聲樂與管弦樂演奏,在偌大軍火庫中座位遠遠相隔的百位觀眾,如是一座座渺小的孤島,直視並省思於四面八方發生、於眼前川流而過的《Afterwardsness》。
英國新銳導演及劇作家羅伯特.艾克(Robert Icke)在疫情期間受軍火庫藝術中心委製,將易卜生大陣仗巨作《人民公敵》(Enemy of the People)改寫為獨角戲,由曾獲艾美獎的安.道得(Ann Dowd)一人上陣,以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和旁白的形式演出全部道德與爭議交織的劇情角色。
在疫情起伏、重返劇場規定不明的情況下,獨角戲成為當時最難也最適切的功課。好劇本、好演員加上無懈可擊的場景設計,依照社交距離分桌次的觀眾,成為坐落在偌大劇場上城鎮街廓地圖中的家戶居民,也是隨劇情關鍵時刻進行議題討論及按鈕投票的演員,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但每桌必須在時限內投下共同的一票,投票結果則決定劇情版本走向,劇中橋段充滿變數與張力,每一個人都聚精會神的參與了一場獨一無二的演出。
《SOCIAL》、《Afterwardsness》和《人民公敵》,分別展現了軍火庫藝術中心和藝術家因時地制宜的創作動機與心意,疫情攪局並不是暫停或等待的藉口,而是正視並克服各種限制的契機,同時探索延展了劇場的其他可能性。
追求與病毒共存的紐約已經全面重啟,揀選些許案例分享以溫故知新,圍繞疫情、時事而生的創作理念與展演技術,並不會就停在此處,劇場瞬間熄燈長達年餘的大破之後,隨機應變的創作能力已然大立。
台灣防疫表現可圈可點,生活不若其他國家受到嚴峻震盪,政府及劇場的政策與應對也相對體貼彈性,即便演出短暫暫停,國內的創作及發表大致持續推進,不致完全中斷。或也因為這些優勢好運,少了一次被迫砍掉重練勵精圖治的機會。
想像力超過所有的知識。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愛因斯坦
國藝會的「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大跨步將跳脫框架思考的座標延展至更開闊的向度,在後疫情時代,鼓勵藝術界提出不同於以往的想像,不論是創作或研究,如何可以關照更多的族群、檢視並健全制度與生態、提出新的藝術語彙與展演型態,超越補足資金缺口的貧乏思維。尤其在疫情未走、戰火已來的時刻,不論是為撫慰人心還是紀錄人間,任何一次虛擬或是實體展演交流,也會讓世界得以掛念起某個作品和它來自的國家。
所謂的未來,不知遠近,何妨大膽一次。
本文作者|鄢繼嬪
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兩棲動物,熱愛藝術。
具美術創作及博物館學背景的策展人及藝術行政工作者,曾任職不同性質、規模藝文單位,2009至2021年間駐外,策辦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及合作計畫,擔任台灣藝術家、團隊及機構與國際接軌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