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裡的春聯與當代藝術禮品——人情味裡的禮物經濟
2014
02
01
文|沈伯丞
圖|陳明聰攝影
藝文發福 馬年行春
低溫的季節裡,最為溫暖人心的或許是那蘊含著深情與關愛的年禮,從春聯、年畫乃至於巧藝、珍玩,在傳統中這個時節正是一般人最為接近藝術的時刻,畢竟唯有這個時刻才會允許自己縱容於享受美好的事物。

前言

春寒料峭在冷鋒直襲的低溫裡,令人依舊感到溫暖的或許是手中剛拿到的那份過年禮物吧。學生寄來的信封裡卷著兩三幅寫在紅色條幅上的書法,看似行書又不似行書,似楷書又不像楷書,望著學生那深具性格的筆劃,越看越像是將毛筆當成畫筆,學著克萊因的線條來寫書法。以春聯為做為禮物頗具傳統文人字畫相贈的古意,但是條幅上的筆劃與線條卻又深具當代藝術中,追求某種多元文化混雜的趣味。

這封以快遞寄來的怪誕春聯,某方面看其實正映射了21世紀台灣生活文化場景中的某種奇異真實,一方面傳統節日似乎僅剩下為當代消費經濟服務的功能,一方面卻又努力的在這個數位消費的時代裡,嘗試留下幾分記憶甚或傳說裡的曾經與過去。

學生的春聯一方面很破格的跳脫了傳統的書法春聯,一方面卻又在送春聯這個深具古意的行為裡,無意間連結了過往的農業社會裡,一般人最接近藝術的時刻與機會。正是在送舊、迎春的時節,一般人才有機會收受到藝術品(書法、字畫、套色印刷年畫)的饋贈,也才有勇氣一年一次允許自己小小地揮霍一次,將金錢花在美麗的事物而不是實用的事物上。也只有在這個時節,大眾會有勇氣購買小小的藝術禮物餽贈親友。一般大眾的藝術消費,在古老的社會傳統中似乎緊密地環繞在年節贈禮的這個行為中。猶如周而復始的年節一般,過往的藝術品在以人情味為基礎的禮物經濟邏輯中,靜靜地在古老的農業社會文化中持續地循環流動著。

晚明的張岱在其著作《陶庵夢憶》中曾寫過一位名為濮仲謙的藝術家,書中寫道:「……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仲謙名噪甚,得其款,物輒騰貴。三山街潤澤於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於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為之。意偶不屬,雖勢劫之、利啖之,終不可得。」,從這段短短的記載中,可以發現藝術家並不富有,但從「潤澤於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以及「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為之。」這樣的描述中,我們看見了藝術家的創作為街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環繞於友人之間藝術家其生活的自得樣貌。

低溫的季節裡,最為溫暖人心的或許是那蘊含著深情與關愛的年禮,從春聯、年畫乃至於巧藝、珍玩,在傳統中這個時節正是一般人最為接近藝術的時刻,畢竟唯有這個時刻才會允許自己縱容於享受美好的事物。藝術品在傳統年節時分,扮演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橋樑,包藏著祝福將關心送到心中重視的那個人手中。

一、 遊戲的人──朱銘的中國象棋與藝術史上的國際象棋

如果有一門遊戲不僅是文化史的重大事件,並且還與藝術創作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必然是流傳了千年以上的象棋。杜象甚至說出了:「從我個人切身與藝術家及棋手的接觸中,我個人得到的結論是,儘管不是每個藝術家都是棋手,但是所有的棋手都是藝術家。」杜象除了擅長下棋外,更喜歡製作象棋自娛,也因此如果當代藝術家要選擇一種遊戲用以進行藝術創作的題材,那麼與杜象密切相關的象棋必然是藝術家的首選題材。

在一場名為「國際象棋的藝術」(the art of chess)的展覽中,許多當代藝術世界裡知名的重要人物全部入列參加,其中包含了查普曼兄弟(Jake and Dinos Chapman)、崔西.艾敏(Tracey Emin)、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草間彌生(Yayoi Kusama),以及瑞秋.懷瑞德(Rachel Whiteread)等共十六名國際知名的當代藝術創作者,他們分別以不同的材質、造型進行國際象棋的創作。這些製作精細且各具特色的國際象棋,不僅本身極具視覺及藝術造型的感染力更具有鮮明的商品性格。這些作品一方面展延了國際象棋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相關藝術商品的購買人氣,當然也同時向當代前衛藝術家的祖師爺杜象致上最大的敬意。

