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代表著團圓,也代表著圓圓滿滿,更是人們內心的滿足自在。在元宵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裡,無論是一顆顆香甜軟白的大圓湯圓,還是一盞盞懸掛的明亮圓形燈籠,這都是人們對於元宵節的期盼與想望,吃在嘴裡、拿在手裡,陪伴在身邊的家人們,都讓元宵節添加歡樂氣氛。
這次由國藝會推動2014年「燈燈鄉印‧元宵采風」燈會活動中,除了透過在地特色打造人文藝術燈節,最重要一個理念就是回歸樸實庶民的元宵節。像是除了闔家共享吃湯圓外,晚上提著自己製作的燈籠到外頭踩街,繞過大街小巷,也是早期人們在元宵節的必備活動。早期物資缺乏的年代,還曾聽爸爸媽媽說過,當年他們使用牛奶鐵罐製作成的簡便燈籠,叮叮噹噹的提逛上街,成為小時候對元宵節的有趣回憶。
這次全台共有十二處一同響應燈會活動,用藝術結合在地特色,打造人文新燈會的氣息,用小小的一盞明亮,串聯出人(在地文者工作者、藝術家與民眾)、故鄉與土地之間的感情,在活動前的每一次籌備中,讓參與的人們凝聚力越來越深,甚至在2014年2月14日的活動當天,交織出更多有趣、讓人感動的故事。
福興掃帚龍燈籠,幸福團圓在鹿港
福興鄉的西勢村,是個人口簡單的小村落,一千多人的村民中,主要還是以老年人居多。往年西勢村的元宵節活動,都是從廟裡迎出一盞小燈籠,由這盞小燈籠領路,村民們繞著村里的道路踩街一圈。
今年西勢村一改過去七年的傳統,考量到目前社區是台灣僅存的傳統手工掃帚產地,因此將村民們常見的掃帚草元素結合燈籠,使用一百零八支的掃帚,創造出一條掃帚龍,並與馬年意象搭配,創造出掃帚馬。
由傳統的常見事物作為創作元素,令人眼睛一亮,新的思維讓地方產業更加蓬勃。活動當晚參與的人潮也相當驚人,村里大約來了三、四百人,從小朋友、國高中生、到大人、老人都在其中,沿街領著掃帚龍燈喊著口號,用「講好話大聲公」傳遞幸福,吸引不少原本在家看電視的居民們,也紛紛好奇出來觀望,也有因為有趣而一同加入的村民,全村共襄盛舉,讓元宵節不只是一家的活動,而是全村的大盛會。
「一府、二鹿、三艋舺。」從中就可得知鹿港小鎮在台灣的重要地位,走在鹿港老街上,望眼所及都是歷史古蹟;繞進小巷弄裡,隨處都有動人故事,一般民家的樓井、過水;寺廟的講究與學問、老厝的幾進幾落、意樓的淒美愛情故事、糕餅業的發達、傳統市場的草根力量等等,都是鹿港迷人之處。
燈會活動經由鹿港工藝家施俊雄先生等團隊進行手工燈籠的彩繪教學,當天由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開啟點燈儀式,再透過鹿港的店家串聯,進行探險尋寶的活動,穿梭在店家街巷間,開啟一場趣味與冒險的元宵提燈活動,在鹿港這個新舊交錯的小鎮裡,體驗人文、傳統、工藝與庶民生活中所延展的生活美學。
踩踏西螺大橋,活化老街新生命
紅色的西螺大橋一直都是人們對西螺最鮮明的印象,這次在元宵節當天,規劃了提燈踩街西螺大橋與西螺老街的活動,希望能透過傳統節慶讓參與的大人、孩子們能夠更深刻認識西螺、認識自己的家鄉。
除此之外,螺陽文教基金利用西螺果菜運輸產業裡的傳統竹簍中的竹片,邀請藝術家、工藝師、學校與居民一同創作各式各樣的燈籠,集體創作四件主題大燈籠,希望透過新的創作保留傳統文化工藝,也讓在地更認同自己的家鄉事物。
踩街當晚於西螺東市場集合,由四大主題燈作前導,帶領參與者體驗西螺老街的面貌,沿途設置十個蓋章點,完成蓋章後還能參加摸彩,現場還有街頭藝人表演、闖關換小禮物的活動,而且為了愛心公益,只要當天捐出兩張發票,還可以兌換洪新富大師設計的燈籠,讓整個活動不只有文化傳承,還充滿了愛心。
咕咕雞,穿梭五條港老城區
五條港在整個台南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於地處五個港口的重要位置,早期曾是車水馬龍熱鬧的碼頭地段,許多台南傳統的習俗也都與五條港有關,像是眾所皆知的「做十六歲」的典故就是從這發跡的。每到元宵節時,神農街上會掛滿許多燈籠,吸引不少旅人前來拍照賞燈,夜晚的喧鬧與燈色的迷離,讓小小一條街道擠滿人潮。
