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視野】馬戲之後,認同自己之前:楊世豪
2023
04
07
文|吳岳霖
圖|馬戲之門提供
街舞男孩誤打誤撞闖進了馬戲世界,從初識大環、到被認識為大環藝術家,還不到十年的時間。如今正在努力超越道具與招式的限制,發掘「楊世豪」自己的樣子……

在開始練習前,楊世豪打開音樂,隨心情挑選,盤腿坐下。若沒有旋律讓人聽見時間流逝,他的不動讓周遭的時間停滯。數分鐘過後,他脫去厚重的帽T,開始暖身,伸展手腳、拉筋、轉動頭頸,接著將每個微笑形狀的環身組起、鎖緊,成為大環,握緊,開始旋轉。

楊世豪,一名馬戲表演者,專長是大環。

大環,不斷旋轉、旋轉、旋轉,始終維持一種動態。但,從熱身到練習,楊世豪始終是無語的。總是保持陽光笑容、甚至帶了點屁孩性格的他,其實遠比外型顯露的沉穩與安靜,如當初選擇大環作為表演項目時,追求的是「把當下的專注、內心的投射全部丟進去,可以沉浸在裡面」,也如他說起過去經歷及創作想法時,一字一句都紮實平穩,瞇起眼來也充滿思索。

馬戲創作者楊世豪,於《After》排練中。(攝影/林筱倩)

作為一位馬戲表演者,楊世豪並不是科班出身——他在大學才正式接觸雜技,因緣巧合,突遇轉折,沿途探索;甚至,從認識大環到被認識為大環藝術家,還不到十年時間。所以,他反而得花很多時間理解自己的現狀、安排每次排練,準備上台後的那一刻;但,楊世豪其實花了更多時間在尋找「認同」。

認同的第一階段:雜技之後

楊世豪真正接觸到雜技,要到大學就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之後。

在此之前,他對馬戲的認識,僅止於阿嬤的三個沙包——或者該叫做「童玩」。於是,「誤打誤撞」這個詞用在他與馬戲其實恰如其分,因為楊世豪是為了繼續跳街舞,才進入戲曲學院的。

高中學習電腦美工的他,並不對這個科系有太多想像;反而是因為「很酷」,選擇熱舞社,開始跳街舞,成為高中畢業後的一條出路。「我不太愛念書,那時候就覺得只要好玩、或是看起來帥的,我都有興趣!」楊世豪說,當時因為對跳舞有了興趣,他先去報考了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現為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運動藝術學系的獨立招生,「只收兩個,我那時候好像備取17吧,沒什麼機會。後來跳街舞的朋友跟我講,有一間學校叫做戲曲學院,裡面有民俗技藝系,有些B-boy的學長在那邊。」但考上戲曲學院的他,街舞生涯並未因此延續。楊世豪用「我進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來形容,他說:「進去之後,就發現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練習街舞的時間都是放學之後,等於上課的東西跟街舞一點關係都沒有。」

為了跳街舞,「誤打誤撞」進入戲曲學院,開啟了與馬戲的緣分。

現在說起來,楊世豪帶了點雨過天青的輕鬆,但求學過程其實有很多不確定性。

他說高中時並不覺得自己對美術有天賦,「我不會構圖,比例每次都會畫歪,所以永遠畫不出一張好看的自畫像或畫像。」到了戲曲學院後,他也往往只能看著同學可以做出獲得掌聲的動作、或是相對快速學會課程內容,因而感受到挫折。

直到他接觸到黎美光老師的接觸即興課程,似乎才開了竅。他說:「那種別人給我的東西,我是學不來的,我只能從自己出發。那個從自己出發,是從接觸即興而來。在那裡面,可以感覺到沒有標準答案,可以照自己的感覺,透過接觸到別人的時候,依照自己想動的方式去移動。」與其說楊世豪沒辦法做到所有標準動作,對他而言更重要的或許是如何更有自信的展現自己。

他將從接觸即興所學習到的方法,透過原有的街舞技巧,應用到最初選擇的雜技項目——禮帽。「漸漸地,我就開始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起碼在這所學校裡面,可以看到『楊世豪』一個很清楚的樣子。」不只是他後來獲得校內的「金獎大賽」1,或是靠此在街頭表演,並且走到瑞士Young Stage(巴塞爾國際馬戲大賽)演出——這個經驗更告訴他:「我要以表演藝術作為自己將來的職業規劃。」

楊世豪將接觸即興方法與街舞技巧融入禮帽表演,漸漸地從中找到自己的樣子。圖為於瑞士Young Stage演出,2015。

認同的第二階段:大環之後

楊世豪從當時的禮帽轉往現在更被我們所認識的大環表演,契機是個再現實不過的原因——街頭表演的賞金。

大學畢業前,他就開始在信義區做街頭藝人,但也發覺,自己的賞金始終不高,特別是觀察過周遭的表演者之後,他推測相對大型的物件容易獲得觀眾的喜愛,而那時候進入他視野裡的就是「大環」。

但是他說:「光是單一項目,就已經需要專注在那個項目裡面的所有動態,很多人單單訓練技術,就卡了好久,更別說要推到極限。於是在還沒有得心應手的時候,就加入另外一個東西,那個難度級距太大了。」過程中他也會懷疑:「那時候的選擇是長歪了?」但回頭來看,楊世豪當時走向這條路看似冒險,不過大環本身更凸顯他性格裡的沉穩與踏實,甚至讓他在對失敗的恐懼裡,帶點希望全盤掌握的掌控欲。

