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學姊去哪了?
當問到「創造焦點」的梅芷菱(梅子)為什麼想做「女子馬戲平台」,她解釋說:「亞洲地區的馬戲產業裡面,男女比例差異很大。但很有趣的是,在學校裡面,學馬戲的女生比男生多非常多。我就好奇,那些以前在學校裡面,我覺得很厲害的學姊們去哪裡了?她們為什麼畢業之後就不在舞台上了?」
這個疑問,一直要到梅子自己進入產業,有一番血淚體驗後才得到回答,而她的體驗,就是促成女子馬戲平台誕生的原因。
為了塞進S號的褲子
要回答「學姊為什麼不在舞台上了?」這個問題,得先回到傳統馬戲的訓練脈絡上,梅子解釋道:「一般來說,可以簡單分成雜耍跟體技。雜耍就是有道具或物件輔助,像是球、圈、棒的拋接;而體技就是把身體當成演出的素材,各種違反人體工學的技藝比如軟骨功、倒立等,就是體技。馬戲的訓練體系有一套不成文的性別刻板規定,男生通常會去選擇練較為陽剛的功,像是疊羅漢的底座;女生則會被鼓勵去練轉盤子、扯鈴,因為這樣身段看起來才優美。很少有女生會去練倒立,可能15個人中只會有一個,我就剛好是那一個。」
這樣的訓練脈絡,其實是源於傳統馬戲表演的需求。傳統的演出編排,通常是一段極陽剛的男子演出之後,中間會接陰柔優美的女性演出,作為段落銜接的氣氛轉換之用。雖然從來沒有人明確指出,但女性表演者在馬戲演出中,總是被覆蓋上一層厚厚的「花瓶」氛圍。除此之外,馬戲對女表演者的外型也有嚴苛的體態要求,「在學校的時候,女生只要胖0.1公斤就會被體罰,所以每天量體重之前,我們連水都不敢喝。」選擇練倒立以至於上身肌肉發達的梅子,在這樣的產業需求脈絡之下顯得格格不入。「以前我只覺得,只要把功底練好,畢業之後一定會有很多人找我表演。但當我畢業之後,我發現『能力』跟『能否得到工作』這兩件事不成正比。女子表演者在外型上會受到很嚴苛的審視,才華只是基本,妳必須才貌兼備,才能被選中。當我長成這個樣子的時候,我在現有的馬戲作品裡無法成為主角。」
為了讓自己符合產業需求,梅子走過一段辛苦的減肥過程。她曾經一天只吃一顆蘋果,也試過餐餐吃沙拉,而且不加調味料。她聽說捐血會讓新陳代謝變好,所以就去捐血,還在捐血之後立刻去重訓,只因為覺得這樣會瘦更快。她用盡各種手段,只為了塞進那件產業丟在她腳邊的S號褲子。然而長久下去這樣終究不是辦法,在朋友的鼓勵之下,梅子終於意識到該轉變的不是她的身材,而是她的心態:她不該逼自己符合標準,而是需要讓產業看見她的美好。她不要跟學姊們一樣被產業消磨到消失在舞台上,她要創造一個自己的舞台。
成為小時候需要的大人:建立女子馬戲平台
在體態的單一標準之外,馬戲表演者的養成環境,也對女性表演者進入產業之後面臨的困境有一定的影響。梅子解釋道:「我們很像溫室裡的花朵,從小就住校,被保護得好好的。生活中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3C產品,身心靈都被馬戲訓練包圍,學校就像一個小島一樣,我們對外界的事一無所知。不是我們不想,而是沒時間、沒管道關心。在這樣的體系訓練下,我們很習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習慣聽老師叫我們做什麼就做什麼。以前如果被要求在台上做倒立,我們就是A點到B點,咻的一下就完成了,那是一個display(展示)。我們從來不會思考說為什麼要倒立?怎麼形成這個倒立?這個倒立的情緒是什麼?它出現在作品中的位置有什麼意義?」
但是如果要幫助女性馬戲表演者在產業中創造屬於自己的舞台,只靠成熟的功底是肯定不足的,如果表演者無法意識到自己所作的功在作品裡面的意義跟位置,那便無法真正跳出學校訓練的思維框架。明白這個關鍵之後,梅子向創造焦點的團長李仕洋提出想做一個「女子馬戲平台」的想法,意圖幫助馬戲領域的女子藝術家育成她們在創作面上的思維,進而被觀眾看見。「要成為小時候你最需要的那種大人。」梅子堅定地說。
結合馬戲、戲劇、舞蹈的訓練
