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7/26)課程著重於「團隊營運經營」,從製作實務管理、跨界合作交流,以及勞動議題等層面,邀請資深藝術工作者、工會及法律專業人士經驗分享,旨在快速變動的疫後時代裡,提供表演藝術營運團隊共學成長的線上學習場合,陪伴團隊朝向永續經營方向邁進。
FOCA行政總監 周盈婷:
實現願景的過程,首重擬定具體目標
首先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以下簡稱FOCA)行政總監周盈婷,分享團隊成立12年來的發展歷程。概約分為三期:初創期,FOCA原型來自創辦人林智偉於大學時草創的「MiX舞動劇坊」,當時他帶著團員們四處接案,在其他的戲劇舞蹈團隊擔任特技表演者,久而久之,不甘於馬戲僅是其他表演類型的陪襯,遂決定成立自己的團隊;2014年,正式成團的FOCA來到快速成長期,首重人員編制的穩定,為了鞏固這群熱愛馬戲的青年表演者,能在收入無虞的情形下專注發展當代馬戲,決定參照雲門舞集的固定月薪制給薪,加上2017年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1給了一把推力,讓FOCA團隊翻開了永續經營的篇章,不僅人員穩定下來,更有了國際鏈結的企圖,期間也啟動近300場入校教育推廣計畫與各縣市巡迴演出,最終目的就是往下扎根,吸引更多人進入劇場觀賞演出,希望大眾能夠更認識台灣的當代馬戲。
逐漸壯大的FOCA,從2018年邁入轉變期,如今他們舉辦當代馬戲論壇、開辦季刊《讀馬戲》、試辦「FOCASA馬戲藝術節」等馬戲公共性相關推廣計畫,也持續發展跨界作品,努力吸引來自不同領域的觀眾。實現願景的過程,首重擬定具體目標,周盈婷舉例,就像是平時出門我們會先在腦中規劃A地到B地的交通:選擇交通工具、決定如何轉乘、預想要花多少費用與時間……過程規劃得越具體,越能幫助你準確地達到目的地。FOCA以三至五年為一段時間基準,來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例如是否發表新作品、舊作是否重演、票房與其他收入是否與開支平衡等,透過年度會議檢視各項目標達標程度,進而修正團隊前進路徑,就是這樣具體細想著下一步,FOCA從一個零資金出發的團隊,到現在成為擁有全台灣第一座巨型馬戲篷的當代馬戲團隊!
拉縴人營運長 黃世雄:
把目標訂在需要花費比現有能力更多一點能量的事情
財團法人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拉縴人)營運長黃世雄分享他們如何從一個學校合唱團出發茁壯,所經歷的幾個階段。累積實力、確認價值:秉持著合唱團老師的期許——在合唱的路上,要像合作拉船的縴夫,同心協力,齊聲歌唱,從此成團。由於合唱團人數眾多,加上沒有固定的排練場所,拉縴人創團初期只能窩處地下停車場練唱,卻練出卓越成果,一連拿下國內合唱比賽多座冠軍,累積獎金破百萬,成為第一筆創團基金。十年下來壯大成為「一基金會、六個子團」,目前成員總計接近兩百名。勇敢作夢、建立人脈:經過國內大小比賽洗禮,團隊開始好奇自身的國際位置為何,於是在創團第五年訂下目標,每一至二年至少參與一場國際賽事,為打開國際視野和精進藝術水準,在此期間認識的海外諸多優秀合唱團隊,拉縴人亦主動邀請串聯合作、來台演出。接下來十年也開啟跨域合創計畫,為了推出跨國專輯,拉縴人不惜組團去德國錄音,更舉辦海內外多場音樂會。黃世雄也鼓勵參與課程的團隊,若位於起飛期應當天馬行空、勇敢做夢,當夢想越大,無形中也會得到更多。回饋社會、樂於分享:已經發展成熟的拉縴人,近年前進偏鄉巡迴,也媒合澎湖縣政府展開基層音樂教育計畫,光是每年舉辦暑假兒童合唱營,已培育超過一千名的離島孩童。
拉縴人發展過程中,每逢五周年進行團隊健檢,重新盤點團隊能力,籌劃一件比現階段所擁有的能量,更龐大一點的事情,以此為目標,像是15周年團慶發起「造海計畫」,邀請來自13國知名作曲家創作15首歌曲,一舉提高國際知名度,後幾年的國際盛會裡,還曾多次被提及;然20周年所舉辦的國際少見的男聲藝術節,卻經歷慘賠,但現在回頭來看,當時的失敗更讓拉縴人汲取經驗,幫助他們之後訂定25周年目標時,能夠更仔細評估風險承受能力,黃世雄勉勵團隊們要不怕犯錯,因為下次定能從錯誤中學習。
真快樂行政總監 柯世宏:
每一場創作都是一場冒險
真快樂掌中劇團(以下簡稱真快樂)係由台灣第一代女演師江賜美所領軍的家族布袋戲團,在男性主導的布袋戲界裡,特立不凡,今年江賜美仍以90歲高齡持續登台演出,獲文化部授予「人間國寶」榮銜實至名歸。真快樂以家庭成員為主,三代演師同堂卻各有專擅的題材,使得傳統民戲能與劇場式布袋戲雙軌並進,經營模式概分為兩種:廟會跟公演,公演作品又再分傳統類與新創類,本次分享以新創類型作品為主。
江賜美之孫,柯世宏認為,每一場創作都是一場冒險,先要根據不同的目標設立,決定途徑。可能你選擇了迂迴的路,要沿途看遍美麗風景,還是你想要能夠快速抵達終點的捷徑,又或許,你根本沒有想要走到終點,重點放在每日經歷的不同冒險?一齣布袋戲跨界作品的產出,要加入非布袋戲的元素雖然容易,但要如何在創新的過程中保有布袋戲的味道,才是真快樂所執著與追求的。維持布袋戲一貫的表演風格之餘,如何與跨界的藝術工作者保持大量且良好的溝通,顯得特別重要,尤其不同的劇種或表演形式即代表著另一種創作思維,在不確定一加一會迸出什麼火花之前,完整的跨界溝通將有助於後續共同冒險的過程裡,越能齊力跨過障礙前行。
