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國藝會秉持社會公共利益的目標,不斷致力於開拓藝術與民間資源間的合作平台,今年起大力推動的「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不同以往短暫一次性的補助專案,積極地以扶植經費與專業輔導機制,將企業經營模式運用在藝文團體的永續發展中;獲評選的「表演與視覺藝術」、「文化旅遊」、「其他微型文化事業」三類11組的團隊裡,視覺藝術類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的「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計畫」,以及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的「意象.台灣──前輩攝影家影像資產資料庫開發計畫」取得最終育成補助,無疑開啟視覺藝文團體自足自給,以其營收與獲利推進藝術生態深耕與活化的一大步。
有別於「藝術銀行」的企業藝術物流
成立於1999年的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擁有全台灣最豐富的藝術人才資料庫,其整合了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評人、藝術理論者、藝術行政工作者及畫廊、藝術經紀公司、畫會等相關專業組織,累積近800位之多的個人與團體會員。由前理事長、資深策展人胡朝聖主持的「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計畫」,即立基於此最大的交流平台,提出藝術家原作藝術品的租借與物流管理概念,將藝術展覽空間擴大至咖啡餐飲業、建設公司、書店、表演場所等企業或私人空間。
相對於文化部和國立台灣美術館現推行的「藝術銀行」,視盟的企業藝術物流服務,不以永久性公共購藏作品進行交流展示的回饋機制,顯得彈性機動且服務更為周全。協會只需從眾多的藝術家中選擇合作對象,即可挑選最廣泛多元的創作類型,再透過簽約代理、網站推介方式,自然節省龐大典藏空間、經費及人事成本,而可將資金運用於企業服務的各項專業細節之中:需求訪查、作品諮詢、佈展規劃、形象塑造、展品維護/修復和導覽教育等等;其間的租借獲利則可直接回饋創作者自身,擴展他們除傳統畫廊經紀、作品收藏買賣外的另一項收入,如此租賃平台與藝術收藏市場較易形成區隔。當然,「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計畫」面對不只是租借,而願意進一步收藏贊助的企業更是樂見其成,畢竟,培養眾多企業收藏家對於創作者或藝文生態來說,更具有實質的鼓勵和循環效益。
原作品牌 無限分享
無論企業是透過租借模式或收藏來親近藝術品,此物流服務計畫強調當代原創作品的精神價值與生活美學;視盟理事長吳介祥即談到,「挑選合作過的企業很重要,非行銷式地只將作品塞進空間而已;視盟會先以分享方式開拓企業資源,協助他們對原作藝術品的認知與體會,對藝術創作脈絡的瞭解……。」因此作品的擺放不僅僅是視覺經驗的展示,更是藝術教育的宣傳、美學感知的啟發。她認為企業其實對空間裝置、藝術有需求,但尚未理解到加諸空間的一次性(或臨時性)設計式工程,與原創性作品本身時代精神的差異;藉由藝術創作和藝術家在不同企業公共空間的進駐推廣,期盼能潛移默化地拉近藝文與觀眾的距離。
而大眾對於當代藝術普遍難懂的窘境,究竟如何「拉近」他們的距離?當中勢必涉及作品的選件、展示和教育等諸多環節的巧思安排,此時,不乏藝術界專業策展人的視盟,則往往能在過去與許多企業合作的實戰經驗中,精準地發揮場所特性及品牌形象的行銷,以符合無論是永久性陳列規劃、短期展示、委託製作或開幕、相關活動佈展等各種需求。然而面對原創作品大多在生活環境中進行,不比畫廊或美術館白盒子般的純粹簡單,作品本身的出借、維修、承擔受損的風險都是一大挑戰。
因此,這樣的策展人已超越以往面對藝術,使用圈內單純語言的角色,而必須轉化為與商業連結,將個人專業說服力加諸藝術品行銷的理念,設身處地為企業公司作最適切的建議,作最好的服務,進一步傳遞藝術家原創性作品的珍貴性和知識性;同時企業也能以較低成本賞析藝術家原作,活化既定空間屬性,開展藝術視野。
對「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計畫」來說,不是經營消費性的商品,而是將藝術品當代性的核心價值,慢慢實踐於企業的藝術教育之中,一種長遠紮根的推介使命。
保存台灣影像資產的「意象.台灣」數位平台
另一由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旗下的「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所執行的「意象.台灣──前輩攝影家影像資產資料庫開發計畫」,與華藝數位公司技術合作,建構一個以20世紀台灣前輩攝影家作品為主的老照片資料庫,收錄「日治時期」、「國民政府初期1945-1975」和「解嚴前後時期1975-1990」年代台灣珍貴的攝影作品、文獻和後設資料;並透過「台灣攝影數位圖書館」、「時代影像藝術銀行」及「攝影生活美學空間」三個服務面向,發揮數位影像資源的文化與商業價值。
