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3D 策略翱翔國際──從臺灣發射,將世界帶回臺灣
2016
03
17
文|謝繕聯
圖|國藝會提供
起飛,向世界發聲——談國際發展策略的多種可能(一)
國藝會偕同民間相關藝文組織合作建構七大國際藝術網絡發展平台,希冀透過資源彙整、共創共享的機制,搭起與國際連結的橋樑,開拓更多的展演機會。並舉辦【國際串聯 ∞ 舞台無限─2015 國際藝術網路發展趨勢分享】座談會與大家分享策略及成果。

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

藝文工作者如何在國際上展現特色與魅力,讓創作更有效的發揮價值?是本次「國際串聯∞舞臺無限」的分享主題。在議程的一開始,國藝會施振榮董事長跟大家開宗明義的表示未來一年國藝會將會更積極的為大家建構串連國際的管道,為了便利藝文團體申請國際交流合作,今天也首度將申請補助由一年 2 期提高為 6 期,讓藝文團體能更即時的申請使用這些資源,施董事長表示為大家搭建展望國際的舞臺,就是國藝會邁入下個 20 年的目標了。

國藝會陳錦誠執行長也表示新的一年,國藝會不只提高了總補助款,也會更積極主動地擔任整合媒合的角色,他表示不只要帶領團隊進入國際,更需在事前做好整備工作,才能真正與國際接軌,而不同的領域也都有不同的生態和節奏,因此需要分類探討,甚至更需就不同團隊提供量身的策略。

國藝會董事平珩。

從原住民文化保存邁向世界舞臺

曾任兩廳院藝術總監,目前擔任國藝會董事的平珩老師是上半場的主持人,一開始先由在屏東大學休閒事業經營學系擔任助理教授陳麗娟跟大家解說「原住民表演藝術推廣平臺」新年度工作目標,她提到平臺建構的目標要讓原住民文化成為展望國際舞臺的特色,因此在培訓時也包含如何協助團隊走出去,和其它國際團隊建立網絡,如何找到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定位等內容,並以個案方式輔導,例如泰武古謠隊已有相當出色的演唱技巧與經驗,於是就媒合了魏瑛娟導演為他們規畫了一套適合兩廳院 TIFA 大型舞臺演出的節目,也可做為泰武古謠隊未來參與國際巡演的製作參考。

陳麗娟教授。

了解自身文化脈絡的藝術含意

陳麗娟提醒想要走向國際的團隊更要向內找出自身的文化特色,要非常清楚了解自身的文化脈絡,例如每個舞蹈動作或歌曲的意涵,才能打破語言文化的界線,創造真正感動內心的作品;從過往交流回饋中也發現國際上特別被臺灣的原住民的聲音表現所吸引,即使是舞團,大家依舊對於這些傳統樂曲特別好奇,也可作為開發國際市場的發展方向;而這幾年因為歐洲經濟市場衰退,因此可向紐澳或亞洲國家尋找新的演出與交流機會。

另一位計畫主持人是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吳榮順主任,他提醒大家在創作時不要忘記屬於自己民族的「聲音印記」,即是發聲、路徑(聲線)、結尾所組成的聲音語法,各民族有不同產生聲音的方式,形成特殊的聲音文化特色,吳榮順提醒受西方音樂教育訓練的老師在協助團隊創新時,千萬別改變原住民族天生的發聲方式,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色聲韻,而他也建議原住民族應建立起自己的聲音印記系統,即使之後加入新元素,也能讓觀眾在傳統文化中產生全新的感受。

