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中,主展場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Fridericianum)也變身為一個學校,稱作「弗利德學校」(Fridskul)。這個「學校」將作為共享資源的儲存倉庫,沿用與「穀倉」(lumbung)相同的概念,在這個18世紀成立的博物館中把穀倉的意象實體化。弗利德學校會將知識、經驗和故事儲存起來,這些收穫來的資源不僅僅會儲存於這棟建築當中,也將在這展覽的100天內被藝術家們交換與活用,進而帶動知識的循環與再生產。
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裡面的展品多半都是黑森州伯爵的私人收藏品,在1779年開始向外開放給大眾參觀,銜接當時歐洲啟蒙時代的觀念,認為理性發展知識,能夠解決人類實存的問題。漸漸的,當私人收藏轉為公有時,資產階級將藝術作為反思、宣傳聲望,以及解釋權威的媒介。直到二戰結束之後,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才開始成為專門用於展覽的博物館,不再是資產階級的傳話筒。第一屆的卡塞爾文件展將展品限制於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之中,而其後如文件展廳(documenta Halle)則是在後來的文件展才建成,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雖不再是一支獨秀,但還是保有作為卡塞爾文件展的主展場的重要地位。
這次,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成為了一個穀倉,在穀倉裡,來自印尼的「Gudskul:當代藝術集體和生態系統研究」(Gudskul: studi kolektif dan ekosistem seni rupa kontemporer,簡稱Gudskul,發音像是英文的「好學校」,good school)是策展團隊ruangrupa的支線團隊之一,也是這次參與弗利德學校的成員之一。Gudskul是由三個雅加達的藝術團體建立的公共學習空間,這三個藝術團體分別是Grafis Huru Hara、ruangrupa和Serrum。自2001年以來,這三個團隊都通過實踐團體合作的分工模式,積極的在當代藝術領域裡活動。Grafis Huru Hara(GHH)成立於2012年,是一個由雅加達的平面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專注於平面藝術的探索、實驗和教育方法,使用的媒介包括展覽、平面藝術研討會和各種有關平面藝術的出版項目。Serrum是一個位於雅加達的藝術和教學辦法研究小組,成立於2006年。「Serrum」這個詞來自於「分享」與「空間」,當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即成為「分享空間」。Serrum用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的方式處理社會文化和城市問題,其活動形式包括展覽、研討會、廣告與宣傳,並且利用數位影像、壁畫、漫畫和裝置藝術來傳達他們的中心思想,同時,他們也是一家位於雅加達的佈展公司,幫助其他藝術團隊展覽的佈置。
這三個團隊在2015年時又一同成立了「薩里納生態系統倉庫」(Gudang Sarinah Ekosistem),實踐對於藝術集合體(collective)的價值與理想,團隊中心思想為:平等、分享、友誼和團結。這個團體在2018年有了新的名字,正式轉變為現在參與文件展的Gudskul團隊。在文件展的這100天的展覽之中,Gudskul與其他合作的藝術家們將會在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裡一起生活、煮飯吃飯、睡覺和工作,也將在博物館裡舉行公共研討會、工作坊,和開放形式的各種交流活動。Gudskul也在博物館的後院架起了「好廚房」(GudKitchen)設備,博物館裡的宿舍和室外的廚房將所有藝術家與藝術團隊的日常生活,平行移動到卡塞爾。弗利德學校創造了一個使人相遇的空間,其形狀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使用方式而成長、變換。
來自高雄的「有限責任高雄市斯卡托德藝術勞動合作社」(簡稱斯卡托德合作社),這次受到Gudskul的邀請,一同前來卡塞爾文件展展出他們的作品與規劃不同的活動與工作坊。斯卡托德合作社自2018年成立,直到2021年間以「河南8號」為據點,此後沒有一定的活動場地,通常會在咖啡廳舉辦聚會、活動與展演。斯卡托德合作社希望發揮合作社「共有共治」的本質,嘗試創造沒有階級的合作關係。合作社組成人員目前約15人左右,這次來參加文件展的團員共有七人,分別是:賴曉瑩、蔡明岳、蔡士翔、柯永謙、林祐聖、吳念澄、陳怡雯。這七人自2021年的10月起參加Gudskul所舉辦的「第四屆研究共學計畫」(Gudskul Collective Study Batch 4),為期半年的時間裡密集與其他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體互相交流與學習,並針對一起辦展覽所要面對的問題,例如時差、網路收訊、語言困難等進行討論。最終,斯卡托德合作社與其他七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隊,一起與Gudskul創立了一個更大的集體藝術團隊「La Tabebh」,藉以在本屆文件展中共同實踐與探討一個更大的主題:「集合體中的集合體」(collective of collectives),他們將「居住」在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觀察著其他居民(藝術家)的生活,得到另類的文化交換,並計畫在展覽的期間與當地居民和參訪觀眾進行交流。