隨著多位攝影前輩的先後凋零,台灣早期的攝影作品和歷史影像可說慢慢在消逝之中,長期缺乏完整建置研究的影像照片,一直是台灣攝影界迫切急呼需要一座國家級「台灣攝影博物館」,得以進行蒐集與保存台灣攝影文化的請求;而「意象.台灣」建立的數位影像資料庫,正是透過民間的力量,從掃描一批台灣攝影巨匠鄧南光先生2000多張全黑白底片的作品開始,「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2005-)主持人簡永彬延續二十幾年來對於台灣攝影史的影像使命,陸續於全台各地不間斷地基礎田野調查、彙整的研究工作,發掘搶救和數位保存本土攝影家的原作底片或相片作品。
「影像歷史」的傳播力量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至今已擁有12萬餘張數位影像索引,和大量絕版攝影書籍、文獻手稿及器材底片原件,與華藝合作開發的「意象.台灣」影像資料庫將從中精選10,000筆照片,提供多元檢索及影像授權購買機制,行銷至國內外美術館、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學術研究單位等。這些含括早期台灣市井百姓各行各業、婚喪節慶等生活習俗、各式街頭景觀和舊時建築風貌的影像,均見證時代變遷下的人、事、物、景,呈現豐厚的歷史價值。
這樣深具台灣文化和情感記憶的影像檔案,塑立了攝影觀看的角度,既修復保存易毀損的攝影照片,更推廣活用其數位加值功能:如「台灣攝影數位圖書館」典藏化的影像資料庫,可延伸線上藝廊、藝廊行動裝置App的索引及圖像授權,出版攝影的數位電子書或實體書系;「時代影像藝術銀行」運用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多年藝術代理、策展的經驗,透過限定版數的數位攝影展品租借,協助商辦公司、藝文、私人住家等空間作展示選擇及規劃;「攝影生活美學空間」將前輩攝影家作品引介美術館展覽、國內外博覽會商展、作品拍賣會上成交,更走進在地社區商圈,舉辦攝影實技講習課程和工作坊,也製作攝影藝術的衍生商品,與企業、網路平台合作行銷。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做了這麼多紮實的影像建置和推廣活動,無非努力地想帶動傳統攝影的新價值,思考數位科技時代下,傳統技藝如何再創新和發展,計畫主持人簡永彬自信地說,這就是「意象.台灣」攝影文化再造的後數位/新古典精神!
永續創造的藝文事業
無論是視盟的「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計畫」或是夏綠原國際公司的「意象.台灣」前輩攝影家影像資產資料庫開發計畫,均以藝術品本身有效的經營管理,發揮了未來可見的收益,不僅能服務企業,更能以實質的運作照顧藝術家,活絡視覺藝術家/創作的能見度,同時創造相關藝術行政人員的工作機會。因而透過二年政府的補助經費及輔導,藝文團體得以在相對穩定的機制中累積實戰經驗;這樣的藝術事業本著公益、教育性,可以結合商業,取經企業化的組織精神,其所能開創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影響力,更是永恆深刻。因為,永續成長的本身,就是一股感動人的力量!
關於作者:
許惠琪。文字工作者,現為台北市立美術館研究組組員。
「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視覺藝術類團隊簡介:
意象台灣─前輩攝影家影像資產資料庫開發計畫(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
計畫主持人:簡永彬
由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與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跨界合作,精選1990年代前台灣攝影家的影像資料,整合數位影像、文獻以及後設資料,建立完整的台灣老照片資料庫,發揚台灣影像文化內涵。
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計畫(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
計畫主持人:胡朝聖
「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計畫」以租賃和物流概念提供私部門藝術品展示,彈性地將藝術品推廣至更多類型產業,不僅降低企業透過藝術品表現品牌形象的成本,也增加了藝術家的收入管道和觀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