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獨立藝評,在路上:陳寬育的精靈召喚術
2022
10
20
文|陳韋鑑
「藝術是一頭異獸,藝評在尋找異獸藏身處的精靈。」——陳寬育

在藝術世界裡,藝術評論一直被視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台灣藝術場域中,每隔幾年也都會在媒體上看到關於藝術評論的討論,甚至是從日本時代台灣開始有了現代美術場域以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關於藝評的探討。對於藝評甚至也曾經有過許多的投射,在八、九○年代的股票狂飆時期,還有呼籲藝評來對畫價評斷的討論,而當藝術場域發生具爭議的公共事件時,還是有許多人期待藝評能夠主持正義,從這些過往的經驗來看,藝評承擔了許多的期待。

藝評寫作的起點

這些百花齊放的期待背後,我們卻發現藝評作者的構成卻相對的單一,主要是以學院師生及藝術媒體從業人員為主,從而形成以商業藝評、學術論述與新聞報導式的藝評寫作為主流。然而這是健康的狀態嗎?藝評寫作回到最原初的起點,其實不過是面對藝術的觀察、思考進而評論,透過書寫來展現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但是藝評的思考進路正是提供我們窺探藝術的可能性,甚至是作為後續學術研究的起點,因此,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評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商業藝評、學術論述與新聞報導這三大類型以外。

在上述的三大類型中,商業藝評有其目的性,後兩者有其機構體例限制,畢竟專業藝評書寫需要資源支撐,而國藝會的「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則是在這些類型外提供資源,讓藝評書寫有了不同的可能性。第一屆獲得該補助的陳寬育日前出版了藝評集《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以下簡稱《異獸》),其中重要的部分章節就是他獲得「現象書寫」補助的「攝影影像評論的研究與書寫計畫」的成果。本文透過與陳寬育的訪談,試圖理解其藝評寫作的過程,以及本次出版與藝評養成的相關經驗。

陳寬育《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蔚島工作室獨立出版,2022。(陳寬育提供)

不同的藝評實作與書寫狀態

在本次亦獲得國藝會出版補助的《異獸》一書裡,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攝影評論的研究與書寫」、「藝評作為創作?寫作實驗數種」與「邊角料——閱讀紀事與隨筆」。陳寬育表示,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發表於2018至2022年之間,第一部分十篇是基於2018年首屆「現象書寫」補助的執行成果,再加以小幅度的增補;第二部分「藝評作為創作?寫作實驗數種」則是以自我策展的方式,脈絡化選取近年的藝評實踐,雖然是以商業接案為主,但還是以持續關注的相關主題為選取原則,如論「水」、「鏡子」、「風景」、「非語意書寫」、「物件」、「奇幻物」與「動物」等七篇;第三部分「邊角料」以日期為標題,作為工作狀態的呈現,這些伴隨著獨立藝評工作狀態而生的感觸隨記、閱讀筆記等臨時材料,雖然不見得在文章中出現,但卻是重要發展基礎,是對藝評的研究或是實作下的累積。

對應到上述的三個部分,對作者而言顯然會有著不同的書寫狀態,尤其是拿到補助的系列書寫,陳寬育表示,由於申請時是第一屆,且對申請補助完全不懂,因而完全是以自己的喜好為主。事實上在拿到補助之前,他其實沒有過這樣系列書寫的經驗,只是從以前就是做視覺相關的,整理了自己有興趣的問題後,發現都跟攝影有關,當然,在進入研究狀態後,包括閱讀後獲得前進的想法等,也隨之有很多的調整,而這些想法甚至會跟後續的接案評論有著具持續性的相互作用。

陳寬育於「現象書寫」專案微型論壇中,分享他由這個專案開展出的寫作想法。(攝影/呂國瑋)

不只如此的書寫策略

「就算是被視為攝影藝評,但是攝影不只是攝影。」回應書寫策略時,陳寬育認為,他並非把攝影視為媒材而已,例如提及攝影與幽靈性時,也是有哲學性討論幽靈性的部分,又例如談及街頭攝影,他一方面回頭看傳統攝影史是怎麼處理的,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傳統攝影史以外的街頭攝影是甚麼?而放在當代藝術裡又是怎麼回應?以及進一步來看論述的發展狀態;而若是將攝影視為「文類」來處理時,陳寬育要提醒的是攝影在「文類」之外的物質與社會文化等條件,不只是技術發展,也包括當時的社會文化如何看待攝影,例如早期攝影發展時,的確有些人會相信攝影與靈魂有關,當然這樣的觀念也會隨著技術的推廣而逐漸被推翻。陳寬育強調,他所書寫的並非攝影史,而是「想解決攝影與事件之間的關係」,而這也跟他自己閱讀正統攝影史的疑惑有關,「攝影如何再現事件?形成的效果是什麼?」

