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染、交織了二個島嶼的邊際:盧卡斯、李佳霖「閱界:潮之序」展
2022
08
01
文|王瑀
圖|盧卡斯攝影
不同於紐西蘭海岸是一條完整的綿延之「線」,台灣西部的海岸線破碎而變動,這種相異的「邊際」體驗引發了盧卡斯的探索……

藝術家盧卡斯(Lucas K. Doolan)為台灣的新住民,在七年多前與妻子李佳霖(Sara),從紐西蘭出發至台灣定居。二年前他們開始探索台灣的沿海地帶,帶著在紐西蘭時對太平洋的印象,延伸出一系列探討台灣邊際的創作計畫——「閱界」(Borderline)。這次他們在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展出的作品,我將之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盧卡斯所帶給我的紐西蘭記憶;二是盧卡斯、李佳霖所帶給我的台灣經驗。

「閱界:潮之序」展場一隅,於新浜碼頭藝術空間Pin-Bien館。

抽象且低彩度的紐西蘭記憶

紐西蘭,有個歷史悠久的毛利語名稱「Aotearoa」(長白雲之鄉),相傳約12、13世紀,紐西蘭最初的發現者、毛利人的祖先在太平洋划船航行時,遠遠地看到海的前方有一片很長的白雲,而這條長長的白雲似乎是紐西蘭北島。當然,關於這片白雲所指的對象有著許多種說法,可能是島上綿長的山陵線積雪、是島嶼上方的藍天所凸顯的白雲、是毛利人所搭乘的狹長獨木舟等。但當我在閱讀這個故事時,所想起的是盧卡斯和李佳霖所描述的那片綿延不絕、一望無際的紐西蘭海岸線,以及當地人盡可能地讓這具神聖意象的海岸線保有自然且遼闊的視野。

然而,在一望無際的邊界想像後,盧卡斯所給予我的紐西蘭,卻不同於多數旅遊網站的照片中,具體的、高彩度的鮮豔風景,而是某種經過他個人感知轉換後所描繪出的,抽象的、低彩度的「模糊」輪廓,這個模糊類似於我們常在夢境裡或記憶中,有著熟悉氛圍卻空間錯置的特定場景。

《拼貼系列01》(Collage Painting Nr.1)

《拼貼系列02》(Collage Painting Nr.2)

首先,是二張在2013年左右於紐西蘭所繪製的《拼貼系列01》(Collage Painting Nr.1)、《拼貼系列02》(Collage Painting Nr.2),使用了低彩度的黑與白作為底色,並採取多種材質與塊面的拼貼、堆疊,最後則透過環氧樹脂製造出一層具厚度的透明表面。在如玻璃般透明的海平面至底部的暗黑之間,盧卡斯想表現的是關於「海洋」、「物質」、「切面」彼此之間的關係與解讀,1如同以前我們曾學過的地層學(Stratigraphic)般,層層的堆積所表露的是不同於人的視角與時間,是以海洋(太平洋)為主體的時間觀。

再者,是一張明信片尺寸的黑白風景照《沙漠之路》(Desert Road),拍攝於紐西蘭北島中部的東格里羅國家公園(Tongariro National Park)。橫式的畫面被一分為二,地平線之上滿佈著綿密的雲海,地平線之下一望無際的泥濘溼地正中央,清晰的胎痕形成路徑引導視線至遠方的山陵線,同時在山陵線前方有著數座電塔水平式的分佈於畫面之中,而緊接山陵線的便是那滿佈的雲海。在整體畫面中,數條水平線所劃分的塊面,彼此和諧的疊合與共處,且線與線之間有種無限的延伸感,帶給人一種灰濛濛的遼闊與寂靜感受。

《沙漠之路》(Desert Road)

破碎及變動的台灣邊際體驗

在台灣,海岸線的樣貌多變且豐富,還記得小時候的課本習作裡,總是會有關於東、西、南、北海岸差異選擇的題目,生長在彰化的我對於台灣西部沿海的印象,恰巧與盧卡斯鏡頭下的紐西蘭國家公園溼地景觀非常相似,強烈的海風、水泥材質的堤防、養殖牡蠣的竹結構,灰濛濛的泥沙地與人造的景觀共存、共生,且變化快速。

而且,不同於紐西蘭海岸的廣闊,或是一條明確的、完整的綿延之「線」,盧卡斯發覺台灣西部的海岸線是破碎及變動的,是各種區塊與地帶交錯、交疊而成的「邊際」體驗,2也正是與紐西蘭之間的相異,引發了盧卡斯認識台灣沿海地帶的動機,於是開始與李佳霖在二年間探索台灣的島嶼輪廓邊際,並記錄這些在時間與氣候的變化下,由各種人造建材與自然景觀並置的台灣邊際景象。

《拼貼系列02+複合媒材》(Collage Painting Nr.2+Installation)

