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行政是種修練:專訪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熊鵬翥
2014
06
04
文|熊思婷
藝術行政養成計畫
「創作之外」的其他,是否廣義來說都屬於藝術行政的範疇?如果是,那麼從事藝術行政的專業人員想必需要十八般武藝!

「創作之外」的其他,是否廣義來說都屬於藝術行政的範疇?如果是,那麼從事藝術行政的專業人員想必需要十八般武藝!

各據一方各自用功

對藝術這一行來說,藝術行政是一項很重要並且經常攸關最終成敗的基礎工作,然而大家所看到的終極成果與榮耀,卻未必會歸到他們身上,「他們重要但經常被忽略。」執行長熊鵬翥說。

這或許可以從藝術行政(模糊不清)的定義開始說起,「其實藝術行政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名詞,但若真的劃分下來,它會分門別類的屬於不同類型,這或許是它不能一概而論的原因。」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博物館、藝廊、公共藝術……細數下來,從事這些領域的藝術行政人員,需要迥異的專業知識與技術,熊鵬翥認為,「這些人員各司藝術行政的一環,需要整體來看,才能理解藝術行政的全貌。」

藝術行政看似一言難盡,但卻又可以一言蔽之;「縱使專業不同,要具備基礎的兩個能力──溝通能力和整合能力──是相同的。」成就一件事所需要的資源及支援,往往就靠著綿密及能設身處地的溝通技巧,以及清晰的邏輯、懂得拿捏輕重緩急的智慧來達陣。藝術行政經常不只是跟單一的對象溝通,有時要與很多對象溝通討論,整合意見;如何能有效溝通,讓衝突減到最少,就是這工作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與藝術行政相關的學校系所並不算少,有些稱為「藝術行政與管理」,有的是「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還有「藝術經紀」、「博物館管理」和「文化創意事業管理」;這些課程將藝術行政分門別類的工作系統化,提供相關理論與實務訓練,也提供當前現況與市場就業趨勢,然而,一般來說,藝術行政經驗的迅速增長,大多還是在出了學校進入職場後習得,「學院教育當然可以教,而這一套出來能怎麼用,關乎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如果到了職場之後你覺得學校教的未必用得上,就必須設法突破自己。」熊鵬翥提出,「我不會說學校教的有用或沒有用,但也許開始工作後會受到衝擊,如果這個衝突如果無法解決的話,不是被淘汰,就是會在工作中變得非常痛苦。」

藝術行政這個工作,可能適合所有人,但可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因為,單純的將「行政」工作做好,就不是那麼容易;另外,「它需要具備基本的素養,像是態度,這不能教;像是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協調能力,這可以學,但要願意學。」熊鵬翥說,「藝術行政就是與人有關的工作,沒有定律原則,反而是以實務出發去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藝術行政最終都有各個領域所要服務的對象,有時候是藝術家創作者,有時候是觀眾和消費者,大家在這個光譜上,找到自己偏重的位置。熊鵬翥說,「這工作沒有一定的路徑,也找不到萬靈丹。」這種「修練在個人」帶著一點哲學意味,但卻也寫實描述了目前在台灣所能看到的藝術行政人才的處境。

熊鵬翥執行長提到近日帝門基金會將接待台大職涯中心,他們是第四次來拜訪帝門,了解基金會的業務,這也是對於藝術行政工作宣傳的outreach。

很多事,做了才知道

1989年創設的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以推廣藝術教育為主要會務方向;當時,身處於公立文化中心、美術館、替代空間以及商業畫廊等多元藝術機制環境中,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的成立,代表著非營利組織參與台灣藝術發展的決心和理念。而自2004年開始,帝門以公共藝術作為經營重點業務,開始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訓練工作,著力於「公共藝術」的規劃、設置、推廣等各面向,參與城市捷運全線規畫、公共藝術總體政策研究等工作項目為主要業務,並協助各興辦單位解決繁雜耗時的溝通介面與行政工作。

「甚麼是公共藝術的行政工作,老實說,我們剛開始也是一無所知,」熊鵬翥說,以捷運的公共藝術規劃為例,「我們比較全面參與的是台中捷運,我們要做全線整合、規劃藝術主軸、選點,以及公共藝術設置規劃;剛開始沒有經驗,而我相信當時也沒有多少第一線的工作者知道這要如何進行,逐漸參與後,我們才知道要怎麼做,知道需要甚麼人。」
 