相較於國際象棋有許多藝術家參與創作,傳統的中國象棋在造型藝術創作中並不常見。而我們易鮮少聽到華人藝術家酷愛棋藝之類的軼聞。儘管台灣藝術家鮮少公開的展現出對於象棋的熱愛,但是或許無心之中所創作出的象棋卻是更具玩心的藝術佳作。雕塑大師朱銘一直以來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乃是太極與人間系列,然而大師手中最為趣致、可愛的作品或許是他在1985及87年間所製作的象棋與棋盤。一貫斧劈俐落的線條,讓將士相車馬炮有了爽颯俐落的大方氣質,尺寸的小巧又讓作品添了幾分Q版的討喜。年節空暇親友捉對在楚河漢界的兩邊征戰天下,握著大師的棋子或許會有另一番笑談古今天下事的風流吧。

二、 喜於形色──洪易的動物與黃蘭雅的植物

這幾年春節前後總是會有機會收到由藝術家洪易所設計的年節禮盒,十二生肖在他手中真正的呈現出結合了神話、奇想與台灣味的熱鬧與喜氣,好似電子花車般的絢麗與璀璨,洪易的動物讓年獸變成可愛、逗趣甚至多少帶點憨傻氣質的討喜吉祥物。

禮盒無庸置疑的是年節時分大眾最熟悉與方便的伴手禮,正是這個完全沒有身段的自我大眾商品化,讓洪易的台灣味有了最真誠的意義,源自於素民信仰及草根文化的圖騰與符號,如果僅僅是作為當代藝術的某種標誌性符號,那麼藝術家僅僅是廉價地消費了常民文化符碼的「藝術菁英」而已,唯有讓這樣的符碼與作品重新回到常民的生活場景中,洪易作品中的符碼才真正有了歸屬與靈魂。

思索著洪易的生肖禮盒,我開始揣度是否有個得以與之相稱並應景的作品,讓色彩鮮艷造型誇張的生肖動物有個得以悠遊的花園? 或許黃蘭雅以彩色熱熔膠所塑造的植物花園正是得以應景的在茶几、餐桌上與洪易的生肖禮盒共構成兒童奇想神話世界的好選擇。相較於洪易用色的誇張與造型線條的戲劇感,黃蘭雅的奇想植物儘管色彩鮮豔卻多了幾分細膩的柔和與協調,而自由不拘的造型模式讓作品得以自由的進入居家的年節布置中,略帶金屬珠光的彩色正迎合了台灣人年節裡對金銀色彩的重視與喜好。

茶几上的擺放著黃蘭雅的奇想植物與洪易的生肖動物,想來午茶的時光或許正因此而增添了幾分封神榜一般的奇想與傳統八仙彩的喜氣。

喜於形色─洪易的動物(左圖)與黃蘭雅的植物(右圖)。

三、 奢華時尚──黃銘哲的絕艷與席時斌的冷峻

奢華無論是低調的還是招搖的,近幾年似乎成為了時尚的另一種象徵。而時尚或者說某種設計感,似乎成為了商品受歡迎的重要特質,連藝術創作都沾染上了這種「設計」的意識形態。如果從「設計感」的角度上選擇藝術品作為禮物,那麼黃銘哲與席時斌的作品或許正贏了台灣現在流行的「奢華」品味。

黃銘哲的汽車烤漆那高度精確的色彩設計,搭配上俐落而簡約的線條與造型,讓他的雕塑作品成為了絕佳的牆壁掛飾,而飽和、明亮的色彩正恰好增添空間的富貴氣息。相較於黃銘哲對於色彩的纖細,席時斌的雕塑則是絕對的金屬鏡面與繁複的雷射切割,透過鏡面反射與雷射切割的銳利線條,席時斌構造出低溫冷峻的貴氣與「菁英」的極簡品味。

奢華時尚─黃銘哲的絕艷(左圖)與席時斌的冷峻(右圖)。

小結

從象棋到禮盒、花籃乃至於妝點門面的貴氣雕塑,用當代藝術創作來妝點新年與贈禮,或許正如同古老農業社會裡的年畫、八仙錦一般,在溫暖的人情味中品味那平常時日難以望及的美麗。在年節裡允許自己浸淫在美麗的事物裡,或許正是找回古早時代裡那無可言喻的年味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