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他/ㄊㄚ之所慾:「背陽」隱現於日常的情慾伏流
2022
06
30
文|吳垠慧
台灣當代藝術與同志/LGBTQ相關的創作及其研究梳理仍有待開展,「背陽」的同志情慾探討試圖成為這面拼圖的一角,像一次必然跨越的起手式……

美國黑人女性主義作家暨詩人奧菊.羅德(Audre Lorde,1934-1992),在她著名的〈情慾之為用:情慾的力量〉(The Uses of the Erotic: The Erotic as Power, 1978)提到,人類歷史早就發現並肯定「情慾」(erotic)的存在,它是實現愛情、創造性力量及協調融洽的動力。她提出的「情慾小黃球」一再被引用:二戰期間,人們會買一種白色的人造奶油,袋中附贈一個濃縮的小黃球。將人造奶油放到變軟之後,把小黃球捏碎、來回搓揉,讓濃烈的黃奶油汁滲透浸遍到整包軟白的人造奶油,直到徹底染黃為止。她借以比喻,情慾就像體內的小黃球,一旦釋放出來,就如能量般流遍並渲染人的生命。1

羅德是黑人女同志,當時,這樣的身分在性別運動裡屬於邊緣族群,然而她力倡「蘊含性愛、生理、情感、心靈與智識的內在生命能量與創造力」的情慾革命觀,用以區別男性世界定義的「色情」(the pornographic),2卻是影響深遠。情慾既然根植於每一個人體內,那麼,縱使遭受父權的壓抑宰制,異性戀之外的各種慾望型態,仍可透過變形、改造、象徵等手法偷渡或抒發。

莊偉慈在TKG+ Projects策展的「背陽:情慾伏流及其隱現」,嘗試梳理台灣當代藝術當中,在傳統性別二元論(gender binary)和「陽具」(phallic)優越範疇外的創作者,如何從「陽具中心主義」(phallocentrism)建構的秩序裡,生發出「具流動性與異質性的敘事」。

「背陽」展場一隅。左方為楊雨樵+張允菡《最後剩下的全是內臟》,右方牆上立體作品是羅智信的《Sink, Sunk, Suck II、III》。(TKG+ Project提供,攝影/片子國際 呂國瑋)

來跟我睡吧!

莊偉慈借用地理概念的「背陽」並取其字義解讀,那些徘徊在象徵秩序之外,或質疑精神分析「陽具至上」論點之情慾面貌,是如何在藝術當中呈現?「背陽」現場的規劃,從「民間譚」(folktale)與同志情慾有關的故事出發;接著走進一道狹長通道的兩側,可近觀四位男性創作者透過各自發展出的符號象徵系統,創作出抒發情慾之繪畫和立體作品;再進入一區由女性創作者/研究者打造的兩組作品,分別梳理1950、60年代和1990年代迄今,台灣女同志文化及運動發展的檔案考掘及其衍伸之音像創作;最後,以一件透過人聲音頻辯證二元性別論述的文字暨聲音創作作結,透過不同的創作形式窺見伏流的情慾表露。

楊雨樵和張允菡合作的《最後剩下的全是內臟》,現場擴音器播放的是取自「民間譚」與同志情慾相關的故事講述,例如:兒子/丈夫出門多月未回,婆婆和媳婦發生同性關係等。如民間譚這般的口傳故事,內容和表演方式泰半直接,故事表面各有敘事架構支撐,包覆隱藏其內的深層慾求,一旦失去表層結構,內在慾求就如外層毛皮被剝除的玩具狗到處竄行,猶如不受控制的原始慾望。

