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打在舞者的身上,如天降禮讚般,想滲透進皮膚,與血液融合。赤腳的他們,踩踏在西子灣的黑沙上,起身、跳躍、旋轉、獨舞、貼近海水,甚而屏息……,皆裹著一層南國特有的黏鬱溼氣。停泊港灣外的船隻,在肢體挑起的沙塊中,襯著舞衣,兀自成為視線中的端點。在沁涼的浪花摀上腳掌前,汗與海水的鹽,早已合而為一,於舞者吐納間,囊括當下的天地。
《52 Hertz》在高雄西子灣場彩排時,是下雨的潮溼傍晚,海水湧動,海風略為強勁,我在遠處看著筱婷背著音響陪舞者練習,附近的救生員警戒地盯著在沙灘與浪花間來回穿梭的舞者,我則無意識地把視線望向高雄港灣外靜止在海面上的貨船……。「你知道那些貨船遲遲不進港是因為要節省費用嗎?」我對彩排告一段落的筱瑋說著,「因為一旦進入港灣,停泊、曳船、通關、裝卸等費用就會開始計價。所以西子灣常常會看到海面上有很多沒進港的貨船暫泊在港灣外。」
「這真的是滿不一樣的感覺。」筱瑋眼睛笑彎彎地說。「跟之前在東部海岸演出的視野相當不一樣……。」
InTW舞影工作室的藝術總監謝筱瑋、謝筱婷姊妹2015年從紐約回台後,便開始發展「52 Hertz」計畫。靈感是來自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52赫茲」的故事。被海洋環繞的台灣,島嶼的人對於大海究竟了解多少?帶著這樣的提問,這個創作計畫就像是由海中傳遞出的訊號,期待聲音能被接收到。
「這是一個相當迷人的計畫。」在西子灣場演出後的訪談視訊中,我對筱瑋、筱婷說著。「今年啟動的巡演標題叫『與海共同編的舞——海濱環境舞蹈紀行』,『與海共同編的舞』對我而言,彷彿在感受人們如何串連陸地與海洋間的情感,而我其實很早就看過你們的作品,只是之前不清楚創作的背後故事。」
視訊另一端的筱瑋微笑說著:「最初的幾場演出,我們其實是以參加藝術季的形式呈現,但因那幾年中為了創作而進行的田調與場勘,都讓我們重新思考海洋、環境與表演的議題;再加上當時認識了黑潮的執行長(張)卉君,她邀請我們參與了『黑潮島航計畫——藍色國土檢測』,也因此延伸出現在的環境劇場計畫。」
不得不說,立基於詩意的調性上,《52 Hertz》有著藝術的柔軟,而透過表演的「柔」所帶出的彈性,不僅溫潤了計畫標題裡「環境」一詞中的理性思維,更替計畫創造出另一種跨領域的環境藝術。預計為期三年的舞蹈紀行,今年是執行的第一年,目前已走繞過花蓮七星潭、宜蘭蜜月灣,以及高雄西子灣,未來兩年也將依序環繞台灣,沿海而舞。在跨域結合的部分,《52 Hertz》最動人的地方就是以舞蹈環境劇場,串連起島嶼上諸多愛海洋的聲音,就如筱瑋在訪談中提到的,當年曾啟發過兩姊妹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正是這次巡演中第一個合作的單位。
首場 花蓮七星潭:從心修復震後的山海
我想,只要是關心台灣環境議題的人,絕對都對花蓮的非營利組織「黑潮」有一定程度的瞭解。相對於「52 Hertz」的意象,「黑潮」一詞的語意即是流經台灣的暖流,但音韻上勾連的不僅是在花東推動鯨豚教育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更多的是「黑潮」二字本身所象徵的台灣及海洋寓意。曾任黑潮執行長的張卉君,現亦是基金會的董事,有著海洋倡議家、作家身分的她在此次巡演計畫中也擔任重要的「引水人」,在舞蹈環境劇場演出前,帶領淨灘解說的活動。
然而,如何讓一般大眾能順暢地從理性判斷過渡到感性覺察,讓淨灘淨的不只是沙灘,而是「進入」到藝術所創構的行為儀式,從而帶出《52 Hertz》要傳達的音頻?