斯卡托德合作社為本次參展發展出四項多元且面向實際生活的項目,一是「錢幣刮痧工作坊」(Massage Message),刮痧是亞洲國家夏天時常進行的一項活動,貨幣則象徵著不同的國家與日常,由於斯卡托德合作社與合作的團隊之一Load Na Dito(菲律賓)平時都有自己刮痧的習慣,因此激發了藉由刮痧來分享故事的合作想法。在此工作坊裡,藉著刮痧的教學,讓參與者以各國的「錢幣」進行體驗,並在過程裡與其他人分享關於錢幣上圖像的意義與歷史。錢幣在此成為一個醫療器具以及回想國家與文化的媒介,而刮痧強烈的身體感與故事的分享也讓個人感受與國家想像間產生連結,展開一場另類療法。
「咖啡圈計畫」(Coffee Circle)則是延續斯卡托德合作社經常流連於不同的咖啡廳來進行他們的藝術活動,因此想以咖啡為媒介來與世界各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參與者開啟無國界的故事交換。咖啡圈計畫採取協作與巡迴方式,除了在主展場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展示相關概念文件,以及進行馬拉松式的越南與台灣版本的咖啡場景體驗,也陸續在文件展廳與泰國的「Baan Noorg藝術與文化合作社」(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開啟品飲體驗與文化交流,預計將在展期期間於不同展場與其他國家的藝術團體輪流主持,透過來自不同區域的咖啡豆和咖啡飲品調製手法,呈現地域日常風味。在品飲一杯咖啡的時間裡,觀眾將透過手工研磨咖啡豆的過程進行第一層的勞動交換,而後透過地圖以及其他的信物,開啟基於咖啡與咖啡廳的故事交換。「如果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的主題是穀倉,那對於生活在都會的藝術社群來說,社區獨立咖啡廳便是我們的都會穀倉。」計畫發起人賴曉瑩說,「咖啡廳不只儲存咖啡因等待我們去消費,同時也是在地網絡連結以及不同專業資訊交換的場域;咖啡廳是許多人分享喜悅與分擔憂愁的場所,也是許多人維持情感連結與一日生活節奏的所在。」
由於團隊成員之一的柯永謙本身為迷因社群經營者,他們也規劃開設「迷因特工」(Meme Agent)的展演活動。迷因藉由模仿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或是一個社會的特定現象、主題或意義,將文化的傳承做一個類比,進行交流。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迷因風格,從迷因的種類,也能從旁觀察這個國家或文化下的迷因創作者都在關心哪一類的社會議題。迷因特工除了搜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迷因,同時也協助觀眾創作屬於自己的迷因圖。同時,文件展也邀請柯永謙與批判歐洲社會機制的迷因網紅「Freeze Magazine」以迷因為主題進行一場對談。
另外,「夜間放映計畫」則是斯卡托德合作社從自身位處於台灣非首都圈的高雄為思索起點,透過非首都圈的日常氣息交換,邀請在全球都市與工業化之下的非城市地區居民進行交流,聆聽他們如何面對這個快速發展的進程,而這個過程如何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又如何平復心裡的矛盾與落差。原定於戶外定點放映的錄像與劇場表演,因應開幕後疫情影響的限制,採取游擊放映方式。斯卡托德合作社與來自日本的Cinema Caravan團隊交涉,一同在夜間的弗利德利希安農廣場上進行放映與展演,以及映後交流座談。本次於夜間放映的三組作品為林祐聖的《移動廟》(Mobile Temple)、蔡士翔的《忘川》(Forgotten River)以及蔡明岳的《RB-V-18-05》。類似像這樣的「交換日常風景」體現斯卡托德合作社為這一次文件展所帶來的創作主題。
受Gudskul邀請組成La Tabebh的其他七組藝術團隊還包括:Ba-bau Air(越南)、Load Na Dito(菲律賓)、Omni Space(印尼)、Pangrok Sulap(馬來西亞)、Salikhain Kolektib(菲律賓)、Tonjo Yayasan Foundation(印尼)、The Bishkek School of Contemporary Art(BiSCA,吉爾吉斯)。在文件展的100天展期間,他們將持續在官方網站上公佈多樣化的活動與內容,同時也會把活動日期與時間寫在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的場地裡面。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受Gudskul邀請的台灣藝術家除了斯卡托德合作社外,針對城市發展的主題,以及國家建設和當地居民間的關係研究,也特地邀請了姚瑞中以及策展人羅秀芝前往卡塞爾,分享他們的作品與展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