在李仕洋的協助規劃之下,女子馬戲平台邀請了三位導師,這些導師的選擇是梅子基於自身經驗思考而來的,她反問自己在創作上會需要什麼樣的協助?想獲得什麼知識?受到怎樣的身體訓練?接著再去看在這些領域裡面誰有持續創作,持續在討論當代議題。受邀的三位導師分別是馬戲背景的王弈樺、舞蹈背景的蘇品文,以及戲劇背景的陳彥斌。導師底定後,女子馬戲平台於2021年7月公開甄選出七位學員(註:原選出八位學員,其中一位因疫情造成檔期衝突而無法繼續留在計畫內)。9到12月之間,三位導師各舉辦四次工作坊,學員在體驗過這12場工作坊之後,依照意願與導師配對。三位導師與學員的配對如下,戲劇背景的陳彥斌,帶領舞蹈背景的王育羚與馬戲背景的梅子;舞蹈背景的蘇品文,照料舞蹈背景的賴玟芳、以及馬戲背景的藍翊云;馬戲背景的王弈樺,則提點戲劇背景的許照慈、馬戲背景的鄺杏宜及蕭似綿。
配對完成後,接下來進入學員的個人創作期,導師一個月會探訪兩次。除了導師個人探訪之外,平台也安排所有創作者與所有導師一起看排的環節,讓彼此得以激盪想法。李仕洋分享,這個過程中最有趣的就是集體看排的環節,當七個創作者將七支作品攤開來討論,可以獲得許多單一領域中未曾思考過的觀看角度,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很寶貴的養分。
女子馬戲平台演什麼?
此次節目由七位創作者各帶來自己的段落,演出總長預計80分鐘。王育羚的《優雅的野獸》想像每個人類都是一座玻璃溫室,若有一天溫室被靈魂裡的野獸佔據,化身為獸的人類要如何馴服自己,進而成為一隻優雅的野獸?梅子的《解除武裝Unarm》來自於她對衣服及布料的複雜情感。衣服既是她被衡量身材的戰場,也是她演出時的戰服與武器,布料奇異地融合了兩個矛盾衝突的特質,讓她不禁想探尋更多身體與布料的多重可能。賴玟芳將女性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壓抑自己的習慣,與月經汙名化做出連結,希望藉由《月來越浪_?》來翻轉社會對女人月經的負面觀感。高空馬戲演員藍翊云選用輪胎這個非典型的高空物件做創作,她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輪胎在馬戲中的運用及意象都非常陽剛,於是她想透過《像女孩一樣轉圈 Circle like a girl》來實驗女性的身體與輪胎在表演上的化學變化。許照慈的《限時嘗試》講述一位來自高雄的許小姐,試圖用劇場元素在馬戲表演節目裡,幽默重現當初簽下父親放棄急救同意書的心境,也讓觀眾思考自己想怎麼決定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鄺杏宜在《Dear balance,》裡拋出一個提問:旅行所帶給人們的改變,究竟是隨著新環境裡的嶄新際遇外加進來,還是只是觸發了深藏在人類體內本性?蕭似綿是足技表演者,總是躺著靠雙腳操縱物件,在《桌危》中,她選擇讓物件以反物理現象的方式來操縱自己,藉以探討人總在生命中,在危險與安全之間擺盪以尋求平衡。
女子馬戲平台的未來
訪問最後,李仕洋揭露了創造焦點對女子馬戲平台未來的規劃,頭三年以創作、培育的目的為主,再三年會開始幫助平台內的創作者參加其他的馬戲平台、不同場館的演出機會、以及國內外藝術節,最後三年則是希望可以進一步創辦台灣的女子馬戲藝術節。透過這一系列的計畫,創造焦點期許能幫助女子馬戲藝術家鬆動被學院僵化的思維,刺激敘事思考及創作的脈絡,真正脫下產業逼她們穿上的S號褲子,在體態與思維上,展現出多元的美麗。
創造焦點
2022女子馬戲平台
2022/9/17-9/18
萬座曉劇場
本文作者|桂尚琳
赭月製作團長,紐約大學戲劇教育研究所畢業,寫劇本也表演,且熱愛唱歌。在劇場、影視、音樂與文學的領域走走跳跳。劇場處女作為自編自導自演原創獨角音樂劇《忘川》,第二齣原創音樂劇作品《台北莉莉絲》獲得110年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