於是,在這些相似又相異的經驗中,我們看到從紐西蘭帶來的拼貼畫的重製之作《拼貼系列01+02+複合媒材》(Collage Painting Nr.1+Nr.2+Installation)。盧卡斯在黑底的拼貼畫前方地面上,以一塊畫布似的矩形白色平台為底,放置上過往撿拾的海岸剩餘物且添加了水泥質地,運用不同的物質狀態,連接起二段畫面和記憶。並藉由垂掛具有硬度質感的布料,再串起有著展名的玻璃牆、二張拼貼畫、水泥質地的海岸剩餘物三者之間的關係,仿若二個島嶼之間的「沿海」與「海洋」的對話。

再來,三張有著繪畫質地的攝影作品《沿海景觀1–3》(Coastal Landscape 1–3),則是與左前方鐵椅上擺放的《沙漠之路》互相呼應,在不同氣候與時間的二地卻有著類似的風景。盧卡斯說其實這三張影像原本是相當清晰的,但清晰到與他所感受到的台灣沿海快速變動的特性背道而馳,因此他使用了將影像投影於物質再拍攝的方式,去捕捉屬於他記憶中、感受中那屬於台灣西部沿海的樣貌。之後,結合了前文中的拼貼繪畫與攝影,更試圖在單件平面的作品《錯置系列01》(Offset Nr.1)裡,藉由在不同的媒材邊際間的轉換、並置,如在影像中重疊了兩張海岸線影像,再加上手繪的塊面、邊框,讓觀者感受到那些「介於中間的」邊際狀態。

《沿海景觀1–3》(Coastal Landscape 1–3)

《錯置系列01》(Offset Nr.1)

關於紐西蘭與台灣,盧卡斯在二個島嶼之間的跨「閱」

「Borderline」(海岸線)不僅為一條完整且具延續性的「線」,更是各種區塊與地帶交錯、交疊而成的「邊際」體驗。彷彿有種依著潮汐海洋的流動,進而慢慢融入到目前的生活裡,而所謂的家的跨越,在時間流轉下也逐漸成為了跨「閱」,那是一種閱讀台灣後的細細品味,常在生命中安靜的時刻裡,緩緩流轉。

 

——盧卡斯&李佳霖

最後,是關於展覽名稱「閱界:潮之序」(Borderline Promenade),以及與其同名的錄像作品。這件作品是盧卡斯初次嘗試錄像的創作,藉由多個畫面分割、並置於單頻道的拼貼手法呈現,同時亦是盧卡斯與李佳霖的共同創作,他們將在環境中的聲音、觸感等關於邊際的時間狀態帶到展場,藉由這件錄像作品去引領觀眾「跟著我們一起去海邊散步」的共感。3 李佳霖在這次的展覽中,除了有著策劃展覽的身分外,在這二年盧卡斯的「閱界」(Borderline)系列創作計畫中,更扮演著盧卡斯探索台灣沿海時的搭檔、創作時的對話對象、錄像作品的共同創作者。

錄像作品《閱界:潮之序》,右牆上為《錯置系列01》。

「Borderline」(海岸線、閱界),所表達的不僅是一個劃分疆界的界線,對於盧卡斯和李佳霖而言,是關於不同的、異質的,所互相衝擊、交織而產生出的那個介於「中間的」、「模糊的」邊際狀態;而「Promenade」(漫步、序),除了「漫步」之意,也有著「正要開始」的意涵,是盧卡斯對台灣海岸線探索的起始,因此將作品聚焦於紐西蘭、台南沿海二個地帶之間的跨「閱」,同時也暗示著盧卡斯和李佳霖即將於高美館的下一檔展覽「閱界:邊際之潮」(Borderline)4

當我們看完展覽退出展場,透過整面的玻璃牆,展覽中的幾件作品亦不同層次地相互映照彼此,我們看到的是幾組不同媒材作品之間重疊、交錯的樣貌,是關於盧卡斯自身在設計、建築、攝影、繪畫等不同階段的生命經驗中的跨越,亦是關於他在二個島嶼紐西蘭與台灣之間的跨「閱」,二個島嶼的邊際也在他的創作中不斷地延展、暈染開來,相互重疊、交織。在探索邊界、理解地方的同時,盧卡斯也像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理解自己。

錄像作品《閱界:潮之序》。圖為影像擷取。

 

閱界:潮之序
Borderline Promenade
2022/7/9-8/7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Pin-Bien 館

 

本文作者|王瑀
彰化人,長期生活於台灣南部,認為自己的正職是貓咪監護人,目前罐頭的經費來源為藝術空間行政,以及生產藝文相關展覽報導、評論等文字。

註1|改寫自藝術家所提供之創作自述。

 

註2|同註1。

 

註3|盧卡斯和李佳霖在展覽座談時提到,他們在探索台灣海岸的同時,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在海邊散步,藉由不停地行走,去觀看、感受這個海岸線的空間性跟邊際性。而《閱界:潮之序》這件錄像作品即採取了最直接、最簡單的手法呈現——「跟著我們一起去海邊散步」,讓觀者可以更直接地體驗到「閱界」當下的感覺。

 

註4|「閱界:邊際之潮」是盧卡斯即將於高美館登場的個展(展期為2022/7/30-9/18),將會以他這二年在台灣各地所拍攝的「邊際」攝影創作,結合錄像、裝置、拼貼等不同媒材的作品,從平面/立體、時間/空間、媒材/場域等多種「之間」的邊際關係,去闡述更寬廣的「閱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