莎妹劇團經理 趙夏嫻、獨立製作人 陳汗青:
疫情是來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的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以下簡稱莎妹)是由魏瑛娟導演於1995年創立的實驗小型劇團,初期重心在推出中小型獨立且實驗的劇作,1997年因參與「小亞細亞戲劇網絡」獲得了國際巡演機會,成功打入亞洲劇場界。2005年左右,開啟多導演平台的模式,延續至今主要由四位導演——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駐團,現任團長為王嘉明。後來出於營運排練空間分租場地有開發票的需求,遂成立「莎妹工作室」,卻因此拓展劇場以外的業務,抓住跨域合作的商業機會,像是為藝人量身打造音樂劇場、推出劇本書的出版計畫,以及因應疫情搭配實體演出同步打造Gather Town的線上體驗等。既然無法從劇場製作節流,莎妹即利用工作室接案來開源,進而補齊團隊的資金缺口,發展出劇團跟工作室兩路並行的營運模式。
與莎妹長期合作的製作人陳汗青以他親身經歷,帶來他對於劇團搭配長期獨立製作人之觀察。陳汗青認為基於長期合作默契,製作人可以幫助團隊中長期的規劃,帶領團體整理現有資源、盤點劇作發展脈絡,同時思考多個專案推動,讓專案不再點狀發生即結束,而是連線展開線性規劃,尤其製作人可以幫忙推介劇團作品至海外的藝術節與表演藝術市場,提高國際能見度與增加巡演機會。陳汗青引用日本資深策展人相馬千秋之言,「疫情只是在提醒我們,做戲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劇場比起其他產業相對脆弱,但我們仍在為之奮鬥,可是做戲究竟為我們帶來什麼?陳汗青留下問題予眾人仔細思考。
藝創工會副理事長 張吉米:
簽約是為彼此負責的方式,有助工作進行
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副理事長張吉米帶來線上論壇短劇《請問,有沒有便當?》,故事主角是一名劇場界具知名度的老師,用自身名氣半哄騙、半邀約剛踏入業界的學生參與一檔製作與演出,對於具體的勞務給薪內容卻含糊其詞,導致過程中問題不斷浮現。張吉米邀請課堂參與者扮演學生,上線與演員(老師)對話互動,雙方交鋒呈現劇場界常見的勞務爭議。
藉此情境劇,張吉米進一步解釋表演藝術常使用的三種契約規範:雇傭、承攬、委任,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義務與保障範疇,雇傭契約適用勞動基準法提供之保障,而承攬委任則否;契約有其成立要素與基礎架構,不同契約內容引發的勞動爭議適用不同的調解方式。張吉米提醒相關工作者當面對一份新的工作合約時,經仔細審閱過後,應針對有疑義處請對方解釋或修改,再行簽約,且不要害怕討論合約內容,因為合約是用來協助雙方釐清責任義務與工作內容很好的方式,有助於打造雙贏局面。(藝創工會網站提供各式合約範本,歡迎參考運用)
和鼎律師事務所所長 劉博文:
認識自己、勇敢談判,認真經營每段關係
本日課程最後,協助國藝會提供公益藝文法律諮詢服務的劉博文律師,從文化部頒布「文化藝術事業應遵守勞動法規指引」及「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來解讀法律怎麼看待藝文勞動關係,希望幫助與會者日後判斷契約型態時,更有基礎概念。由於國內藝文領域絕大多數的工作型態是以委任或承攬的方式進行,劉律師提醒藝文工作者可以適度援用藝文勞動契約中有關工作時間、環境保障的相關概念,結合適當的保險來保護自身權益。同時提醒,近年不論藝文場館或者藝文工作者,普遍提高對著作財產權歸屬之問題意識,根據不同的契約屬性,也要及早在契約訂定時,將著作財產權歸屬納入思考。此外,在啟動相關契約的談判以前,先釐清自己的需求、尋找談判籌碼,像是決定自己所能接受的報酬底線,或以著作權約定作為談判籌碼,尤其當對方所提供的報酬有限時,應評估預計投入的時間精力,與未來可能獲得之名利進行取捨。在站穩鞏固雙方合作關係的立場上,勇敢地運用談判籌碼,才能為自己創造最大獲益。
TAIWAN TOP 2022團隊經營課
藝起前行:永續經營×前瞻視野
2022/7/26 團隊營運經營
製作實務管理一|講者:周盈婷、黃世雄 主持:魏婉容
製作實務管理二|講者:柯世宏、趙夏嫻、陳汗青 主持:魏婉容
勞動議題|講者:張吉米、劉博文 主持:廖舒寧
本文作者|楊志雅
花蓮人,穿梭往返台北花蓮兩地,有時岔出去。從事視覺藝術創作,也是自由撰稿人。
註1|現為「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亦稱TAIWAN TOP專案)以扶植表演藝術團隊永續經營,追求優質藝術展現為主要目標。更多關於TAIWAN TOP專案,請上官方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