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轉角,都是一次心靈的挑戰:板橋高中讀《轉山》
2025
03
31
文|板橋高中師生
青春讀力運動(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轉山」,或許是一場旅行,或許是一段人生的經歷,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面對它……

指導教師:陳昱蓉老師
參與學生:林海寧、陳鈺薇、楊山
閱讀文本:謝旺霖《轉山》

 

《轉山》作者謝旺霖因「流浪者計畫」而隻身單騎,前往充滿挑戰性的滇藏邊境,展現過人勇氣、堅毅與深刻的自我對話。板橋高中選擇閱讀《轉山》,在校內透過四位老師進行四種不同文學實踐,在細讀文本之外,引導學生製作金句書箋、或運用Google Earth體驗現場,並透過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撰寫心得;師生們更實際攀登台北市第一高峰──七星山,親自體會書中作者勇敢出走、克服心理障礙、突破自我的積極精神。

以下是其中三位同學在經歷了這段多元的閱讀旅程後,分享他們的體會:

板橋高中師生們讀完《轉山》後,一起挑戰七星山。

堅定與淡然地站在自己的人生手扶梯上
文|林海寧

在《轉山》裡的〈與藏獒對峙〉這一篇文章中,謝旺霖在一天之中短短的時間內,騎著腳踏車,經過隨時都可能遭飛石襲擊的路段,奮力掙脫藏獒的攻擊,承擔岩層坍塌時成為岩下孤魂的風險……,這些遭遇是如此的歷歷在目又險象環生,令讀者閱讀的同時不禁為他感到緊張並捏了一把冷汗。然而這些危險,卻被作者使用平淡且沉穩的文字緩緩描述,因為他認為在掌握自己生命的同時,背後又有更大張看不見的手在操控著,而他選擇去相信那張手,也相信暗藏在山中的安排。

謝旺霖在文字之中展露的安然與淡定,讓我感受到,人生與生活很像一座很長很長的手扶梯,無論乘坐者是選擇了拚命地、一口氣地向上爬登,或是停留在同一塊階梯上,都無法阻止手扶梯無時無刻不在向上推進的事實,而作者也在一切的變數與危機下,選擇跟隨這座手扶梯。

在這一個鼓勵自由的時代,無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都開始不斷地被外界鼓吹生活不應該也不能再只停留在讀書與工作這兩件事,應該要更加多采多姿,要讓其更有意義更充實。所以在放學和下班後應該要運動、閱讀、欣賞電影、佈置居家環境……,最好是要培養屬於自己的興趣,所有的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被運用到最妥當,一切都應該充滿規劃與計劃,既要充實又要豐富精彩,才能有「閃亮亮的生活」。人們內心也在無形又不間斷的鼓勵之下,開始感到躍躍欲試,卻又在嘗試的過程中,因為一件小事情無法完成,意識到它不如預期完美,或是事情有突然的差錯,就感到崩潰、想放棄,更是失望的發現自己無法達成幻想中的模樣,覺得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努力,卻忽略了人生中的手扶梯其實早已緩緩地、不間斷地帶自己前進的事實。

在生活這座不斷向上推進的手扶梯上,無論是井然有序的執行計畫,或是只完成了一件小事,我們只要願意告訴自己:我們都正在進步的路上,並且願意相信自己正在變好,即使事情與想像中不一樣也沒有關係,無法充足運用所有的時間也沒有關係,中途突然有意料之外的差錯更沒有關係。生活中的喜悅和幸福有時來自意外,來自於已經被賦予的小事,來自於那些瑣碎日常中的平凡,那並不是靠忙忙碌碌、拚命追求所能達到和擁有的。

希望無論是在現在還是未來,當我站在屬於自己的手扶梯上時,能擁有像作者一樣的態度:堅定與淡然,能接受變數給予我的試煉以及驚喜,能試著相信所有變數背後,都有它們自有的安排。

登山這天遇上了壞天氣,並非每個人都能順利登頂,但都有機會練習像書中作者一樣,堅定與淡然地接受變數給予的試煉和驚喜。

找到那份源自於自己,最真切的力量
文|陳鈺薇

山未轉,轉的是讀者的心,旅者的命運。

轉山,為西藏人所信仰,對著靈性的大山反覆繞走的儀式。《轉山》書中寫:「西藏人相信,遭遇苦難的人藉此將能得到罪愆的洗脫與身心的淨化。轉山者,必須捨卻己身私慾,僅為他人祈福而行。」

