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至28日即將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稱北藝中心)演出的《達文西的notebook》(以下稱《達文西》),由拉縴人男聲合唱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導演王嘉明合作,以文藝復興時代天才達文西的筆記本為創作概念核心,結合合唱與馬戲,帶來一場全新的舞台製作。
《達文西》近日透過北藝中心社群平台,正式發布預告宣傳短片,片中俏皮又吊人胃口地提到「大家都在期待拉縴人翻跟斗、FOCA唱合聲」,但影片中終究沒有證實演出全貌將會如何呈現。在對於此次演出內容的強烈好奇心驅策下,拜訪了財團法人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營運長黃世雄,他同時也是本次演出的表演者之一。採訪當天與世雄相約在台北試演場,《達文西》演出團隊將要進行一場排練。排練即將開始,於是立即切入正題,先從宣傳預告片中的神祕懸問談起:所以,拉縴人要丟雜耍、FOCA要唱合聲嗎?答案是,「當然。」
其實,《達文西》在本次演出之前,已經有過前期發展的初登場。這個過程必須從2019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北中南三館徵選2021年共製計畫說起。當時拉縴人與FOCA合作,以「達文西」為構想主題,參與三館共製計畫的提案,順利進入複選,並在衛武營製作演出了不對外公開的30分鐘提案版。雖然當年度的共製計畫最終由阮劇團《十殿》獲選,但當時的合作基礎,已經讓拉縴人與FOCA有了明確的共識,之後有機會一定要實現這個創作計畫。時至2022,拉縴人終於將首度踏入北藝中心,與FOCA再續2019前緣,演出完整版《達文西》。
互相開發身體?!
在提案版的《達文西》製作過程中,拉縴人的團員開始嘗試練習倒立、FOCA的成員練習發聲,兩個各有專業的表演團體,互相幫對方開發、解鎖新技能。「那確實是個互相開發的過程。雖然兩個團體的專業各自不同,但其實馬戲與人聲都是很有身體感的演出。」不用說,FOCA的馬戲專家們,各個都是熟練的身體使用者,不論是肌耐力、平衡感、身體記憶,都維持在絕佳狀態下,才能完美呈現每一場馬戲演出;不過身體內部的發聲機制,則牽動著這些演員所不熟悉、不曾嘗試掌控的肌群。
人聲音樂以人體為樂器,以聲帶發聲、腔體共鳴,要掌控吸吐運氣,同時需要胸腔與橫膈的互相搭配。「這些都是馬戲表演者不熟悉,甚至不曾留意控制的身體部位。」甚至,有些FOCA成員私下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中是幾乎不唱歌的。而唱歌除了發聲,還需要音感才能將聲音唱成曲調,對於沒有唱歌經驗的馬戲成員來說頗具挑戰,有時候只好試著把歌曲的音高硬記起來;相對於馬戲,練唱更像是在進行某種抽象的身體訓練。而對於拉縴人的歌手們而言,挑戰度就更不用說了,關於馬戲,他們必須從基本的倒立學起。世雄笑著說,「有時候光是一些FOCA的基本暖身,就能讓歌手們回家痠痛好幾天。」
距離2019的提案演出至今已經兩年多,拉縴人與FOCA再次相遇,有趣的是,兩個團隊早已在彼此身上留下身體記憶。世雄分享,這次在排練空間再相見,有馬戲成員把上次學唱過的歌唱給他聽、告訴他上回演出背起來的音高還記得。而他自己這次再嘗試倒立,身體很快又找回了那個平衡感。不論是歌手學馬戲,或是馬戲表演者學唱歌,都是不同於以往的身體經驗與記憶。「這個過程,很不一樣,其實也都一樣。都是在學習使用自己不熟悉的一部分身體。」
這不是一場合唱音樂會
那麼互相解鎖新技能的團隊組合,要交織出什麼樣的演出呢?在演出前大約一個月,相見訪談的當天,世雄笑著說,其實目前還沒有完成所有內容。他接著解釋,這是一次極具實驗性的演出,在架構出完整演出內容之前,導演王嘉明花了很長的時間帶領所有演出成員進行探索與共同創作。
經歷2019年的前期製作,本次演出的發展過程,導演進一步將歌手與馬戲成員打散分組,讓大家一同進行類似工作坊型態的共同創作。從各個小組的共同創作片段中,逐漸架構出演出作品的全貌。包含此次共同創作的新段落,加上部分前期發展的初版內容,《達文西》將由23段演出組成。這23段演出內容之間並無直接的敘事連結,「這就像名稱說的『notebook』,每一段都可以是達文西的一個構想。」設想時代天才的筆記本,裡頭每一頁的筆記不一定彼此相關,但都會是作者的結晶與靈光。
