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藝術工作室就像個大玩具,用音樂玩出自己的當代定義:吳正宇
2024
02
16
文|張瑋珊
圖|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
這群音樂家的相聚,不僅希望演奏好音樂,更要讓彼此想玩的音樂持續發生……

常有人對於「時間藝術工作室」感到好奇,也有人將它與當代樂團畫上等號,而創團人——旅荷長笛演奏家吳正宇則樂觀看待外在給予的品牌印象:「我想這也不是壞事、沒必要去否定它,我們就是屬於『當下』的樂團,演奏著當下任何形式的音樂,包括過去的古典作品。」對於他來說,當代音樂與古典音樂各自有專攻領域,不存在對立性,所以創團時的思考,是希望樂團什麼音樂類型都能演奏,而不被「時代與風格」框限。

早期在荷蘭唸書的時候,吳正宇的長笛教授哈利.史塔菲爾德(Harrie Starreveld)是著名當代音樂團體「荷蘭新室內樂團」(Nieuw Ensemble)的長笛手,他常常提醒著:「古典音樂基礎不好,就不要碰當代音樂。」所以在荷蘭時期,吳正宇聚焦於古典音樂的學習,但討論到如何學習當代音樂演奏技法時,他的長笛教授反而從自身經驗鼓勵他:「演奏者就是要跟作曲家一起玩、一起實驗。」演奏當代音樂的過程是相當有機的,更能成就演奏者與作曲家彼此所共享的創作結晶。這些想法陸續深入影響著吳正宇,並構築了時間藝術工作室對於當代音樂演奏秉持的重要精神。

時間藝術工作室赴義大利參與2023 EstOvest Festival當代音樂節演出。

從一人樂團開始的佛系串連

創團初期,時間藝術工作室僅是一人樂團,從吳正宇發起的「一支獨秀」系列音樂會1開始,後續加入同在荷蘭唸書的好夥伴——香港作曲家許德彰,慢慢累積到兩位、三位、四位……,他解釋:「現在你說時間藝術工作室能被喊出來的音樂好夥伴們,也就是八到十位而已。這個團體一轉眼發展了十年,演出者也才不過十位,雖然發展規模的速度不快、編制不大,但我非常確信,我跟我的夥伴們對於這件事擁有著共同的熱忱與喜愛。」

樂團在蒐集志同道合的音樂家時,秉持一貫的佛系精神。在每一次的企劃製作中,會找一群音樂家來演出,喜歡的自然就會留下來,而不喜歡的則是開開心心的完成階段任務後退場、各自尋找自己的一片天,彼此沒有勉強與為難。留下的這群人,絕對是有想完成的目標。吳正宇常開玩笑的對合作的音樂家說:「時間藝術工作室就像個大玩具,你們想要怎麼玩就怎麼玩。」

他接著舉例:「2021年,我們邀請單簧管演奏家王冠傑著手策劃《單簧管的使用說明書》的時候,正逢他剛畢業的時間點,剛好他也想學習音樂會製作流程,便加入一起把這件事完成,我覺得這是一個啟發冠傑加入的誘因。另外像許德彰也是,雖然在香港教作曲,但學校既有的規劃與資源無法支持他的理想,便透過時間藝術工作室的舞台去實現。」時間藝術工作室希望能透過音樂舞台、演奏與製作經驗,觸發每位音樂家去實現各自的目標,讓大家一起在同一條道路上越走越長遠。

單簧管演奏家王冠傑策劃之《單簧管的使用說明書》。

想方設法 引燃觀眾的感官好奇

為了推廣音樂,時間藝術工作室籌辦了不同系列的企劃演出,持續展現著他們想與觀眾交流的企圖心。剛開始舉辦「推廣系列」音樂會時,他們安排了不同當代音樂風格的曲目,後來吳正宇意識到:「一場音樂會下來有很多種風格,然後觀眾就什麼都聽不懂。你問他,剛剛那首曲子喜不喜歡,他可能早就忘記那首曲子了。因為當代音樂相當多元,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會結束後,聽覺記憶早已混淆,後來我就想要聚焦這件事,一場音樂會只做一件事。」接著,轉型的第一場音樂會就是極簡主義,演奏了正統派的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也介紹了廣義的極簡主義,如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等,搭配著現場導聆解說,幫助觀眾更容易進入音樂的世界裡。

