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亮有戲,身體氣象館何以「為你朗讀」
2023
11
23
文|葉杏柔
圖|身體氣象館-牯嶺街小劇場、葉杏柔提供
讀劇的魅力何在?一座小型劇場將「讀劇」作為年度自製節目,其目的與效應可能會是什麼?

在劇場中的「讀劇」

「讀劇」是文字質變為表演的起點,也是戲劇之「場」能靈巧地遁入日常經驗的素樸方法。作為一名劇場觀眾,讀劇對我而言有著鬆散、舉重若輕的魅力。眾所皆知,在所有藝術類型中,劇場尤其是在特定的時間、場地中創造魔法,盡現技藝,引誘觀眾在漫長的數十分鐘裡,關注、理解,甚至信服台上搬演的一切。而讀劇非然。讀劇的呈現極簡,往往是在幾近空台的場地中輔以簡約的燈光、音響,由三、五位演員人手一冊劇本,一句句、一頁頁地,你拋我接,以角色之名讀完一個本。

縱使讀劇仿如一座建築的毛坯屋,以及在宣傳內容與觀眾座位配置上不盡然優先保留視覺的完整性(鮮少以舞台、服裝做宣傳內容;觀眾座位視野有遮蔽物是常態),我仍會特別關注讀劇訊息。首先正因讀劇本身在文字力上尤具表現性,其演出的訊息亦特別有看頭。其二,是我對演員、導演、編劇或主辦單位投入製作讀劇這類非典型戲劇的好奇心;我好奇讀劇演出之於戲劇得以成形的作用。在聲光效果低限的讀劇環境中,我往往有機會親炙在宣傳上閱讀到的文字及其敘事本身,藉由演員對劇本的詮釋,我的好奇因而得到更直接的回應。透過演員,我有時候會意外地感到我與「戲劇」非常近。那個時刻不見得是我聽懂什麼,而更可能是我自己也劇場化了——那發生於我看讀劇過程時自我對話的時刻。這無疑源自我雖然鬆散地以聆聽為主、觀看為輔,實然不斷地主動「腦補」讀劇敘事的結果。這種觀眾獨享、高度私密的心領神會,相當接近寫作者與讀者間的溝通經驗。

為你朗讀IX《新村的記憶》,2023。

縱使讀劇很可能蘊含心領神會的驚喜瞬間,終究無法容納劇場無邊際、時時刻刻升級或迭代的技藝,因而相對質樸,只能在小眾之間迸現,難以做大、不易長久。何況,讀劇常見的功能其一往往是劇團內部導演與表演之間的暖身工作,其二是面對可能購票的觀眾、擷取經典段落進行演示,作推廣目的。除此之外的讀劇演出,一類是由政府所舉辦的年度讀劇節,1另一類是劇團固定舉辦的讀劇演出。2那麼,在台灣的小型劇場如此有限的情況下,若有小型劇場將「讀劇」作為年度自製節目,其目的與效應可能會是什麼?

本文以「為你朗讀」讀劇系列活動為例,試論作為台北市政府OT委外經營「牯嶺街小劇場」的營運團隊,「身體氣象館」主辦年度讀劇節的策略與效應。礙於我親自觀看「為你朗讀」的經驗僅兩年,本文不主論「為你朗讀」節目內容,而更側重於就成立於九〇年代初,以探索台灣行為藝術、身體、劇場、現代性與左翼關懷的身體氣象館而言,自2013年起迄今(2023)邁入第九屆的自製節目「為你朗讀」3,在營運地方政府OT劇場的策略上,以至於在台灣與各國投入華文創作的劇場生態之間,起了什麼作用。再者,從機制設計而論,如何以文字創作為基底,藉由半年左右的工作期,將文字之力回聲(echo)到編劇家(徵件獲選者或身體氣象館邀請者)、導演(身體氣象館邀請媒合)與演員團隊(導演籌組)等合作者身上。這當中最核心的,是如何將能量導回身體氣象館,以讓因「為你朗讀」而聚合的劇場文字—導演—表演者,得以以牯嶺街小劇場作為年復一年的交誼、切磋基地。視點再拉大,近年台灣的文化獎補助大規模獎勵編劇開發,此外,劇場演員逐漸成為台灣影劇主力,起步於2013年的「為你朗讀」相對早地促成此勢,在此一面向上,值得關注之處為何?