廣藝基金會副執行長徐昭宇。

臺灣表演藝術佔領大陸演藝市場的戰略及戰術

廣藝基金會副執行長徐昭宇以戰略和實際戰術分享臺灣表演藝術如何在大陸演藝市場占一席之地,他說大陸的市場不只大,而且相當多元,也會依觀眾群屬性發展各種類型,而音樂劇也是近年被關注的市場,大陸目前是以國家政策來帶動各地藝文活動的發展,因此挹注相當豐富的資源,也衍生出許多運營公司,有的負責一開始的製作,有的負責配套的行銷推管,也有一條龍包下來的,各地區又有不同的負責公司。因為分工多層,就容易在環節上出現問題縫隙,例如跟上海、北京的公司簽了合約,但其實他們只是負責買賣節目給各地方的小營運團隊,這種分層外包的模式也造成臺灣表演團隊到對岸巡演的困難,甚至出現演出完卻拿不到經費的窘境。在行銷推廣上,徐昭宇提醒大家要善用微信,面對廣大的市場不要躁進,堅持品質才能創造更多機會。

「數位表演藝術國際續航計畫」主持人孫平。

數位表演藝術平臺的3D策略飛行 創造更立體的國際連結

「數位表演藝術國際續航計畫」主持人孫平整理這幾年與國際接軌的經驗,她建議各團隊或獨立製作人在邁向國際舞臺前,可以先和其他國內團隊或基金會等橫向交流,找到彼此可共享的資源或經驗。而計畫在今年初,第一階段目標也是整合國內單位橫向聯繫,如國藝會、廣藝基金會、文化部,為團隊規畫作品適合推出的時機;活化專業網絡一塊則是邀請國際策展人欣賞團隊在國內或國際的演出,為團隊創造日後更多的機會,也會為團隊們製作發送國際電子報,以及提供客製的行政和行銷資源。此外也會為團隊提供國際談判技巧指導或專業經理人協助,讓團隊在出國演出時能獲得應有的待遇。

把握任何讓別人認識你的機會

她提醒團隊千萬不要小看任何交流的後續效應,她舉例有一年邀請布里斯本 Power House 展演中心的一位策展人來臺欣賞《黃翊與庫卡》在雲門劇場演出,平臺也特別介紹了「 HH 」團隊,雖策展人只記得有兩個「 So Cute 」的男生就回國了,沒想到後來策展人舉辦的國際藝術節閉幕表演原定的演出團隊因故取消,他立馬就想到在臺灣曾遇見兩位可愛的男生,且數位聲響類型的表演因為需要的設備及技術簡單,因此很適合出國表演,「 HH 」就幸運成為國際藝術節的閉幕表演嘉賓,把握任何機會,懂得展現自己,讓別人在第一時間想到你,也是國際交流很重要的一塊。

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陳盈珊。

表演藝術的國際發射站

「表演藝術國際交流平臺計畫」主持人陳盈珊也是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她提到平臺成立的主要目的是要串連,除了建置網站,也有「國際劇場駐地媒合」計畫,讓獨立策展人、劇團前往國際劇場交流,「文創產業中介經紀人」 2015 計畫則是協助學員們參與韓國表演藝術 IETM 會議,此外,也舉辦了系列表演藝術國際視野相關論壇,讓團隊更具體了解如何與國際接軌。 2015 「 APP Camp 亞洲製作人平臺」輪到臺灣舉辦,在平臺努力下,也讓臺灣藝文場館有了不少曝光國際的機會,期待未來亦能加入國際共同製作計畫。

2016年不可忽略的重要演出機會

對於 2016 國際表演藝術發展觀察,陳秘書長也提到國際共同製作的趨勢越來明顯,大家在創作時也可有不同的思維,跳脫國籍來創作;為了增加國內團隊的國際曝光機會,她也建議臺灣要定期舉辦藝術節,尤其十月許多策展人都會到亞洲參加上海、韓國的藝術節,是相當好的曝光時機,增加團隊日後獲得邀演的機會;不只關注歐美的發展,我們也應多注意亞洲地區的動態,像日本、韓國、澳洲都有與東南亞地區合作計畫,她也提醒不只關注藝文發展,其他國際重要活動,如 2020 東京奧運也是相當值得爭取演出的機會,而澳洲對於與亞洲各國合作計畫及原住民補助增加,跟原住民文化相關的演出團隊也可多把握。