作家謝旺霖於大三那年失戀,重挫下,一心想找尋一個「再也沒有思念的地方」,因此購買了一張單程票前往新疆、再赴西藏。可儘管跋涉數千里,他依然找不到他理想中的所在,卻意外「失憶」,忘卻曾經的城市、校園風景,發現人竟可以「忘掉自己」。豁然了悟的隔日他即離開西藏,踏上了他這第一次漂泊的歸途。回到原有的環境後,他決心走向文學,哪怕他未從此次歷險中找到自己想要什麼,至少他確定了,自己絕對不想要的是什麼。

在文學路上,他卻步過,後來察覺「不寫」的焦慮遠大於「寫」,才得以延續寫作。而他也在路途中,遇見了一個為了讓有熱情、有想法的年輕人擁有能力出走而發起的「流浪者計畫」,他決定不顧所有人的阻擋,騎單車穿越西藏。他曾懷疑過自己的決定,但他認為,至少要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的。

前往西藏前,他到達麗江,踟躕幾日,幾度想著,如果放棄了,會怎麼樣呢?可心中的聲音將他喚醒。

「西藏就在那裡,不會因此次中止造訪,而失去它在我心中的意義。」

「應該親身體驗那究竟是一場多艱難的路途後,才有資格談放棄。」

於是,他有了新的信念。

「有一天,我將出發追尋。」他說。

然而當他跨出這步,隨後便是很漫長的困頓,很艱辛的痛楚。

正是冬季,嚴寒的西藏、隨時可能跌落的懸崖、來不及欣賞的皚皚白雪、可能找不到地方借宿的淒涼、野獸蟄伏的危機、每日騎行需大量活動的肺部、上吐下瀉的不堪、對峙藏獒的恐懼、和他人在無法用語言交談的困窘情況中求取需要的援助,以及,他日日夜夜追逐著的奇蹟。

他為生命搏鬥,用兩個月全心投入孤獨和貧困的生活,負面情緒錯雜現實狀況催逼他前行,轉山途中,他從內向變得外放,從寡言轉至多話。儘管每一步都盡量踩得確實,但每一步都像踏入虛空。這般隘境,是需要多麼強烈的信念,才能支持他走下去?

「『這一步踏出,不知前方相遇的會不會是死亡?』你永遠不知道(除非到最後那一刻),或許,因為你不會知道,所以你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他用第二人稱,描摹了他在極端環境中,一切都為不得不然的心情。

狂風呼嘯,天地間只剩下一片蒼白,四周死寂,只剩下他一人的喘息聲和風雪的怒吼,在無邊的白色囚籠中迴盪。

可即便在如此風雪中,有行車欲載他一程,他也不願。他認為,這一關若守不住了,以後同樣的問題仍會持續重複,他不想因為這輛車的介入就此載走他的命運,他不願平平白白就這樣放棄自己選擇的路,過一生。

這是他的態度、他的堅毅、他近乎固執的倔強和自尊,以及他之所以能帶給讀者力量的緣由。

閱畢謝旺霖作家的《轉山》一書後,我們毅然前往了山中進行實際的踏查。我見過七星山,見過其雄偉的層巒疊嶂,她是自然的瑰麗,也是流於人間的仙塵所砌。然而,當日天候不佳,尤其愈往山上走,感覺愈為顯著。斜雨打在我們的身上,霧氣籠罩著我們的視野,原先山上那樣無垠的暗綠被覆蓋了。但我們依然抱著勇氣出發,向嶔崟致敬,往上走,親自諦視山石嶙峋。

可才走到了一半,我卻遇到了障礙,我是極度體寒的人,體能也不如旁人,到了半途的涼亭,寒意漸漸侵襲,伴隨漸大的風的疾唿,我的身體開始變得乏力,每一步都如同在逆風中掙扎,頭開始劇烈疼痛,四肢也正受無形枷鎖禁錮,垂著鎖鏈,使我無法活動自如,手指更幾乎是沒有知覺。披著薄外套,風不停灌入我的軀體,刺進我的每一寸膚,再刺進骨。