「為你朗讀」重視演後的討論,整體氛圍彷如沙龍。圖為2023為你朗讀IX《戈爾德思:夜晚就在森林前方》演後,編劇鄭智源就地排開他的節目單收藏,與觀眾分享自己的城南劇場地誌。(攝影/葉杏柔)

初試啼聲 如何聽見

由台灣小劇場先驅王墨林於1991年成立的身體氣象館,自2005年起營運牯嶺街小劇場迄今,自製節目有三:一是以身障者為主體的劇場表演「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2001年起),二是以實驗錄像為核心的「EX!T 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2010年起),三是以新銳華文劇本徵件所發動的「為你朗讀」(2013年起)讀劇表演。身體氣象館於前兩者的主導性較強,即擔任編導、策展、製作等角色;透過各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與「EX!T 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主張的議題,我們得以明白身體氣象館該年對小劇場、行為藝術、實驗影像等藝術類型所關注的議題。嚴格來說,「讀劇」距身體氣象館的核心關懷較遠;「為你朗讀」屬於公共性較強的節目徵募暨共製平台,由劇評或評審主持的演後座談讓「為你朗讀」的氛圍偏向沙龍。即使如此,身體氣象館仍需揭露主體、表現出對於「讀劇」以至於對於「劇場」的方向感,以謀求同好——最具挑戰的,是這一切是從與編劇家對話開始。

歷屆「為你朗讀」節目中,徵件類、邀請類劇本的比例大約為二比一;徵件的核心條件僅有「首次發表的中文劇本」此一條件,不限文學體裁,也不限國籍。「徵件類」由身體氣象館委由評審審閱劇本,其後,評審偕同館長姚立群與每一位編劇面談,遴選出「為你朗讀」的讀劇劇本。參酌編劇對導演人選的想法,身體氣象館接著邀請特定導演執導獲選劇本的讀劇演出。導演在身體氣象館的經費支援之下籌組演員團隊,身體氣象館主責場館方技術整合。「邀請類」則較單純,由身體氣象館選定現有劇本後,邀請導演執導讀劇演出,其後流程與「徵件類」相同,唯獨身體氣象館在「邀請類」的演出中參與較深。結合競獎與邀請制度,「為你朗讀」創造身體氣象館認識新秀編劇,以及與指定的年輕導演共事的機緣,這一方面供場館人員在日常場地租賃、維運等庶務之外一同做戲的演練契機,另一方面為牯嶺街小劇場的二樓空間(少數於三樓舉辦)填充更多「非劇場黑盒子」的戲劇想像。諸此效應將顯著地反映在該屆的「為你朗讀」演出上。

為你朗讀VIII《成人故事》,2022。

與編劇對話

「為你朗讀」更為隱性的媒介作用,是前文提到與「編劇」的協力關係。一般而言,編劇完成劇本,並在導演或製作人開啟演出製作之後,往往全權交由導演團隊詮釋劇本,鮮少進入「導演—表演」階段的工作。這個斷裂一方面來自專業分工,另一方面更多是基於版權買賣的市場交易機制,讓編劇的權限與高度考量融資、票房的「導演—表演」工作隔絕。「為你朗讀」是因編劇而起的讀劇,且導演受邀於場館執導演出,需理解編劇之於「為你朗讀」的核心意義,加以導—表方沒有非常關鍵的票房財務壓力,這讓編劇自然地作為總是「在場」的角色——無論導演是否具體地諮詢任何劇本的詮釋。

除此之外,「為你朗讀」制度上卓越之處也在於:劇本獲選的獎勵內容即「為你朗讀」的正式演出,而非獎金。這個非對價關係的獎賞無疑讓編劇對「為你朗讀」的關注與榮耀延展到讀劇本身。身體氣象館作為主辦單位,給予編劇家的獎勵除了讓劇本正式被「聽見」,還有他/她得以再接近戲劇的生產現場。在文學競獎、劇本開發獎助金項目逐年增加的趨勢中,「為你朗讀」不以錢作為獎助內容的制度雖然略失優勢,但更能觸及對「劇場讀劇」認同的編劇家,這對牯嶺街小劇場以至整個劇場界而言,都是重要且必要的「認同識別」工作。

為你朗讀III《長衫詞》,2014。

現任身體氣象館負責人,同時也是牯嶺街小劇場館長的姚立群受訪時提及,「為你朗讀」始於2013年,有部分原因來自那時劇場界興起的讀劇熱,因而有主辦讀劇的想法。4暫且不分析當年形成此勢的原因,但這十年來大環境的幾個趨勢讓「為你朗讀」這個節目仍有意義且具有示範價值。

其一,「階段性呈現」(work-in-progress)形式展演越來越多。無論基於實驗(技術)、研究(學術)或是原型開發(投資者的階段性評估)等哪一種原因讓這類作品在正式場合中展演,當代觀眾越來越習慣面對「階段性呈現」,並對該階段成果以「作品」視之。讀劇無疑是「階段性呈現」的一種形式,此勢之下,讀劇與一般劇場演出的差異性更低,「編劇」角色自然會在讀劇觀眾心中越來越鮮明,這是過往所不易企及的。

其二,「劇本」近年成為公法人投資文化內容的核心,此尤以2019年成立的文策院為主要代表。文策院揭櫫的「內容改編」文化產業化方案,顯著地獎勵在地敘事的劇本或小說/散文寫作,並重點投資後續延伸性的產業開發,包含:桌遊、密室逃脫、角色扮演遊戲(RPG)電玩、串流劇集、電影、VR等。在此文化轉產業的政策與競獎機制中,文學、劇本的「潛力」逐漸被更多人正視,定位為一種先導型的、媒介型的作品。

