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Feel the Sam(e) Way——林怡君個展」以藝術家過去兩年的創作和研究為骨幹,除了發展一陣子的「醒腦與製圖」創作計畫外,她從記憶與身體感兩大主題,延伸探討氣味與印象之間的關係。然而林怡君不明說,觀眾必須藉著四散的隱微圖像、如囈語般呢喃的獨白和演員伸展的肢體摸索出道路,從一點一點的線索、拼湊出個人與集體記憶的現場。
記憶的封存、溢散與逃亡
單頻道錄像《潛行記憶》源自2021年底,從小於南投名間鄉與阿公阿嬤共同生活的林怡君,自述其美學起點即是阿公自創的田園工具,如巧拼搭建的田間走道,或是砧板或牆壁飾片幻化的隔板。她希望以被稱為「逆向工程」的3D掃描技術紀念此處,然而實際研究後,才發現3D掃描技術所需的光線和環境的條件嚴苛,技術成本也較高,因此被掃描的物件大多精密小巧,在藝術界的應用仍為博物館或美術館典藏所需,所謂「有價值的物件」。
但從林怡君的角度,家的私人記憶無非就是最有價值的。她拿起手機繞行家中,起先渴望完美複製物件細節,使數位記憶與物質現實一比一存放,卻在掃描過程重新發現空間,感受到家隨著時間和季節的變化,處在一個不斷活躍變動的狀態,而非如先前預設的固定不變。此外,由於家並非處在封閉可控的空間內,部分細節更是無法透過3D掃描記錄。
「對我來說,像是這些物件在逃避,它們正在逃離被記憶、或是逃離變成記憶的一個方式。」
物件終究崩解消亡,而3D掃描可視為物件生前的記憶過程。林怡君幻想那些從科技逃逸的物件們在崩解那刻並非消失,而是移民到一個特殊的地方。她將掃描而成的錄像製成電動遊戲風格,讓物件們開口講話,搭建出一個屬於它們自外於記憶的獨特世界。但藝術家又拾來木板,將記憶的錄像投影於上,朝朝暮暮,時光和投影的熱度浸潤木板深處,藝術家自承展覽後預計把木板切割製成盒子,成為一個屬於展覽的新記憶。
記憶還有別種形式,如在展場內定時行駛的小火車,表面上呼應著記憶始終不留步的意象,背後隱含著奇怪的故事。日前赴紐約旅行時,林怡君在某個開幕派對遇見一位自稱為藝術家的人士,他熱情邀請林怡君赴其空間參訪。林怡君赴約,其空間內擺滿骨董火車及老唱片,乍似一派整齊妥貼,氣氛卻隱隱散發哪裡不對勁,過會兒該名人士甚至開口要求拍攝些「藝術性的照片」。林怡君倉皇逃離,回憶此事輕描淡寫,儘管以結果來說並非有危險事件發生,但那疙瘩附著在記憶難散,如同腳底踩到的口香糖,林怡君索性將其納入展覽,火車兜兜繞繞展場,那記憶迴圈,終究又迎面撞來。
火車旁安放著兩塊玻璃磚,裡面澄澈的液體不說還沒發現是花生油。林怡君的阿嬤從小就愛在她的食物上加幾滴花生油,那堅果提煉的香氣與醇厚一滴又一滴逐漸在記憶裡擴散,而林怡君偏偏又是對氣味很敏感的人。
「氣味是一種事件/世界的見證。」
林怡君對氣味的敏感,從她說起所住的公寓即可窺見。藝術家瞇著眼回想那從鄰居廚房飄來的煎魚、水管管線溢散的氣味,以及附著於木板的陳年氣味如何隨著她開關房門飄蕩中。她擅長用氣味的細節去建構記憶,對她來說每一次嗅聞都是曝光,剛開始清淺、但慢慢地刻印越來越深,最終留下深刻的畫面或空間感。
對於氣味的鮮明感應可追溯至她高中赴英國遊學時。對於女兒首次長時間出國擔心不已的母親,在女兒行李打包妥當後,默默放入顆肥皂。抵達當地的林怡君將肥皂安置在浴室,時不時拿來洗洗手,返台時又包袱款款,將肥皂包妥塞進行李。過了好長的日子後,某次大掃除時那跋涉千里的肥皂方從角落翻出,剎那間香氣四溢,將林怡君直接抓回英國的場景,那並非電影畫面般啪——地顯現,而是那氣溫、陽光、溼度的身體記憶回溯,瞬間置身那英國浴室。
攝影作品《芬香與去味分子》即是她首件以氣味為主題的作品。當時仍住在老公寓三樓的她並未留心一樓餐廳的氣息,反倒是某天鄰居在一樓與二樓的樓梯間置放芳香劑後,剎那間空間的感知改變,除了芳香劑外,還有股油耗味隱約浮上。明明是想去除,又因此而強調的矛盾吸引著林怡君。藝術家赴超市購入芳香劑和去味劑,兩者相加混合並拍攝,形成抽象的視覺效果,她更將其印刷在金屬底版上,靠著多層的堆積,創造出一個芳香劑和去味劑混合的樣貌。藝術家還選用有色壓克力混淆視覺,提醒著觀眾眼見不為憑一事。她刻意不直接去操作味道,反而是繞過來用另一種方式去形容嗅覺的感知。