陳秘書長提醒先確認出國目的,是希望增加團隊經驗?是為了交流?還是目標走上國際舞臺成為專業團隊?也是團隊與國際接軌談條件時需注意的地方,未來也可請平臺協助審視,成為臺灣中小型團隊站上國際舞臺的助力,將臺灣好人才、好製作發射到國際舞臺將是平臺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敏隆講堂創辦人、國藝會董事簡靜惠。

漸受重視的紀錄片發展

下半場由同是本次場地敏隆講堂創辦人和國藝會董事的簡靜惠女士為大家主持,邀請 CNEX 陳玲珍執行長分享紀錄片國際網絡發展趨勢,她提到近幾年紀錄片已跳脫過去的緩慢陰鬱印象,甚至也登上奧斯卡舞臺角逐大獎,而臺灣擁有相當多元的素材,讓她對未來的紀錄片發展充滿期待。

接著 CNEX 蘇淑冠總監為大家講解 2015 年的工作內容,「製片人培育計畫」帶領了 6 名入選者參與 3 個具國際指標意義的市場展與提案大會,如: Asian Side of the Doc (簡稱 ASD ) 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 Sheffield Doc / Fest 英國雪菲爾紀錄片影展,並努力幫臺灣的製片們尋找市場交流的機會,製片們除了表示眼界和心靈皆被打開外,也回饋「若要打入西方市場進行國際合作,就必須要有長時間參加全球國際提案大會經營人際脈絡的條件,條件的基礎建立在:1. 資金;2. 代表機構以及製片人本身製作影片的履歷;3. 計劃案本身的國際性」。

CNEX 執行長陳玲珍。

培育多元紀錄片人才

「導演人才國際發展計畫」則邀請國際級大師指導入選團隊,如:故事結構梳理、攝影、聲音以及剪輯技巧教學。 2015 年 5 月時 CNEX 也與國際知名的獨立電影、紀錄片製作機構 Sundance Documentary Institute 合作舉辦 Sundance-CNEX 北京工作坊,參加完工作坊,李立劭導演也產生了幾點省思,他回饋「在未來創作者須具備跨文化的敘事能力、並思考自己的創作立場與『說故事』的立場,如何在現實與表現中找到獨到之處?」

此外, CNEX 也在國內舉辦攝影工作坊、聲音工作坊、剪輯工作坊,邀請線上紀錄片、電影工作者為大家帶來實務的分享,其中不乏杜篤之等國際級大師,參加的團隊表示經過這些課程,讓他們有新的觀看角度去審視過往的作品。

跳脫框架,結合新媒體平臺行銷播映

陳玲珍執行長指出不論題材是什麼,故事是否動人永遠都是登上國際舞臺的重要因素,而宣傳方式也漸漸結合科技發展,如與 VR 結合產生跨媒體互動及跨平臺的傳播型態,她也提到國際上對紀錄片的人才培育是多元化的發展,並非只關注導演一塊,一部優秀紀錄片得以完成,除了導演之外,尚需要好的製片人、攝影師、剪輯師、編劇、音效與音樂指導等各面向的專業人才共同合作,未來在導演和製片人之外,也要加強其他專業人才的培育。除了從技術面為紀錄片多元化紮根,也可鼓勵從業者多嘗試不同形式的拍攝,積極與國際不同播映平臺合作。

關渡美術館高森信男。

透過策展,讓臺灣取得對藝術作品的發言權與詮釋權

「視覺藝術國際策展平臺」工作項目分成「亞洲策展聯結新趨勢」、「臺灣當代視覺藝術策展資料的建構」兩塊介紹,一開始先由關渡美術館的高森信男為大家分享 2000 年前各國舉辦的亞洲雙年展,而臺灣則是 2007 年開始跟進,他提到其實策展人的功能不只在於展覽策畫,更肩負國際交流網絡建置的重要工作,甚至也可身兼典藏的角色,深知策展人對於藝術發展的重要,平臺的首要工作即放在人才培育,並邀請國際策展人來臺分享,雙方交流資源的機會。此外,平臺的參訪研究計畫,不只深入各國大小機構,了解各國的藝術生態,也讓海內外的策展人透過議題,有更深度的交流話題,甚至積極協助國內外的機構連結,不只要把臺灣藝術家帶出國,也希望臺灣策展人能將國外藝術家帶回臺灣展出,藉由展覽策畫,讓臺灣獲得主動的發言權,甚至是亞洲藝術發展史的詮釋權。

