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擊思廣藝」計畫到旗山國小巡演的現場:寶可夢、《名偵探柯南》主題曲……,在旗山國小的禮堂,高雄室內重奏團演奏著一首又一首小朋友熟悉的歌曲,帶起一波波興奮而歡快的同樂氣氛。曲目間,逐一介紹打擊樂器時穿插的小彩蛋演奏(如超級瑪利歐),讓笑聲與嘰嘰喳喳的討論不斷,最後,樂團邀請各年級小朋友一起上台合奏,達到表演的高潮。
相隔一週,在高雄展覽館的「樂。無齡博覽會」會場,旗山兩個社區的長者輪流演出打擊樂與音樂劇,台下有來參與的社區民眾,也有來逛博覽會駐足的觀眾。長者們在賣力的演出之際,笑容裡有緊張,也透露著在正式舞台上演出的榮耀感。
在校園推廣活動中演奏給國小學童聽,或是教導長者表演打擊樂,或許都可以回到高雄室內重奏團團長張原碩做這些事最重要的理念:對他來說,所謂的跨出舒適圈,是走出只有舞台表演的侷限、走出以表演者為中心的圈圈。「我對音樂家這個角色有不一樣的體驗,發現原來音樂可以照顧這麼多人,可以讓更多人感到幸福、感到快樂,這真的是一件蠻好的事情。」
偶然的開始與挑戰
十年前,張原碩從音樂研究所畢業,當時他修習完教育學程,實習過後,發現學校的體制對他來說過於束縛,發揮空間有限,因此沒有選擇進入教學系統。相較之下,他更希望能運用音樂回饋社會,在校外發展更多元的教學與推廣活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擔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辦理的高齡音樂課程講師,並被推薦進社會局的音樂師資庫,因而有了被邀請至六龜教課的機會。漸漸地,他教學的場域從社區的關懷據點,再擴展至身心障礙機構。在此之前,他從事藝術教育接觸的對象幾乎都是學齡前的孩子或國小、國中生,「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過程,開啟他對社區長者藝術教育的探索,也從個人表演專業的框架中抽離,投身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採訪之前,我猜測著是什麼背景讓年輕的張原碩投入以社區長者為對象的藝術共融計畫,因為無論是職涯方向的意外旅程或是對社會的責任,都似乎還不足以維持仍源源不斷的熱情,更何況,我們總會想像:讓長輩學習這些不了解的事物,應該不容易吧?
張原碩說,社區的長者都有其豐富的生命經驗,若老師能跟他們討論課程內容,甚至一起調整細節,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他也會用長輩的語言跟他們溝通、拉近距離,例如在設計節奏練習時,他會說:「這個節奏有一點困難,我們一起來挑戰看看吧!」如果真的太難,再一起簡化。他的目標是讓課程成為共同努力的成果,而不是老師單方面的要求,這種互動讓長輩更有參與感。
他的課程策略還有在學習過程中適時安排小型展演,將表演錄影下來後,長輩可以用Line跟朋友、孩子們分享,增加他們與其他人互動的話題,持續的鼓勵與正增強,讓他們更願意去學習。此外,長輩的身體條件也是一大挑戰。演奏打擊樂需要一定的速度和體力,當參與者覺得困難,張原碩就會運用打擊樂的多元特性調整內容。比如下肢無力的長輩,可以改成坐著完成動作,甚至用手打簡單的節奏,讓他們仍然能參與。「關鍵是讓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是團隊的一部分,而不會被排除在外。」
從個人到群體的藝術推廣
張原碩在音樂輔療工作以外,另一方面仍繼續擊樂表演工作。他的初衷是透過音樂推廣與表演,讓更多人接觸藝術,但他發現以個人身分難以獲得大型計畫的支持,因此於2018年成立了高雄室內重奏團,經常至社區與校園做推廣演奏。而隨著社區教學和演出都成熟到一定程度,他察覺到重奏團的表演和社會關懷照護服務需要區分,因此進一步成立「社團法人台灣多元照顧專業發展協會」,讓各自的表演與服務更具專業與多樣性。
在協會過去幾年作為藝術輔療平台的累積下,張原碩在這次獲得國藝會「共融藝術專案」補助的「擊思廣藝:輔療共融藝術偏鄉專案」計畫裡,規劃了近一年完整的課程,相較於先前在社區關懷據點原有的獨立課程,更有系統地結合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類型,給長輩更多元的學習體驗。因為這個計畫有成果展出的任務,長輩之間有共同目標和向心力,更願意持續穩定的到據點上課。課程一開始先讓長者藉由做自己的繪本,認識自己和同伴,並梳理自己的生命歷程,進一步,再找到社區共同的生命經驗,創作以長者生命歷程為主題、旗山糖業為背景的音樂劇。