今年五條港的燈會活動,透過邀請中西區的傳統工藝家、神農街上新興藝術家,在門口懸掛彩繪燈籠,像是西佛國木雕神像的蔡天民師傅、畫家王仁志、「五七藝術工作室」一同參與活動。
提燈籠踩街的活動這次則以咕咕雞作為開展,選擇以「雞」作為主題,是因為早期五條港的小朋友們都會做這樣的燈籠。傳統的雞燈籠是使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去製作,手工製作也簡便,小朋友們還會互相比較誰的雞燈籠比較漂亮、比較巨大,因此今年也讓小朋友們製作屬於自己的燈籠,準備在元宵節的晚上提著燈籠去踩街,認識五條港的過往風華。
沒想到到了元宵夜,許多小朋友帶來的燈籠居然不是先前一起製作的雞燈籠,主辦單位一問之下才得知,小朋友害怕自己製作的燈籠會被撞壞,捨不得拿出來踩街,因此拿了其他燈籠出來踩街。這樣的理由真是讓主辦單位哭笑不得,同時也發現孩子們對自己親手製作的燈籠相當的看重與意義非凡。
用愛,點亮幸福燈籠
在高雄橋頭糖廠的白屋藝術村,原本就是藝術村的形式,結合婚禮與環境教育的概念,以「防空洞房花燭夜」作為主題,利用橋頭很多的防空洞特色做為展演空間,裡頭掛著寫滿情人絮語的燈籠,走在是幽暗冗長的防空洞裡,卻散發出一絲絲的甜蜜。原本防空洞是用來保護人們的生命,隨著時代變遷,漸漸被人們遺忘,這次將燈會結合防空洞場域,同時也是在喚起人們對糖廠防空洞的記憶。
在廣邀小朋友來製作燈籠時,主辦單位就是用「愛」當作主題,試圖用愛作為活動串連。請小朋友畫出自己所愛的人事物,這是五歲的愛;活動需要整地,就請大學生來幫忙,這是二十歲的愛;活動當天晚上,有結婚的人們來到這參與,這是三十歲的愛;有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們提著燈籠來到這踩街,這是家庭的愛;在提燈踩街的同時,順便導覽橋頭糖廠與防空洞的歷史,活動最後,帶著小朋友們來到糖廠物三倉庫欣賞藝術家陳來興的作品,這是七十歲對藝術的愛。
由一百位孩子將這些燈籠掛在樹上,當燈籠一起在黑夜中被點亮時,孩子們驚喜的歡呼,愛隨著一同降臨,感染了現場每一位參與的人們,此時此刻成為了難以忘懷的元宵印記。
南國「船」「唱」,海風飄民情
串聯的燈會經過彰化、西螺、台南、高雄,一路往屏東點亮,在屏東東港與恆春地區,最被人所知道的就是東港燒王船與恆春民謠,雖然這兩個小鎮都位屬海邊,但是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不同的,鮮明的海派特色與老城氣息,只要到過這兩處,就容易讓人記憶深刻,最能體驗生活裡的庶民風情。
來到東港,總有幾艘漁船停靠在華僑碼頭邊,海的味道滿盈在空氣裡。除了鮪魚季外,每到王船醮期,就是整個東港最熱鬧的時刻;這次東港以「東港船燈」為主軸,將船與燈籠意象結合,象徵著燈、船、海三者的緊密關係,在當地工藝家許萬利與留法藝術家葉亭君的攜手合作下,打造出各式各樣漂亮的小燈籠,帶著濃濃的海味。
元宵節的傍晚,當主燈被點亮後,踩街活動正式開始,帶領著小朋友們兵分三路,分別從東港的七角頭到延平老街,進行歡樂的繞街活動,陪伴在孩子身旁的家人們,除了重拾童年元宵時光,還與孩子們新添了共同記憶。
有著四季如春之美名的恆春,同時也是歷史悠久的古城,至今仍保有全台唯一完整的環成四城門,而具有庶民聲音的「恆春民謠」更是被世世代代所傳唱著,遞送著滿滿在地風情與歌聲。
在古城與歌謠的搭配下,「恆春歌謠 元宵燈」是這次恆春燈會的主題,將歌謠的字句寫在燈籠上,以傳統樂器月琴傳頌吟唱,在夜裡提著歌謠燈籠環遊恆春古城,口中吟唱著專屬於恆春的聲音、腳上踩著恆春故鄉的土地,從西門廣場出發,沿著老街走往東門城後,還能一同吃湯圓、參加俚語猜謎、民謠詩對枝等趣味活動,將元宵節慶的熱鬧氛圍,深深留在恆春人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