「我想聲音是很好的媒介。」筱瑋說著,「如果一開始就是很單純讓大家去撿拾沙灘上的垃圾,似乎少了些什麼。於是我邀請卉君,希望能透過她的聲音來朗讀她特別為《52 Hertz》所寫的詩,從而讓參與的觀眾能在她的聲線中,被引領到藝術的覺知世界中。」
確實,若有聽過卉君的誦詩,就可以理解她是以深層靈魂的祝禱,引領觀眾參與,進而從〈海的語言〉中,感受到海:
沒有什麼比此刻
更加嚴肅
群山等在身後已經
幾千萬年了
它們比盤古還要老
連女媧都不曾見過
人類感覺不到時間
它就讓地殼推過來又
推過去
假裝不經意地咳嗽幾聲
路就斷了
但,海不一樣
在世界還不是世界的時候
海就已經是海了
(節錄)
是呀,在世界還不是世界時,海就已經是海了。於是,要如何回應如此亙古的海以及我們所身處的島嶼,就是《52 Hertz》所傳遞的溫柔。
「我們通常會跟在地的團體合作,然後以淨灘、繪製沙畫圖騰,最後帶入環境劇場演出,來讓觀眾感受《52 Hertz》的理念。」筱婷解釋著計畫內容。
於是,結合著今年7月黑潮在花蓮七星潭辦理的鯨豚日市集,《52 Hertz》在大地震後的花蓮,讓舞者襯著湛然的太平洋,與因強震而破碎的清水斷崖,舞出屬於花蓮的頻率。
「這是唯一一場舞者穿舞鞋的場次,也是唯一一場舞者無法下海的場次。因為七星潭海岸構造與礫石灘的關係,舞蹈呈現上不只非常挑戰舞者的體力,我們也實在很擔心舞者的腳會受傷。」筱瑋仔細對我解釋道。「也正是因為礫石灘無法耙沙畫,所以我們將這個環節以疊石的方式來取代沙畫的圖騰象徵。」
大小不同的礫石滿佈七星潭是許多民眾對這片海灘的印象,但我兒時記憶中的七星潭,海灘上真的是充滿各式不同顏色的鵝卵石,色彩繽紛,就如今年4月3日大地震前的花蓮,總給人一種的靜謐蓬勃的明麗感。
「我們看七星潭的視野大都是從陸地往太平洋海面上望去,然後清水斷崖也在其中。這是大部分人的視角,也是我們的攝影方向。」筱瑋接著說,「於是我們就讓觀眾疊起的石頭,在舞蹈表演的拍攝中,彷彿能從視覺的交疊裡,修復震後破損的清水斷崖……。」
宜蘭蜜月灣:把思鄉之情寄予海潮
「其實有民眾會跟著舞團,看不同海景的演出。」當我詢問筱瑋和筱婷,三場中最讓她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什麼時,筱婷分享了民眾的回饋。「他們說,雖然都是海,但是每個地方的海真的都不一樣。就像是花蓮的海,背景是清水斷崖,深邃湛藍,有明顯的深淺分界,但宜蘭的海背景是龜山島,海水的顏色也沒有像花蓮的海鮮明,是比較恬淡的藍。」
在第二場的宜蘭蜜月灣的演出,《52 Hertz》合作的單位是「海波浪」(seabelongings),這是宜蘭頭城的地方青年團隊,也是當年因國家權力介入而不得不撤離的龜山島居民後代。回不了家的龜山島人,對著台灣島出生的下一代述說過往生活回憶,並諄諄叮囑勿忘自己是龜山島子民。1承繼這樣的文化記憶,黃建圖和卓信元兩人創立了「海波浪文創事業」,帶領民眾重新認識龜山島種種的文史、文物與生活記憶。而今年恰好是龜山島遷村50週年,於是在筱瑋與筱婷主動接觸下,「海波浪」協辦的「龜山島文化運動穿越祭」也結合了《52 Hertz》的演出在其中。
7月20日的演出,搭配的正是穿越祭系列活動中的「遷歸洄潮沙龜製作」,透過設計符合穿越祭主題的沙龜模型,《52 Hertz》成員與參與活動的民眾在沙灘上製作出遙望龜山島的沙龜,象徵其將游回龜山島,借海潮傳達思鄉之情。
高雄西子灣:孩子與大雨的驚喜製造