第三個現象與編劇無直接關係,而是攸關小劇場整體與前述串流劇集的估值走勢。近十年來,自本世紀初掀起的偶像劇熱潮已逝,劇場演員如謝盈萱、莫子儀、劉冠廷等成為台灣影劇主力演員,且在台劇積極爭取全球串流平台融資、推播的趨勢之下,作為影劇搖籃的「劇場」實有更廣的觀眾、更大的能見度。「讀劇」在此勢之下,無論是創作端的自我期許或是觀眾端的期待,都更加地正式,且各項專業被各自檢視;這些高漲的期待包含指向劇本撰寫、導演對極簡的讀劇演出之戲劇調度手法、演員在極短的排練後呈現對陌生劇本的理解,以及聲韻詮釋等等。

讀劇演員需在極短時間內掌握陌生的劇本,且僅有低限的聲光支援,考驗著表演的專業。圖為近年漸成台灣影劇主力的劉冠廷於2014為你朗讀II《欲言又止》中演出。

聽見能動性

身體氣象館透過前述三項年度自製節目,以及非常態的節目策劃/協力(例如2018年持續迄今的「新營文化中心銀齡工作坊」、2019年開始的「破空間 The Post-Theatre」5、2022年開始的「洪荒之力 Potestas Creative」6、2023年的「台北交際場」7),都持續探索一個小型劇場如何發生前衛、實驗的創作,但不緊守於小劇場黑盒子中演練劇場魔法。「為你朗讀」雖屬平台性質,亦保有這層破格、越界的張力在其中。讀者或許不難想像,「為你朗讀」在這樣的精神之下,「讀劇」可以是令人對敘事神往的對白詮釋,自然也可以是人聲、器樂的聲響重混,創造歧異的劇場聆聽經驗。無論演出屬於何者,我在「為你朗讀」中所見到與聽到的,都是比起正式演出更為鮮明、屬於演員的本性。縱使我不盡認識每一個演出團隊,在讀劇所創造的朗讀與聆聽的專注關係上,我們更同屬在「劇本讀者」的位置。「劇本讀者」提供我與演員更為平等的敘事理解位置,也恰是在讀者的動力之中,我將不設限對該劇聲音的詮釋方法,讓讀劇過程中會意的瞬間,既看見「導演—表演」的真功夫,也聽見來自編劇筆下戲劇性的發聲,這是讀劇獨特之處,也著實是身體氣象館辦理「為你朗讀」才有的複調。

讀劇也可以是人聲、器樂的聲響重混,創造歧異的劇場聆聽經驗。圖為為你朗讀Ⅳ《無眠》,2015。

為你朗讀III《懶繡停針》,2014。(攝影/陳昱君)

 

 

本文作者|葉杏柔
獨立藝術工作者,研究員,評論人。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2014至2023年1月任職在地實驗數位藝術基金會,曾任「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負責人。關注台灣九〇年代藝術史與彼時的DIY精神、獨立製作方法,以及九〇年代藝術紀錄影片作為藝術檔案的識讀方法。現任身體氣象館—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選拔計劃」觀察委員(2021起)、空總C-Lab 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年度觀察員(2023),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班。個人網站:https://hjyeh.com/

註1|如2003年起文建會曾舉辦數屆「台灣國際讀劇節」。

 

註2|如南風劇團2009年起舉辦「獨行俠劇展」,以及同時都在2013年首次舉辦讀劇的劇團,諸如:同黨劇團「當代經典讀劇節」、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讀劇平台」、阮劇團「見花開劇展」(2012年起)的「劇本農場」單元,以及本文案例,由經營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的身體氣象館自製的節目「為你朗讀」等。詳見劇評人吳思鋒寫於2013年對該年度劇場界蜂起的讀劇現象短評:吳思鋒,〈推廣練功都好,「累積」還需努力——從今年讀劇活動倍增談起〉,《PAR表演藝術》第251期,2013.11。

 

註3|「為你朗讀」於2013年開始舉辦,除了2014年5月、11月舉辦兩屆,其餘每年舉辦一屆。另因牯嶺街小劇場於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閉館整修,「為你朗讀」於2019年至2021年暫停。

 

註4|感謝姚立群館長於2023年10月初受筆者採訪。本文諸多關於身體氣象館對主辦「為你朗讀」讀劇的企圖、機制設計的緣由,多為姚館長受訪時表述。

 

註5|關於「破空間 The Post-Theatre」2019年起的活動可參閱其粉專

 

註6|關於「洪荒之力 Potestas Creative」2022年起的活動可參閱其粉專

 

註7|據演出資訊,2023年身體氣象館首次舉辦「台北交際場」目的為:「『台北交際場』系列計畫奠基於身體氣象館三十年來,對於身體美學與表演文化的探索,以及深耕在地與國際交流經驗,搭建一個創作展演平台,邀集台灣各地藝術家與作品,梳理跨界/跨文化的思維與方法開展創作。」2023年「台北交際場」節目有二,一為《新營_海鷗》,二為《石.洞》,皆屬「行為藝術與劇場的撞擊」(取自「台北交際場」節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