故事從長者的回憶中汲取靈感,轉化為擊樂與戲劇表演,並以展演作為階段性成果。這些展演不僅是參與者共創的結晶,張原碩也期盼到國小的演出,能創造代間交流,讓長者的生命故事得以流傳。這個跨代交流的想法由於牽涉教學系統的突破,在現階段僅能初步實踐,在未來的計畫中,張原碩將努力更深化、創造長者與學童之間更多交流與共創的機會。
偏鄉成長與回饋之路
張原碩是旗山人,選擇將團隊成立在旗山,是一個很有意義卻也不容易的決定。他說,「也曾經考慮設立在高雄市區,但我最終選擇了旗山,原因是我自己從小就在偏鄉長大。那時候,國道十號還沒開通,我每次要去高雄市區上課,只為了一堂50分鐘的課,就得花兩小時搭車過去,結束後再花兩小時回來。這段經歷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讓我切身體會到偏鄉缺乏資源的困難。所以當我有能力成立樂團時,我希望能照顧在地的孩子和長者,讓他們不用舟車勞頓到市區學習。我認為這樣的資源,應該就近提供給在地的人。最後幾乎沒有多想,就決定把樂團放在旗山,因為這裡是我成長的地方。」
在偏鄉教學的過程中,張原碩發現很大的問題是樂器缺乏,購置資金也不足。他想到求學時期曾經參加過的薪傳打擊樂團,專門使用環保素材來創作音樂與表演,這些素材不僅取得容易,還不會擔心損壞,於是他將這樣的模式運用在長者教學中。這次「擊思廣藝」計畫的課程,就利用玻璃瓶、洗衣板、大塑膠桶等做成的打擊樂器讓社區長者練習,社區長輩甚至會主動利用課餘時間製作美化。在演出時,這些環保樂器所發出的擊樂聲亦有相當效果,令現場觀眾十分驚喜。
「偏鄉長輩的學習心態,跟市區長輩有很大不同。市區長輩的資源豐富,選擇多,很多時候對課程的態度會比較挑剔,不容易被打動。但偏鄉的長輩因為資源有限,對於新事物充滿好奇和期待,也更樂於嘗試。」偏鄉的社區負責人和長輩,通常對老師非常友善,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機會來之不易。這樣的環境,也讓張原碩覺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
與長輩們陪伴的情感、建立的默契和好不容易練習而來的成果,讓張原碩也在計畫告一段落後感到不捨,然而在偏鄉的藝術輔療本是他和協會長期投入的工作,他也想要延續計畫型的合作,在目前的基礎上做更深入的陪伴和更多變化:例如這次用繪本啟發長輩講述生命故事,來年或許可以把個人的故事匯集成一本社區繪本;打擊樂則可以加入更多環保素材,讓長輩有新的挑戰;又或者是與其他的課程合作,如將魔術跟音樂劇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不同的火花。最重要的是,讓長輩們的學習能持續累積,而不是每次從零開始。
再思考未來,以環保材質製作的樂器是否能模組化,使其成為可複製的模式,讓更多偏鄉社區受惠?有沒有組織可以促成多領域合作的平台,將不同形式的輔療結合在一起,例如音樂、環保、舞蹈與地方記憶等等,進一步提升藝術的社會影響力?目前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博士候選人的張原碩,也正進行此項主題的論文研究,從學術方法持續鑽研進步的可能。
音樂,可以服務很多人
從張原碩畢業後開始接觸長者的藝術輔療工作迄今已經十年,這些年他發現很少音樂體系的畢業生會投入樂齡領域。在他心中,音樂並不該只侷限在文化中心或音樂廳裡,音樂應該是無論是小朋友或是阿公阿嬤,都可以雅俗共賞的。
作為一個音樂表演者,透過走進社區、服務亞健康與身心障礙者,他的人生經驗更豐富了,因為有了這些刺激和人生視角,他感受音樂與詮釋音樂的能力也更廣闊了。這些年的經歷也讓他有這樣的體悟:「音樂家應該要經歷過一些很不一樣的人生體驗,這將對於音樂的詮釋會有不一樣的改變。」
曾經在演奏中,聽到觀眾睡著的打呼聲,讓他有如此感觸:「準備一場音樂會,需要花非常多的心力,但如果把這個心力,轉換成另一個場景,是讓別人感到幸福、快樂,或是讓別人可以因為你的音樂感到療癒,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十年來,張原碩從長者的笑容中找到堅持的理由,從偏鄉的挑戰中汲取力量,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更加確定自身作為藝術工作者的使命。他在一次次藝術輔療互動場景中看見,音樂或許無法改變世界,卻能溫柔地撫慰每一個願意傾聽的心,也鼓舞一雙雙願意舉起敲打的手。
本文作者|洪榆橙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現任日青創藝總監。從事策展、藝文計畫研擬、採訪撰文等工作,藉由梳理脈絡找尋與地方或個人交往、創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