「關於高雄的議題,在計畫最開始時,我們其實就有詢問過柯金源導演,在記錄台灣生態30年的過程中,是否有合適的單位能與我們合作。」筱瑋回憶著計畫執行的過程,「當時他馬上就幫我們聯繫任教於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的陸曉筠教授。」
「高雄海岸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是沿岸沙灘被海水的侵蝕。」我直覺地給出了身為高雄在地人的居住意識。
「沒錯。我們原以為海洋科學工程會是硬邦邦的學科,沒想到核心價值竟是如此溫暖與感性。」兩姊妹回憶起與陸教授的對話,「如何透過環境友善且永續的海洋工程設計,讓台灣人能更親近海洋,進而提高環保意識,一直是海科院(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努力的方向。」
「況且,中山大學是全台唯一擁有一座海水浴場的學校。」大大的微笑,出現在筱瑋的臉上。
「我記得在中山大學的這幾日,InTW不僅跟海科院與劇場系合作,好像還有在附設幼兒園帶肢體工作坊?」對我來說,這是前兩場東部演出時沒有的部分。
「對,這是目前『52 Hertz』計畫執行中,第一個合作的幼兒園。」二人熱情地敘述。「我們透過《海龜與海》這本繪本的故事,讓幼兒園的小朋友扮演書中的角色,想像進入到海洋的場景時,身體該是什麼樣的狀態?被漁網網住時又會有怎樣的肢體展現?結束後,再帶領孩子們思考海洋議題,像是為什麼海龜會誤食塑膠袋?那要如何讓海龜不誤食呢?」
「『垃圾不要亂丟,把海灘上的垃圾撿起來。』這是多數孩子給我的答案,但其中有一位小孩很特別,他跟我說:『可以把搜集起來的垃圾做成藝術品』。」從視訊的鏡頭中,我可以想像當時她們的臉有多驚喜聽到這個答案。
「那怎麼面對下大雨的演出日呢?」我問著。
「這我真的要謝謝有豐富科學知識的卉君與陸教授。在判斷雷達圖後,他們都建議盡量將當天的表演提前,但最後因雷已經落下,所以考量舞者的安危,我們一行人還是全數都上岸了。」筱瑋有些惋惜地說。「即便舞者當時在雨中跳得非常的忘我。」
透過當天的紀錄影片,我看見大雨所帶出的感動跟暢快淋漓,而這也是現場觀眾久久不散的原因。環境劇場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它邀請觀眾走進去,如同陸教授在演後座談會的分享:課堂學得再多,都不如現場親身經歷。而我也很喜歡訪談的最後,筱瑋跟我講的一段話:「或許任何關於環境的『硬』科學,都有機會讓藝術用柔性抽象來轉化。而如何溫柔地理解海洋與環境,也正是《52 Hertz》所要傳遞給台灣的聲音。」
InTW舞影工作室
與海共同編的舞──海濱環境舞蹈紀行《52 Hertz》
2024/7/14 花蓮七星潭
2024/7/20 宜蘭蜜月灣
2024/9/8 高雄西子灣
本文作者|崔綵珊
現為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部策展人,專長跨域空間策展與行為跨領域展演。曾策劃執行高美館多檔國際特展,亦是202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策展人、吳瑪悧個展協同策展人、江賢二2023個展策展人。
註1|引用自:〈感受宜蘭頭城五漁村的在地故事,專訪海波浪seabelongings、新港澳休閒農業區、金魚。厝邊主理人〉,《TRAVELER Luxe旅人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