相對於民間譚的直白,楊雨樵拍攝的影像便隱晦許多:水溝蓋下浮現召喚手勢般的燈光、每逢夜裡就水洩不止的工地水管等,隱喻隱身日常的伏流情慾。

充血的八爪魚

羅智信、范揚宗、呂浩元的作品,無論是物質性的中介,抑或繪畫是為表徵,透過象徵情慾符號的嵌合,組成多重語義的視覺文本。羅智信的《Sink, Sunk, Suck I、II、III》三件作品靈感來自水槽、排水孔、凹洞及其填塞物。他用玻璃纖維樹脂翻模,壓克力乳膠調和蝸牛殼粉末上色。水槽作為清潔之用,與之對應的就是亟待洗淨或希望消除的汙穢對象,從排水孔流向不可見的世界,而填塞孔洞的半球體、環形飾品穿透的葫蘆和肥皂等,都具有影射性器官或男同性行為(「撿肥皂」)之意。

羅智信的《Sink, Sunk, Suck I、II、III》借用暗示慾望之物質性符號的嵌合,組成多重語義的視覺文本。(攝影/吳垠慧)

左起為:范揚宗《泳池系列:暗色的磁磚》,呂浩元《ㄚㄚ》、《八爪魚》、《藤壺》。(攝影/吳垠慧)

范揚宗的《泳池系列:暗色的磁磚》描繪一名背對觀者的男子,觀望泳池內是男是女的視線未明,但曬得炙紅的背部顯露的灼熱感,和背上流淌的水滴/汗珠透露出祕密的慾望。呂浩元的《ㄚㄚ》、《八爪魚》、《藤壺》運用古典靜物畫的技法,借用生物作為情慾展露時的肉體隱喻,隱晦又曖昧。相較下,簡翊洪的《問愛書》、《欲愛集》借用古人「掌中書」形制,小巧細緻地描繪出渴求同性情愛既開放又私密的慾想世界。

簡翊洪的《問愛書》、《欲愛集》小書。(TKG+ Project提供,攝影/片子國際 呂國瑋)

簡翊洪的小書內頁,描繪同性情愛開放又私密的想像世界。(攝影/吳垠慧)

找個位置坐下來

黃孟雯的攝影新作「遊蕩」系列,以「扮裝」作為性別角色辯證的手法。延續「西裝與香花」計畫中,她以活躍於1950、60年代「橋頭十三太妹」之一的「阿寶」(1938-)為研究對象,探究在性別認同僅有男女二分概念、女性穿裙裝為常態的社會規範下,這群被稱作「穿褲的」的女性,訂製西裝、梳油頭、上酒家、交女友、做生意,最後仍得隱匿同志身分踏入異性戀婚姻。3黃孟雯舊作《全家福》、《日安午夜》以「阿寶」的故事為創作文本,同時展示台中陳列的文件還有《違警罰法》(1943-1991),和1960年代報紙刊載「一身男人服裝」的女性被警察逮捕的新聞,報導中多以「不倫不類」批評女著男裝,顯見當時台灣社會規範下強烈的性別二元意識。

黃孟雯展出由「西裝與香花」計畫延伸出的《全家福》、《日安午夜》舊作,以及扮裝的攝影「遊蕩」系列。展台放置有《違警罰法》,和1960年代有關穿著男人服裝的女性被逮捕的新聞報導。(TKG+ Project提供,攝影/片子國際 呂國瑋)

黃孟雯以扮裝作為探討性別議題的「遊蕩」系列作品(局部)。(攝影/吳垠慧)

《女同性戀仨》是「沃時文化」蔡雨辰、陳韋臻、陳佩甄合作的影音暨文件作品,以2019年起進行的「再現.抵抗.瓦解:一次重訪台灣同志污名史的邀請」研究計畫為基礎,回溯1990年代以降台灣(女)同志認同、文化和運動的發展。現場展示台放置標誌性的物件,如:台灣第一、二本女同志刊物《愛福好自在報》(1993年創刊)和《女朋友》(1994年創刊)、台灣同志運動會「雷斯盃」徽章、1998年開業的女同志酒吧「Alivila音樂酒館」打火機等。她們另錄製四集Podcast,三位研究者將個人的經驗、記憶交織於檔案史料之間,觀者不僅能和展示物件交互對照,也因個人參與的詮釋,讓史料檔案呈現益發鮮明的主體性輪廓。