我無法再向上,我的選擇僅有向下走,一個人向下走。於是,我開始了我一個人的難關,一個人,面對腳下的未知與風險下山。可孤獨的行走令我稍微卻步及躑躅,我徬徨於斜雨及狂風、濃霧及孤寂。一個人,該如何扛著這副幾近失溫難以活動的軀體走下陡坡?我無暇思考,當即就需要下山尋找更溫暖的地方,我只得一步一步,試著踏穩,但風大到我甚至無法站穩,一個人的重量就這樣被吹來晃去。而正當此時,謝旺霖作家的故事在我心中映現,他的叮嚀,更是頓時迴盪我的腦海——你就是讓自己去相信了,天地山海自有祂奧義的安排。我發覺,我正在經歷的危機與困境,必然是他所經歷的千分之一,他挺得過來,並且堅信命運正幫助自己,我相信,我也可以。我抱著這樣的心情走了下山,慢慢,看見了來時最初的那段路;慢慢,看見遊覽車以及其他遊客。頓時間,我感受到了不僅於身體的增溫,我更感受到心頭的光亮,即使我不敢上山,但我做得到一個人下山,一個人給予自己信念,我認為我比自己想的更加勇敢,而這也是《轉山》一書給我的啟示,拯救了我。

轉山教會我,每一個轉角,都是一次心靈的挑戰,每一次呼吸,都在感受著生命的脈動;每一步的艱辛,都是對自我的洗禮,每一次的攀登,都是對生命的讚歌。在這片山水之間,我找到了轉山的真諦,也找到了那份源自於自己,最真切的力量。

在閱讀及挑戰完各式延伸任務後,於學校圖書館舉辦「轉山閱讀展」,透過影音與文字材料再現從《轉山》獲得的感思。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轉山」
文|楊山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而《轉山》這本書讓我對旅行有了新的看法。這不只是一本描述單車環藏旅程的書,更是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讀完這本書,我彷彿跟著作者一起經歷了風雪、高山和孤獨,也從中學到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旅程的開始——面對挑戰

作者決定騎單車環藏,這不僅是身體的挑戰,更是對自我的考驗。旅途中,他面對高山、寒冷與孤獨,還有身體的極限。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努力克服,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讓我想到,人生也會遇到各種困難,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旅途中,作者遇到了許多旅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他們有些是為了尋找生命的答案,有些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信仰旅程。他們的故事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轉山」,或許是一場旅行,或許是一段人生的經歷,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面對它。

突破極限——內心的成長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極端環境下的心境變化。他曾經想要放棄,但最後選擇堅持下去。他說:「痛苦是短暫的,但回憶是永恆的。」這句話讓我深受感動。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困難與挑戰,可能是學業壓力、可能是與朋友的誤解,甚至是對未來的不安。但只要勇敢面對,努力解決,最終都能走出低谷。當回頭看時,這些經歷會成為我們成長的一部分。

信仰與人生的意義

書中最特別的部分是「轉山」的意義。在藏族文化中,轉山是一種信仰的象徵,代表著對神靈的敬畏,也是一種內心的洗滌。雖然作者不是藏傳佛教徒,但他仍然從這段旅程中獲得了平靜。

這讓我思考,現代人是否也需要「轉山」?我們常常忙碌於學業和生活,卻忘了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許,轉山不一定是去旅行,而是讓自己有機會靜下來,好好思考人生的方向。

旅程的終點,也是新的開始

當作者完成旅程時,他並不覺得這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他說:「旅程結束後,重要的不是你去了哪裡,而是你成為了什麼樣的人。」這句話讓我
深受啟發。

《轉山》這本書讓我明白,人生不該只是追求結果,更要享受過程。我或許無法像作者那樣騎行西藏,但我可以找到自己的「轉山」,挑戰自己的極限,使自己不斷成長。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旅行紀錄,更是一場心靈的旅程,讓我學會如何面對人生的困難,如何珍惜當下,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板橋高中同學們於2025台北國際書展的「點亮閱讀力:青春短講」中分享。(攝影/呂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