而當他在面對商業接案藝評時,相對來說書寫策略就又有著差異。或許對某些讀者來說,對商業藝評就停留在商業吹捧的印象中,但是對認真的藝術家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個與藝評對話的機會,而且基於對藝術與知識的尊重是有償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商業藝評也可能成為重要的對話,而且對藝術環境來說也是重要的基礎。對於自己書中的商業藝評,陳寬育表示,這是接受委託後有明確對象的書寫,自然與第一部分完全不同,例如書寫前一定有訪談,創作者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對話關係下,即便是委託案,他依然有自己想處理的議題,並會以之再進行延伸。

而面對「邊角料」時,陳寬育表示,其實這是他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比較貼近他日常說話的狀態,「無用之用」的這種日記型態的書寫比較多是日常寫作狀態下被捨棄的,也有部分談到「植物」的材料,後續成為了寫作主題,這裡面包括了研究現況,像是正在閱讀的書籍介紹,研究與思考過程的紀錄與簡短的心得。

以日期為標題的「邊角料」是陳寬育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收錄了感觸隨記、閱讀筆記等臨時材料,展現了藝評工作的日常狀態。

獨立藝評的自我養成

「其實現在看這十篇都不滿意啊!」面對「攝影評論的研究與書寫」的成果,陳寬育認為這是很珍貴的過程,「要自我喊話不要怕(出版),可能會有學者對內容有意見,其實自己現在看都有意見啊。」

這個珍貴的過程不只是針對作者自身,如果我們是從獨立藝評養成的過程來看,這樣的過程被看見也是很重要的,畢竟外人是很難理解獨立藝評是如何進行自我成長與操作的,而越多的呈現不同獨立藝評的處境,也越能呈現藝術領域的多元化。對此,陳寬育表示,在一開始其實他並沒有評估過大環境,並沒有為了被看見或是去學校教書而書寫,他很清楚自己的寫作風格不適合學術標準,甚至不知道自己會走到哪,很純粹是個人的研究狀態,這也顯現在他的書寫語言使用上清晰,但是刻意不直白,要呈現的是思考與迴避的過程,當然一定也會受到閱讀的影響。陳寬育覺得,自己十餘年來一直想成為藝評,但現在還只能說是在路上,不過也慢慢覺得到底什麼是藝評已經不重要了,「評論作為類別的相關討論是給做政策的人討論的,我就是持續寫,對自己的文章不滿意,當然就會繼續寫。」

不過提到藝評環境與自己的書寫狀態,陳寬育也很直白地說,「真的要感謝國藝會,這樣的資源進來的確是個大轉折。」對於北藝大美術系藝術史主修、成大藝研所畢業的他來說,求學時期的基本訓練與在藝術媒體工作時期的採訪編輯經驗影響了初期的寫作走向,「過去曾經有一度對藝評的看法是很負面的,覺得在經濟與學術上都不值得投入,是附屬於藝術的文類。」而這次「現象書寫」專案的補助讓他改變了看法,「這跟心態有關,」他說,「藝評寫作用技藝來形容都過於普通,的確是有如技藝磨練的部分,但是現在的狀態不一樣的地方在閱讀,包括讀書與讀人等。」而形成這個改變的關鍵也的確就是「現象書寫」專案的補助,讓陳寬育能有系列性的、有目標的深入閱讀,而且有許多是國內圖書館借不到的書,光是買書的錢就超過補助款項的半數,而這些書甚至影響並支持他未來的研究方向。

「藝術是一頭異獸,藝評在尋找異獸藏身處的精靈。」陳寬育在跋中寫道。

在這段每天如上班一樣的閱讀時數中,陳寬育的研究與書寫開始有了改變,「在閱讀中找到師父,找到了閱讀起來有快樂感覺的作者,英文寫作中有許多有趣又有魅力的作者。」這樣的經歷也讓他開始跳脫過去藝術史與媒體的訓練,面對自己在藝評寫作上的逐漸改變,陳寬育表示,「雖然目前很多觀點還不明確,還無法收束,但這是一個思考研究的過程,這畢竟不是學術論文,是磨練思考過程留下來的,這些鬆散是協助自己未來嚴謹學術論文的過程。」

而在歷經補助的轉變與成長之後,陳寬育也在思考如何在沒有補助的情況下持續自己的研究與寫作,除了與商業評論試著交互作用以外,他也提出建議,「其實國藝會可以考慮補助後的觀察機制」,他認為或許可以讓每個補助案搭配一個觀察員,持續協助受補者的後續發展需求,讓這些補助可以有更長期的發展。

 

陳寬育《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
2022
蔚島工作室獨立出版

 

本文作者|陳韋鑑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藝術史組畢業。現職:素人當代藝術創作教學、藝評寫作。寫作經歷包含帝門藝術書寫工廠專欄(2016)、台新藝術基金會特約藝評(2013至今),著有《台灣攝影家系列:郭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