從前期規劃到實際施作,關係到大家對城市行為與趣味的分析與了解,在捷運公共藝術的大專案中,對政府人員、土木技師、建築師、園藝家、藝術家等,需要大量的溝通,「這溝通的工具倒不見得是知識,可能是去理解各領域的mindset,溝通、學習能力要非常強。」熊鵬翥提出「海綿說」:「最棒的行政工作者會像是一塊海綿,懂得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吸取任何增強自己功力的經驗,我們的學習能力也就在這過程當中去累積。」

「大家都認為公共藝術計畫僅是在於設置最後的藝術作品,但仔細想想,從捷運建設到主軸規劃,這計畫當中的每一個角色都缺一不可,你說這是行政?是藝術行政?有時候就是一場成功的溝通,」熊鵬翥微笑說,「雖然捷運公共藝術落成的時候還是會找藝術家、建築師、局長等站台,中間辛苦溝通執行的基層工作者,仍舊常被忽略。」

藝術行政這一行

帝門藝術基金會的前十年,是有規劃地去用人,在基金會開始縮編之後,便隨著專案規模來增減藝術行政人事。熊鵬翥提到,「基金會裡藝術背景的同仁不算多,他們有學歷史的、人類學的、博物館的、哲學的、傳播、觀光......大家的本領幾乎都是在職場上磨出來的。」或許藝術行政這一行真的很像練功,事事樣樣執行的knowhow是一步一步練就出來的,若哪天能稱霸武林,必須得融合各門各派經典招式。

「你具備了武功其實未必就能真的做些甚麼,有時候機會就這樣來了,你得邊做邊學,很多事情都是組合型的,如果你有越多專長,就不會永遠只做同樣的事情,」熊鵬翥並不很認同「武功說」,他認為保持學習的熱情,專注於自己的「升級」(upgrade)能力,才是成為專業藝術行政人才的關鍵。

然而,這個「武林」準備好了嗎?恐怕並沒有。一方面來說,這份實則不簡單的工作,入行門檻卻意料之外的低,由於門檻並不高,汰換的人選也因此不缺,若沒有抱著「在做中學」這樣的心態,很容易被職場淘汰。此外,優秀的藝術行政人才在這個行業裡始終沒有為自己建立專業的價碼,甚至一與工時相比,薪資令人失望。「當這個社會認知到藝術行政其實是一個專業,才會願意承認我們需要合理的薪資。」熊鵬翥舉2011年歌舞劇「夢想家」為例,「姑且不論這案子鬧出來的風風雨雨,我倒覺得這樣的預算才是合理價格,如果我們只在旁邊說不能給這麼高啊,因為這跟市場行情不合啊等等,是不是自己把價碼壓縮了?我們是不是可以趁勢在這個機會上去呼籲,去重視這個行業的專業?」

除了薪資的合理,一般行業裡的升遷機制,在藝術行政這一行裡也未成制度,「升遷有兩個層面,一是在組織內的升遷,如果組織都是小而精減,其實就沒有甚麼升遷的問題,就是薪水多一點,title不一樣;另一就是到另一個單位擔任另個職務,可能會更上層樓,也可能更關乎生涯的改變。」熊鵬翥為多年的職場觀察下了小結,「很多藝術行政的人轉行,而這一行其實又有很多職缺,許多人才亦在幾個組織中頻繁流動。我仍認為藝術行政應該被看待為一生的職業。」

期許自己紮實的成長

許多單位都逐漸重視在職訓練,而因為藝文單位的本質使然,藝術行政人員往往都能接觸到許多充實自己的機會。藝術行政這份工作關乎每個細節的紮實執行,而藝術行政從業人員也在各種學習機會中紮實的成長。筆者十餘年來體會到的藝術行政甘苦,最後在熊鵬翥執行長的勉勵中感到被療育:「幹嘛放棄一個跟你的興趣與專業可以結合的工作呢?當我們都堅持有力量去正面思考的話,我們就是在改變這個環境。」

1989年創設的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以推廣藝術教育為主要會務方向,圖為帝門藝術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