「沃時文化」蔡雨辰、陳韋臻、陳佩甄合作的《女同性戀仨》影音暨文件作品,除了展出1990年代以降台灣(女)同志文化、運動發展的標誌性物件,另錄製Podcast,可於現場或掃描QRcode聆聽。(TKG+ Project提供,攝影/片子國際 呂國瑋)

《女同性戀仨》展出台灣第一個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1994年創辦的《女朋友》雜誌。這本雜誌在1990年代在同志社群扮演重要角色。(攝影/吳垠慧)

D3的溫蒂卡羅斯

張紋瑄和廖海廷合作的文字暨聲音裝置《F的故事》,呈現醫學研究界定了男女人聲的音頻範圍,不在範圍內者便難以讓人區辨。為讓性別與音頻產生良好的對應,可透過「變聲手術」達到效果。如同《違警罰法》利用法律框限性別形象,醫學、語言等亦可架構出性別二元概念下的排他手段。然而,當1968年溫蒂.卡羅斯(Wendy Carlos,1939-)以電子合成器、而非常規的器樂演奏出巴哈時,這個世界不僅出現悖離常規的「古典樂」——她的音樂被視為當代電子數位世界的引領者,此外,這位電子樂先驅還是名跨性別者,透過人工回返「自然」的狀態。

張紋瑄+廖海廷《F的故事》文字書寫和聲音裝置,從醫學上對男女人聲音頻的界定,連結電子樂先驅、跨性別者溫蒂.卡羅斯的創作事蹟。(攝影/吳垠慧)

與性別相關論說發展至今可說多如繁花,隨著年代、地域與文化上的差異擴展關注面向和分析方法,也從女性議題衍伸至LGBTQ跨性別探究。台灣198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性別思想思潮,1990年代同志團體成立,2000年後同志社群積極推展相關社會運動。2001年荷蘭成為世界第一個同婚法制化國家,台灣則在2019年通過同婚專法,堪稱亞洲第一。

相較於1990年代台灣同志文學及刊物出版蓬發,當代藝術範疇至2014年、由藝術家和策展人組成的「多元成展」開始策劃以呈現同志生命經驗為主的展覽,才有較系統性、組織性的同志藝術展陳。2017年,胡朝聖策展、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更是難得以「同志」為名策劃的大型展覽。由此觀之,台灣當代藝術與同志/LGBTQ相關的創作及其研究梳理仍有待開展,「背陽」的同志情慾探討試圖成為這面拼圖的一角,因此,即使令人感到意猶未盡,本展更像一次必然跨越的起手式,誠如莊偉慈所言:「這個展覽呈現的是我所觀察、感受到的同志隱藏的情慾,也許更年輕的策展人的論述或創作者的手法會更『酷兒』、多元、直接,但,視覺藝術圈尚未這樣談論過同志情慾,而我認為這一段必須要被講述。」

 

背陽:情慾伏流及其隱現
2022/6/4-8/6
TKG+ Projects(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2F)

 

本文作者|吳垠慧
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曾任《典藏今藝術》總召集人、《中國時報》文化組副主任、國藝會資深專員等,著有《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科技與數位藝術》(2003),文章見於《PAR表演藝術雜誌》、《新活水Fountain》、《國藝會線上誌》等。

註|小標「來跟我睡吧!」取自民間譚文句。「找個位置坐下來」取自《女同性戀仨》Podcast〈最好的時光:2000年代〉內容。「D3的溫蒂卡羅斯」取自《F的故事》文字書寫。

 

註1|參見: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18世紀歐洲啟蒙,20世紀本土反思》。女書文化出版,1999。頁265-270。

 

註2|參見:張小虹,〈女同志理論:性/別與性慾取向〉。收錄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書文化出版,1996。頁224-226。

 

註3|參見:黃孟雯,《西裝與香花:戰後初期台灣「穿褲的」女性的身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老同小組老年同志口述歷史訪談團隊,《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大塊文化出版,2020。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