「我發現自己會害怕雜耍,因為那有一個很清楚的『對錯』。掉了、失誤了,這件事情就是出錯了。我會一直想要練習到讓自己不要出錯,那個過程、那個心理壓力讓我沒有辦法享受表演。」楊世豪這麼說。特別是在瑞士Young Stage的最後一場演出,因為必須錄影而讓他的手抖到不行,像是黏住了一樣——對於「標準答案」的恐慌與抗拒,從剛接觸雜技時就困擾著他。

大環的差異就在於,相較於其他需要「離手」的項目,如禮帽、球等,都不可能做到百發百中,必須應對各種小失誤,而大環因為終究不會離開表演者太遠,對楊世豪而言反而是「不容易失敗的」。「上大環,根本不用想『等一下會不會轉不起來』,因為不可能有這件事情,上去就會旋轉。」他也說:「大環很多時候都在手上,不會離開太多、太遠。當然也會有,但很快就可以再進去。因為它很大,所以隨時都可以抓到它,都在一個可控範圍裡。」這種安全感,讓他可以更專心。

不過,或許是轉換跑道的重新摸索,楊世豪在大學畢業後仍多依靠禮帽作為街頭演出,直到「2016衛武營馬戲平台」,因策展人陳星合的邀請,才決定花半年時間與大環工作,在自己原有的基本轉、銅幣轉、側翻等招式裡,延伸出比較細部的變化,並靠著過去跳街舞的直覺進行銜接,有了第一個作品。

藉由「2016衛武營馬戲平台」與大環認真工作,發展出第一個作品。

這次的經驗終於讓楊世豪跨過「二選一」的門檻,更清楚感受到練習與表演的樂趣,不限制於過去對技法正確與否的窠臼。他說:「現在我在玩帽子的時候,也會品嘗到另外一種快樂,完全可以感覺到大環帶給我的身體影響,運作身體或是運作物件的方式,有個自己的詮釋。」

嚮往的自由,在大環之後漸漸出現,不被框架。

認同的下一階段:成為楊世豪之後

到了2019年,楊世豪認為自己面對「大環」、或者說是「馬戲」有了新的轉變,他開始思考,「對於馬戲表演的追求,每一個人最終想去的地方是哪裡?」

2019年參與法國馬賽的馬戲雙年展,讓楊世豪對於大環表演、對於馬戲有了新的思考。

這個思考,來自於他參加法國馬賽的馬戲雙年展時,與其他表演者的對話。有人想加入太陽馬戲團,日復一日但有穩定收入,有人則希望追求技術的巔峰。但,這似乎都不是楊世豪想要的,或是自認為擅長的。在那段時間裡,他透過一些歐洲的長篇馬戲作品,開始對「技術」與「創作」產生不同想法。楊世豪看見歐洲的表演者,打破原有的身體姿態,開始往不同方向與位置拋接、移動,延伸到自己的大環表演,他開始想的是:「我在這個銅幣轉裡面,自己的身體還可以往什麼樣的方向前進?」

回國後,楊世豪與「聚思製造端」的高翊愷聊起了這樣的想像,他說:「如果我今天把道具拿掉,那我還是一個馬戲表演者嗎?」然後就這個提問出發,找了編舞家張可揚,先是發展了《拆解馬戲表演者的身體語彙——其一:與編舞家》(2020),透過編舞家面對馬戲動作的舞蹈設計,期待「找到身體的自由」。

《拆解馬戲表演者的身體語彙——其一:與編舞家》,2020。

順著這個脈絡,現階段仍在發展中、即將於「新人新視野」平台演出的《After》,雖然仍是與編舞家(王甯)合作,但楊世豪想的已經不只是拆解道具與招式,他說:「一開始想的是物件,然後是技術的身體,但後來想想,限制我的其實不是大環,而是我們對招式的思考。」他進一步解釋:「因為過去我跟這個物件之間的連結關係是某個招式,所以是物件限制我嗎?還是我對於招式的思考給自己的限制?」

大環回來了,不管是以怎樣的姿態,更重要的是楊世豪怎麼去面對它——或者是「他」,因為楊世豪開始想像大環是另一個「人」,必須依靠自己賦予動力,乃至於彼此發生感覺。

在新作《After》中,楊世豪開始想像大環是另一個「人」,嘗試突破既有的對物件、對招式的思考。圖為排練照。(攝影/林筱倩)

與其說他開始將大環視為「人」,更是楊世豪終於重新面對自己,在成為楊世豪之後。

不管是他在戲曲學院時,始終透過「自學」來發展技藝,如大環多是靠YouTube,以及學長趙偉辰的幫忙;或是,生為小兒子的他,學街舞是來自對二哥的模仿,當時不願意承認,回頭想想其實是如此——但是,楊世豪都在這些模仿、學習中,經過拆解、剝除的歷程,逐漸看到「自己」的存在。過程中,他開始釐清自己最初追求的其實是:別人(觀眾、家人、其他創作者等)想看到的是什麼?

「被認同」很重要,但楊世豪認同的那個「自己」又長什麼模樣?在《After》之後,認同自己之前,他繼續摸索。

 

15th新人新視野
張雅媛《喂!你好……我叫高敏》× 楊世豪《After》× 戴啟倫《大解脫者》

2023/4/28-30 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2023/5/20-21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繪景工廠
2023/6/3-4 台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

 

本文作者|吳岳霖
現為《PAR表演藝術》特約編輯、劇評人、戲劇顧問與國立清華大學講師。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肄業,關注當代戲曲、跨文化劇場與非典型空間創作等。文字作品見於《PAR表演藝術》、表演藝術評論台、《幼獅文藝》等。

註1|金獎大賽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主辦,以特技、特技舞蹈、雜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