綜合上述的訊息,架構出這場演出的概念輪廓,也透露了許多與一般合唱演出大相逕庭的差異處。如音樂廳常客們所熟知的,一場合唱音樂會通常在準備的最初階段,就已經確認了音樂會主題、曲目,之後就針對音樂進行練習與彩排。而《達文西》不論是演出內容或是準備過程都相當「有機」,在發展完全部的23段內容之前,演出成員仍需持續投注共同創作,直到整體作品完成。「其實這次演出的準備期很長,很多段落都已經在導演腦中,現在更像是在把每一片拼圖拼成整體大畫面的時候。」
那麼,逐步生成演出內容的過程中,能夠設想在舞台上的效果嗎?尤其,這次是拉縴人在北藝中心的初登場,而舞台聲響效果對於人聲演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團隊目前對此有多少把握呢?世雄表示,由於北藝中心的舞台特性,再加上考量到表演廳的開闊量體,這次的人聲演出將搭配擴音設備進行演唱。儘管如此,導演仍希望呈現人聲演出的特色,在23個段落當中,將挑選特別的橋段,以不插電、甚至無伴奏的方式進行演唱。
今年邁入第25年的拉縴人,不少合唱樂迷都對他們的歌聲有一定的印象。但此次參演的八位拉縴人團員,要與六位FOCA夥伴合唱,在舞台上唱出的歌聲,勢必將與聽眾所熟悉的聲響效果不同。對於合唱聽眾的期待與舞台呈現兩者之間的平衡,世雄顯然經過深思:「拉縴人男聲團有30多人、歌手團有十多人,從中集結這次演出的八人組合,是個很願意挑戰新的演出形式的組合。」尤其歌手們幾乎全員都另有表演藝術以外的全職工作、各有不同所學與背景。導演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看見歌手們的多元特色,特別希望將不同的特質呈現在演出中。
小結以上聲響、構想、空間、呈現等方方面面,世雄為《達文西》給了明確的定義:「這場演出不是合唱音樂會。這是一個劇場製作。長期以來,音樂的製作一直獨立於劇場之外,或許我們也可以用更開闊的心胸,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來看《達文西》,見證歌手心中的里程碑
關於演出全貌的諸多神祕細節,還有許多未揭曉。世雄笑說,這當然是要觀眾們親自來看啊!或許,所謂醞釀中的神祕感,正是實驗性的表演藝術新作最最讓人期待的元素。在舞台上初登場的那一刻,台下觀眾都將成為作品創生的見證人。
訪談過程中,在世雄風趣笑語的背後,採訪者身為一位曾經參與合唱演出的業餘愛好者,除了聽到引人期待的創作火花,還看見一位用心、有愛的表演藝術經理人。談到決定演出組合時,他細數著每位參與演出成員的特質屬性,不止考慮到聲部配置,更包含團員的個性是否適合參與實驗性的共同創作,還有他們的工作性質是否能夠配合密集彩排;經營表演藝術團體的困難度,在這場演出當中顯露無遺。
畢竟沒有創作者不希望觀眾買票進場,訪談中當世雄說出「如果觀眾是期待要聽一場拉縴人的合唱音樂會,那《達文西》可能不太適合他」,確實讓人微感詫異;但實際上這句話不僅對演出內容負責、對觀眾期待負責,更關鍵的是這句話對於表演藝術品牌的長遠經營有意識,也對藝文節目的分眾生態有意識。近年來,不論是表演藝術或是視覺藝術,越來越多的新場館開幕、向台灣的藝文群眾提供新的節目內容,藝文館所的專業分工生態愈趨成型。如今來到全新開幕的北藝中心、嘗試全新場地,何不嘗試新的演出形態?既是自我挑戰,更與新世代的藝文生態俱進。
世雄是拉縴人最初代的創團成員之一,見證了這25年的歷程,他說,「這場特別的演出,真的不在一開始我們對拉縴人的想像裡。」這樣有機、共同創作的演出嘗試,大膽地拓展了拉縴人的表演可能,對他們來說絕對是個里程碑。不管你過去是否聽過拉縴人、看過FOCA馬戲,《達文西》在北藝中心,你都應該來試試。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拉縴人男聲合唱團×王嘉明
《達文西的notebook》
2022/8/26-28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本文作者|蔣倪
前任藝術媒體公關,目前就讀很怕無法順利畢業的藝術史研究所。
表演藝術愛好者,也曾是一位合唱團員。
希望用平易的文字,分享藝術近人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