由此出發的系列作品,藝術家有意圖地去討論嗅覺的公眾性,她將身體拍成空間,又將公眾空間拍得極為私密,再將其並置縫合,藉此討論氣味創造出的空間。對她來說,氣味就好比一台能夠記錄大量細節的機器,再次碰觸時瞬間顯影出一個現場,然而我們無從得知氣味實際記錄什麼,唯有當氣味再次出現,方能翻攪記憶片段。
林怡君主導創作計畫「I Feel the Same Way」,邀請芳療老師、跨性別者、聲音藝術家、演員、具有視障身分的心理師五位運用感官工作的人們共同進行工作坊,圍繞嗅覺進行討論,包含嗅覺的印象、如何去組造嗅覺的場域或氛圍。她從過去《熱蘭遮城日誌》曾提及台南民眾對於硫磺味道的恐懼與疾病聯想出發,邀請參與者以視覺方式描述自我對於恐懼的氣味。
另一方面,人們形容氣味香與臭,其實都只是濃度的問題,甚至是感受的問題。林怡君企圖在工作坊中,尋找人們如何去超越本能對於氣味好壞的認知,透過集體創造發展出一個創造或是召喚氣味的肢體。最終工作坊影像與歷史文本由她重新剪輯,成為了一個四頻道的有聲錄像。
以肉身驅動與回溯歷史
近年林怡君的創作或多或少碰觸歷史,背後原因卻跟她剛開始遇到歷史時無法感同身受有關。藝術家自承其創作脈絡始終和個人體驗相關,白紙黑字的歷史顯得格外遙遠。然而當研究所赴英國求學後,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藝術家開始從歷史尋求自我是如何形塑,從文字中一點一滴尋求連結。她先是挪用19世紀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台灣的遊記和照片,將其行走路線縮小挪移到倫敦街頭,模擬其身體足跡。
她自創「文本健身」一詞,意隨其字,藝術家透過實際的身體連結來理解文本,好比說在展覽「煉身史」中,林怡君發展空間裝置《燃燒的石頭》,她先是研究北投採硫磺的歷史,將採硫族群住所、其擔任的角色等分布在不同歷史文本的資料串在一起,再繪製上毛巾成為按摩道具,實際邀請演員現場操作,將一段採硫的旅程轉換成按摩的劇本,成為一個具備觸覺體驗的演出,遙遠的歷史逐步滲入藝術家與觀眾軀體。
《醒腦與製圖》則扣連採樟史。過去曾因無煙火藥的發明,其原料樟腦需求量竄升,然而每棵樟樹所能採集的量不一,需仰賴腦丁憑經驗嗅聞,找出最適合提煉出樟腦的樹;除此之外,當日治時代樟腦事業採公司化經營後,日本政府開始深入台灣山林拓殖,也在山林中劃出隘勇線,一邊將經濟資源圈在隘勇線內,一邊又開發原住民土地,將其控制在隘勇線外。隔著這條資源的邊界,日本警察、原住民與腦丁們來來去去,各自擁有的嗅覺經驗截然不同。對於氣味敏感的林怡君開始思考文本中的氣味,她希望藉由資訊的累積,從身體感開啟對歷史的不同想像,更期待發展出一種測量方式,透過分析影像的光譜來判別空氣中味道的組成。
腦洞大開的想像,驅使她邀請觀眾想像影像中的空氣,並舉辦兩場赴新店獅仔頭山探訪隘勇線的活動,期望觀眾藉由呼吸對歷史有感。
結語
「I Feel the Sam(e) Way ——林怡君個展」是圍繞著嗅覺與身體感知的記憶旅程。
林怡君刻意以擬似玩具或夢境的方式搭建場景,如單元化的材料如磚頭堆疊,或是觀眾在進場前即需手持數字卡,並在展間裡按照數字拉扯身體。這些突如其來的體驗和視覺呈現,模糊了觀眾對於展覽的既定印象,那種脫離現實的感受,好似嗅覺將我們從現實捕捉進記憶的經驗,又或是大眾文本常出現的剎那轉生異世界。
觀展成為一種體驗,藝術家刻意抹除線索和資訊,期待觀眾從中挖掘什麼產生對話,或是就不對話,好好在陽光明媚的窗邊坐下來沉思,也是無妨。
I Feel the Sam(e) Way:林怡君個展
2023/6/17-8/5
本事藝術
本文作者|王欣翮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前美術館館員,現為派對漫遊者,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文章散見於《藝術認證》、《典藏ARTouch》、《every little d.》等不同媒體,近來花在賽車與足球的時間比展覽多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