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座曉劇場」座落於台北萬華糖廍文化園區,距離捷運龍山寺站走路約十分鐘。劇場擁有20米乘14米的舞台及200席次觀眾席。2022年1月,萬座曉劇場的臉書粉絲頁成立,釋出場地檔期、收費及申請辦法,同時也宣布開放5月份連續三週免費檔期讓其他團隊使用,正式讓外界知道,這座耗時三年整修維護的百年古蹟,終於對外開放了。
北創南遷.定居萬華
萬座曉劇場背後的營運團隊,是成立16年,在萬華深耕超過十年的劇團——曉劇場。曉劇場2006年由現任藝術總監的導演鍾伯淵與夥伴共同成立,一路走來,始終堅持「劇團有一個可供創作、排練、展演的根據地非常重要」的想法。這個對「擁有劇團根據地」的重視,源自於對法國陽光劇團的憧憬。鍾伯淵非常希望可以在台灣也成立一個團員緊密生活在一起、將戲劇奉為人生志業的劇團。若要達成這個夢想,「空間」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曉劇場創團第二年時,團員便共同承租士林一棟三層樓公寓,在二樓設置排練場,一、三樓作為居住及公共空間,試圖完成團員共同生活、共同創作的願景。一年後,劇團因租約及物價等原因逐水草而居遷至萬華,揭開十多年與萬華共存共融的序幕。這十多年來,曉劇場的足跡歷經和平西路三段218巷地下室、華江整宅的老公寓,最後終於在2020年進駐糖廍文化園區,擁有了正規的劇場空間。
入戲萬華.萬華入戲
2009年遷居到和平西路三段218巷的位址後,曉劇場的成員花了許多心思與周遭社區的居民建立關係,最直接的努力便是邀請生活中本有互動的鄰居來看戲。這些來自社區的觀眾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巷口賣生魚片的80多歲阿嬤,她帶著孫子來看當年的《夏日微涼夜話》,縱使腿腳不便,仍然靠著坐在階梯上一級一級往下移動來到了位在地下室的演出場地,看完後阿嬤也親切給予劇團肯定。曉劇場行政總監葉育伶表示:「過去對萬華的居民來說戲劇即是歌仔戲,他們對現代戲劇的表演形式和手法是陌生的,也覺得自己可能看不懂。但透過邀請他們來看作品,一方面居民漸漸可以理解我們是誰、在做什麼,同時我們也給予了萬華在地居民對戲劇不同的想像。」
另一方面,當曉劇場在萬華定居了三年,深受當地文化吸引,並了解萬華並非如一般大眾認為的危險後,鍾伯淵認為時機已成熟,想將萬華放入曉劇場的作品裡,於是帶著團員去龍山寺的廣場上訪問街友與性工作者,希望可以透過作品來打破一般大眾對萬華的刻板印象。劇團發展出《擺渡艋舺》與《她獲得約翰的吻並成為胡立德的女人》這兩齣戲,《擺渡艋舺》甚至邀請兩位街友參與作品的演出。這個過程讓他們理解到,在艋舺討生活的街友與性工作者面對生活的態度和表演藝術工作者或其他眾人無異,每個人都在當下努力的為生活奔波。
戲劇教育.共融劇場
除了介紹現代戲劇給萬華社區居民,以及將萬華的文化入戲之外,曉劇場也嘗試透過戲劇教育的方式,更緊密的與社區居民產生連結。自2014年起開辦「擺渡艋舺戲劇班」,招收萬華當地對表演有興趣的大哥大姐,讓他們有機會親上舞台體會表演的魅力。此外也連續四年在鄰近的大理國小導入戲劇課程,預計未來每年安排將學生帶進劇場做導覽,若檔期與機會合適,便會邀請學生觀看當期演出的彩排場。曉劇場同時也與龍山啟能中心合作,以共融劇場為目標,一同開發心智障礙者戲劇課程,給予有意願成為演員的身心障礙者一個入門的路徑。
