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八二空間(182artspace)不同於以往的單一入口,大門旁多了一條階梯式的路徑。站在寫著展名「大頭」的玻璃門前,我徘徊於兩種選擇之間。我可以像平常一樣,邁開步伐穿過玻璃門,進入展場,依循熟悉的道路前進;或者,我也可以跟隨著從階梯盡頭懸吊而下的白色繩索,直通三樓的未知。
享受旅途
握緊繩索,邁出腳步,隨之而來的攀登感,伴隨著彷彿冒險前夕的興奮心情。
在階梯盡頭的視野裡,一張灰白色的露營椅,而手中的繩索持續沿著平坦乾淨的樓頂,通往下一扇門扉。同時,在這個頂樓的角落,地面有一顆晶瑩的石頭,石頭後面是一台倚靠著牆面的直立電視。電視螢幕如同動態的旅遊相冊:關於他們出遊的隨拍片段,時而在車上交談、在山林探險、在海灘撿拾、在鐵道前行等……,場景不斷交替著。我坐在露營椅上,翻開名為《劇本集:開車出去玩》的小書,劇本中的七場對白,若有似無地與旅遊隨拍相互呼應,文字透露了每個人的性格。
再度起身,順著繩索進到展場二樓。
二張灰白色的露營椅、一棵橘子盆栽、窗邊的蛾與白蟻、數個晶瑩的水灘與石頭……,散落在純白的空間裡,彷彿一幅定格的風景。
翻開《某個時刻。上》,第一則故事〈6/19 18:00~21:00〉是關於二台車九個人,從彰化開往阿里山的過程中,在經歷了古坑休息站的會合歇息後,一台抵達阿里山、一台荒謬的回到彰化的敘事。文字間,我透過第一個人到第九個人的視角,立體了我未曾參與的「6/19 18:00~21:00」,屬於他們的某個時刻。
二樓後方的天井,白色的繩索懸掛一顆純白的巨石至一樓。
天井的後間,是一間全黑的展間,展間裡陸續播著三個不同的聲音,說著各自和這群人的緣分、相處與合作。身體陷在展間的懶骨頭裡,感到放鬆的同時,心想著「原來其他人眼中的他們是這種模樣啊」。
走下階梯,直通么八二一樓最後間的酒吧。沙發椅旁,一盞溫暖的桌燈下映照著一本《登山小說》。
在咖啡廳裡發生的事
在酒吧樓梯口
白白的
突如其來的橘子
小頭的小說
——《登山小說》扉頁
小說裡,第一人稱的視角是名作家,他在咖啡廳寫一本小說。咖啡廳電視裡播報著國內土石流、國外發現透明隕石的新聞,作家憶起和初戀女友最後一次見面爬玉山的片段,他開始杜撰著小說裡沒登過山但想寫登山小說的主角小頭。作家寫著小頭的故事:小頭與小梅相約酒吧樓梯口,拜訪一位愛登山的酒吧老闆;小頭睡醒在白白的空間的露營椅上;小頭將橘子籽扔到水灘上發芽生長;最後〈小頭的小說〉,小頭結束了旅程,作家也收拾桌面離開咖啡廳。
我在讀著小說的過程中,不時抬頭看向么八二吧台裡的么八二老闆。
離開酒吧,經過從二樓懸吊下來的白色巨石,是么八二最讓人熟悉的一樓前方展場。
一片木板,一面作為投影幕播著他們的訪談錄像,另一面路徑圖標示他們的名字和一些地名。「最喜歡哪一次出遊?」「最近有做什麼夢?」「最近在忙什麼?」影片穿插著九個人對三個問題的回答。從回答中拼湊出關於他們個人的部分,個人的休閒取向、個人的創作計畫、個人的收入來源、個人的策展計畫、個人的生活狀態……。路徑圖,仿若訪談影像裡的個人碎片,那些個人近期創作相關的地點,與剛才經歷完的展場的結合,個體交織成集體。
離開前,我在大門入口的露營椅上坐著,翻開《大頭》,一本黑狗的攝影集。在僅有一頁的文字中,講述著這隻黑狗名叫「大頭」,在阿里山上某段A點到B點的步行路程,大頭像是一名讓人安心的領路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和速度帶領著他們前行。