這個系列一直做到2019年,成員們彼此覺得差不多了,便轉向「說明書」系列。吳正宇解釋:「以風格為主的推廣音樂會,大部分的聲響還是讓觀眾感到陌生,或許也可能排斥,所以我們就換了一個想法,以樂器為主,靈感也是來自我們觀察到作曲家對於樂器的好奇和探索。接著我就從長笛開始,其中更安排古長笛、低音長笛登場演出,並展現Beatbox技巧的聲響,古典音樂曲目也涵蓋在其中。」發展這個系列的初衷,為的就是讓作曲家、觀眾看到多種樂器,並燃起觀眾的感官的好奇心,在聽覺層次上也更具豐富性,更關鍵的是,他們拉近了與觀眾間的距離。

上方兩圖:「說明書」系列音樂會,以特定樂器為主軸,帶觀眾探索其不同的可能。圖為《單簧管的使用說明書》。

深根+孵育:讓想玩的音樂持續發生

2011年,吳正宇畢業後隨即赴上海工作,聽聞上海音樂廳有個「音樂午茶」系列企劃,每天中午有音樂會,他描述當時的情境:「我剛去的時候,他們的觀眾跟傳說中一樣,會在音樂會中嗑瓜子、講話,但兩、三年之後,他們完全跟歐洲觀眾一樣安靜且有秩序。」其實讓觀眾進入音樂欣賞的過程,是需要充分的練習,這也是時間藝術工作室的「藝術基地計畫」經過四年耕耘下的開花結果——漸漸把素人觀眾,培養成習慣聽演出的好觀眾。

初期策劃階段,面臨著台中在地「不習慣買票看演出」的難題,吳正宇便開始思考不買票背後的動機及成因:「聽音樂會本身門檻其實很高,一來是看一場演出的長度、演出時間都得配合等等,拉大了整體時間成本;再來是票價定位,造就金錢成本相對可觀。」經團員們討論後,他們開始試著降低這兩類門檻,並推出「時藝點音樂」,也就是在接近中午的11點,定期舉辦音樂會。吳正宇補充:「這也是考慮到我太太原本是鋼琴家,成為家庭主婦後就很少出去演奏、或聽音樂會,所以我把演出長度縮在一小時內,票價區間在100至200元間。」

定期舉辦的「時藝點音樂」,如其諧音在上午11點發生。以親切的時長和價格,試圖拉近一般民眾與音樂的距離。

第一場演出,完全是鄰里居民專場,他們找了住藝術基地附近的阿公阿嬤來聽,全場50分鐘,以古典音樂、台灣民謠穿插演奏,剛開始他們很害羞、還有點抗拒,到後來聽完很開心,逐漸的,這群音樂家便串起與這些鄰里觀眾的情感連結、拉近他們跟音樂之間的距離;接著,或許他們可能就開始突破心中那一道高牆,嘗試著往台中國家歌劇院或其他正式音樂廳去欣賞演出,也就不會感到這麼恐懼。

藝術基地還有另一個意義,是作為青年音樂家的孵化器。其一,讓學生擁有持續在舞台演出的機會,吳正宇與東海大學音樂系協同合作,學生便能不斷演出及磨練實戰經驗。另一項播種計畫,則是於今年即將邁入第四屆的作曲工作坊,吳正宇說道:「工作坊的用意,是希望跟學生分享實用的當代音樂演奏技法,並提供正確理解當代作品的思考方式,也包括創作初期,如何運用可被執行的樂器演奏方式去跟音樂家溝通。」希望透過這個過程,啟發學生進一步去察覺現代技法與聲響的諸多奧祕,也讓對演奏當代音樂有興趣的學生,透過專業音樂家的指導,詮釋出大師的經典當代作品。

時間藝術工作室這群音樂家們的相聚,不僅希望演奏好音樂,更要讓彼此想玩的音樂持續發生。他們希望透過演奏詮釋、音樂會製作、扎根教育的推動,讓這個時代的人們能夠有機會回顧曾經擦身而過的音樂,或是挖掘出正在發生的音樂創意。這些諸多的正向觀點,逐步在他們一步一腳印的耕耘下被實踐及傳承,更為自身品牌演繹出嶄新的當代定義。

時間藝術工作室參與「IRCAM《大都會》電影音樂會」演出,2023 C-LAB聲響藝術節。

 

本文作者|張瑋珊
現於晨露文化藝術基金會任職、同為文字工作者。相關文字作品於《表演藝術評論台》、《PAR表演藝術雜誌》、《國藝會線上誌》、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樂覽》等處發表。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所碩士,曾於水源劇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工作,關注實驗創作、現代音樂、聲音藝術、非典型音樂演出等展演。

 

註1|「一枝獨秀」系列音樂會旨在以一隻長笛的編制,達到具有完整音樂會張力的演出。藉由使用各種長笛,時而與不同領域創作者合作,並搭配多元的舞台與音響效果,呈現由古到今長笛的不同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