將策展資源延續,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建置「臺灣當代視覺藝術策展資料庫」,計畫主持人熊鵬翥執行長向大家介紹這個雙語平臺以「展覽—策展人」為主角,彙整國內外的即時藝文資訊、策展趨勢與藝文觀察等文章資源,提供國內外進修機會、獎補助與駐村等資訊,也匯集了國內策展人的重要經歷、策展成果與研究論述,目前已搜羅國內30位策展人履歷,並將百餘檔展覽成果上線,以及由 1994 年即開始任研究「帝門藝評研究」,廣泛蒐集刊載於各藝術期刊、報紙及展覽畫冊之文章,由研究者逐篇分析判讀後遴選出定義為「藝術評論」的文章,作為臺灣藝術生態的剖析與未來趨勢的觀察。一切的準備為的是協助各領域中具潛力的新興策展人,以及藝術家和藝術團體走上國際舞臺,與國際接軌。

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

「小說引力」 讓臺灣成為華文優質小說匯聚地

由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所主持的「華文小說國際互聯平臺」計畫,今年首度與上海、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國作家、媒體、藝文團體及作家協會合作,共同遴選「 2001-2015 華文長篇小說 20 部」。並聯合海外五地文學雜誌、報紙副刊將與臺灣《文訊》雜誌共同刊載這 20 部優秀長篇小說精華與評介,也讓臺灣文學作品的魅力,經由小說引力平臺推向國際。

計畫共同主持人楊宗翰教授生動活潑的說明平臺如何從臺灣立場,向國際推介當代優質華文文學;建構與打造,使臺灣成為當代華文文學的評論中心;以臺灣為中心進行國際競比,以這三點為目標,由臺灣開始向外建立國際互聯平臺,也向內蒐集臺灣文學創作能量,公布了「 2001-2015 臺灣長篇小說 30 部」排行榜,並與國際華文媒體如:香港《字花》、澳門《澳門筆匯》、新加坡《聯合早報》共同刊登,邀請當地名家推介,讓海外讀者更快與臺灣作家產生連結。

2016 年 6 月初平臺將率領臺灣的優秀小說家、文學觀察者赴上海舉辦多場文學交流活動,讓具代表性的臺灣小說家能夠「走出去」。 6 月底也邀請其他地區作家赴臺北進行交流,讓各地華文小說家「走進來」,在臺灣施展其說故事的高超技藝。平臺以「小說為引力」向國際交流,希望讓臺灣成為全球華文優質長篇小說的匯聚地,以及臺灣長篇小說的國際發射站。

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

建構臺灣在國際藝術發展不可取代的生態地位

國藝會陳錦誠執行長回應各位講者的分享,在藝文領域堅持做對的事就是一種耕耘,在對的路上持續走,總有一天會得到應有的收穫,這也是國藝會在遴選團隊與專案規畫的目標,能夠兼顧全面性、國際性與延續性, CNEX 蘇淑冠總監更補充,若藝文團隊有需要為創作或與國際交流的過程做紀錄,也可與 CNEX 合作。

經過多年努力,國藝會七大國際藝術網絡發展平臺,透過專業人才的培育,以及參與展會、交易會、藝術節、論壇等國際活動,或直接的藝文館舍跨國合作、網路媒體推廣,已逐步為臺灣藝術家、團體建立與國際連結的橋樑,拓展交流網絡與國際展演機會。

未來各平臺將繼續整合國際經驗,讓國內外專業領域能有更長期的深度交流,透過更多的國際資源合作,釐清臺灣未來在國際藝術發展的角色,才能為臺灣創造難以取代的生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