大頭曾和我們輕輕走一段。
以此紀念這十年來,在生活和創作路上遇見的大頭們。
——《大頭》
他們與我
前文中九個人的「他們」,是名為「讓豬仔飛」的藝術團體,「讓豬仔飛」由王煜松、何彥諺、林盈潔、林裕軒、許庭甄、陳奕志、湯雅雯、魏柏任、蔡宗勳所組成(依每次計畫,參與成員稍有增減),為2016年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的大學同班同學。「讓豬仔飛」這個名字,是在2018年「游擊隊」展覽1的籌備過程誕生的,但更早以前,這群同儕就已經建立了某種情誼和默契。足以讓2016年後,早已分散於不同城市求學、工作的他們,可以為了創作、吃飯等理由而聚集。
我初識「讓豬仔飛」同樣是在2018年的「游擊隊」一展。一直以來,我待在高雄、台南居住和生活,由於跟成員之一的許庭甄是國高中同學,所以2018年後,每次北上我總是借住在她的居所/「讓豬仔飛」工作室——位於淡水的大忠街。隨著2018年北上次數頻繁,我逐漸地與「讓豬仔飛」熟識。在我超過五年的觀察裡,「讓豬仔飛」一直都不是為了特定的共同創作或是目標而聚集。反而是以情誼為基礎,能為彼此保留時間、支援個人創作的集體。記得2019年,成員們陸續面臨自己的首次個展,大忠街放了一個共同行事曆,上面是關於某個人個展的佈展進度,然後標示著每個人在佈展期間的排班時間。
這樣的情誼和集體精神不僅影響了團隊成員,也對他們周遭的人產生了影響。例如,在「大頭」二樓天井後的展間,由三個不同的聲音組成的聲音裝置《三位朋友》,邀請了許博彥、劉昱廷和我來分享我們與「讓豬仔飛」的故事。許博彥講述了他和「讓豬仔飛」的大學同學關係,以及他如何在過往合作的經驗裡,影響了他後續從事的影像工作。劉昱廷是「讓豬仔飛」的學弟,他在大學期間曾為他們成員的個展製作木作,並發現與他們的合作過程和相處模式,像是朋友之間的創作討論,這影響了他後續對藝術創作和集體工作的看法。至於我,我的書寫工作起點是「讓豬仔飛」邀請我寫的書評,而長期觀察他們,也很大程度的塑造了我的寫作方法。
集體和個人
這次展覽的背景,是么八二負責人陳正杰以「大合戰」為2023年度主題,與六組台灣年輕藝術團體預定檔期,展覽的內容與呈現不設限、由展出團體自行決定,藉此機會觀察團體各自的運作方式和展覽製作過程。2
藝術團體,或者說集體創作的命題,在這群2016年北藝大畢業的美術系同班同學,其實有著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背景。「讓豬仔飛」的大學同學,目前同時以個人與團體「引爆火山工程」持續創作的梁廷毓,曾在一篇訪談中分享:在2016的畢業展,班上為了對抗學院以個人為主的作品生產機制,自發性的以集體形式進行創作,這些創作或多或少都有行動面向。而這些思考最遠的起點,是2014年在「三一八學運」的現場,意識到藝術是否有用,以及藝術之於社會的重要性。3
回到這次計畫的方向,雖然邀展方沒有設限,但既然是以團體作為邀展對象,「讓豬仔飛」先分析自身的狀態,他們發覺:「我們長期的集體關係,原本就不是建立在共同的創作議題、或是共同的目標上,通常是建立在彼此創作的需求與支援。」因此,「讓豬仔飛」決議透過這次計畫,試圖回應:「一個『藝術工作者的集體』該如何進行共同合作,在爬梳個人的創作軌跡會因此合作方法產生何種重疊與變異?以及這個階段的視覺藝術創作者是如何思考自己的創作方法與大環境的關係,透過非個人作品式的方式,去表現這樣的互動過程產生的關係。」4
然而,這檔展覽的籌備過程,其實沒有如展場最後的呈現一樣,既輕巧又流暢。
他們以「出遊」作為呈現的基礎,每個成員輪流當領路人,帶領團體去到個人近期在創作、策展、設計上的相關地點,眾人在多次出遊的過程中搜集材料,再逐步聚焦「藝術工作者的集體」如何呈現。隨著每次出遊的進行,為了讓抽象的計畫方向能夠透過展覽呈現具體化,同時保有集體性,他們每個月至少舉行一次共同會議,每個人輪流分享旅行的想法、收集的材料,以及對最終呈現的想像。每次出遊過程中撿拾的碎片,在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中,緩慢且艱辛地拼湊出屬於這個團體的輪廓。
計畫籌備期間,在聽說他們每次會議都至少三個小時起跳,且常常陷入沉默與沒有共識的時候,我笑說:「其實你們都很熟悉展覽生產的路徑,大可以選擇一條剛開始就分工明確、個人為主的道路,但你們卻偏偏耗費時間和精力去開闢一條未知的路徑。」同時,我也很期待,在捨棄各自的藝術家、策展人、設計師的身分和工作方法後,在那個未知的路徑盡頭,究竟會是什麼樣的風景。
生活跟創作
「為什麼要看一群人講自己的展覽?」不僅有些觀眾感到困惑,「讓豬仔飛」的成員也會自我懷疑。但我想,這群在2016年畢業後,在藝文相關領域以個人為單位持續發展的藝術工作者,為什麼即使身在不同的城市,始終願意為了彼此而聚集呢?可能是彼此的情感使然、可能是對於藝術和社會關係的反思、可能是堅持創作的共體精神……
無論如何,展覽讓我看到他們這些年來在生活與創作的態度,以及如何在之間尋求平衡。我認為每個展覽都有它的受眾,陳正杰邀展的目的是為了觀察團體的運作和展覽的製作過程,而「讓豬仔飛」確實透過「大頭」,呈現出他們之間那難以言喻的相處與合作。
另外,如果要我說「讓豬仔飛」每個人的共通點,除了每個人抱怨、偷懶的程度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很享受生活,用心的感受日常。他們之中,無論是藝術家、設計師還是策展人,這次展覽都能看到他們是如何對待生活,以及捕捉其中的吉光片羽,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和養分。
最後,我想謝謝「讓豬仔飛」,你們都曾是我這些年在生活和書寫路上的「大頭」。
讓豬仔飛
大頭
2023/8/4-9/11
么八二空間(182artspace)
本文作者|王瑀
彰化人,長期生活於台灣南部,認為自己的正職是貓咪監護人,目前罐頭的經費來源為生產藝文相關展覽報導、評論等文字。
註1|「游擊隊」為2018年初在非常廟藝文空間舉辦的展覽。「游擊隊」由林裕軒擔任策展人,藉由三組不同時間點的「北藝大同儕」組成的藝術團體——新台五線(2002)、復興漢工作室(2009)、讓豬仔飛(2017),聚焦於三大核心:藝術生產、藝術團體、新生代藝術家,透過三組團體的作品去對應各群體當下的社會,並思考如何重新建構這個生產鏈的未來想像。林裕軒,〈「游擊隊」策展論述〉,讓豬仔飛網站,2018。2023.8.30瀏覽。
註2|參考自陳正杰臉書,「大合戰」台灣年輕藝術團體,按展出順序為:未命名、節點、鬼島踏查日記、讓豬仔飛、火山引爆工程、土人探島。
註3|參考自一篇對「引爆火山藝術行動」的專訪文。王欣翮,〈XX作為藝術創作的方法:專訪引爆火山工程團隊〉,《CLABO實驗波》,2022。2023.8.30瀏覽。
註4|引用自「讓豬仔飛」此次展覽的計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