立足萬華.接軌國際
深耕萬華當地社區之外,曉劇場同時也很希望可以與國際接軌。2019年,鍾伯淵與另一位策展人耿一偉共同發起了「艋舺國際舞蹈節」,這個舞蹈節希望可以「邀請國內外獨立編舞家、創作者,利用艋舺在地空間,引領觀眾以最輕鬆的姿態與不同的視角在城市中欣賞多元的舞蹈作品。」鍾伯淵表示「舞蹈節期間,有舞者的演出是在華江整宅的天橋上跳舞,許多行人在等紅綠燈的時候就會看見,他們也許看不懂,但會覺得很漂亮。這樣的演出形式可以讓萬華的居民更近一步理解:這就是藝術,我也許看不懂,但這很美。」此舉不僅是將藝術帶入社區,同時因為舞蹈節所在的國際層級,能進一步將國際拉入在地。
隔年,曉劇場成立「曉劇場藝術村」,從2020年9月起開放藝術家進駐,每期招募二至三位國內外創作者駐村一到三個月,提供創作材料費,以及免費的工作室和住宿空間。這個駐村計畫是曉劇場提供給國內外藝術家的另一個發展途徑,讓資源與創作能量得以借助這個平台產生交流。
排除萬難.熠熠生華
2022年萬座曉劇場正式開幕,同時開啟了曉劇場創團以來的全新篇章。聊起從2019年透過申請台北市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承租場地來取得營運權以來的種種經歷,葉育伶感嘆過程艱辛。當年劇團得標之後,並沒有打算對建築物做太多更動,沒想到政府單位對古蹟維護的評審標準繁複且嚴格,致使劇團在日常營運內容之外,突然必須多花許多時間與精力了解文資法與消防、建管等相關法規、籌措經費,找具古蹟修復資格的建築師製作修復再利用、因應計畫等專業報告……,諸多意料外的繁瑣事務讓劇團叫苦連天。葉育伶對此提出質疑:「事後才瞭解這個計畫的本意是希望民間投入資金與營運活力,古蹟修繕光是專業報告就動輒百萬,加上修繕經費,若非有一定資金規模的單位,實在寸步難行。倘若設立輔導與陪伴機制,也許未來台北市的古蹟可以有更多元的營運面貌。」雖然困難重重,但劇團秉持「想要有自己場地」的初衷,在許多貴人的協助下,咬牙克服一切挑戰,為萬華保留住糖廍文化園區難得的藝文環境。
擺渡擔當.萬座曉劇場
萬座曉劇場開幕後,曉劇場將它定位為劇團挑戰中大型劇場的過渡空間。鍾伯淵認為:「國內目前擁有20乘14米舞台的中小型劇場並不多,大部分的劇團常態在小劇場空間演出。而這些優秀的劇場創作者,當一下子被拉到大型場館做作品時常措手不及,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的環境沒有給予創作者適合的場域。所以若有劇團想提升創作規模,挑戰更大的場地,就很適合使用萬座曉劇場練習更寬廣的表演調度。我們希望可以填補小劇場到大劇場作品之間節目品質落差的斷層,做劇場界的擺渡人。另外我們也很希望未來可以從萬座曉劇場連結牯嶺街小劇場,再到國家兩廳院,打造台北的表演藝術看戲走廊。」
曉劇場共同創辦人李孟融同時表示:「表演藝術圈很需要像萬座曉劇場這樣,由民間劇團出發主導的國際串連平台,更具有彈性與能動性,對作品的篩選機制也相對自由多元。如此一來台灣才可以有更多樣的演出、更豐富的表演藝術生態。希望曉劇場經營萬座曉劇場的形式可以成為一個範本,讓大家知道這條路是可行的。」
曉劇場也藉此機會廣邀有野心的劇團來萬座曉劇場做戲,期許未來會有許多生猛且具有實驗性的作品出現在萬華,讓台灣的觀眾在既有場館節目之外,有更多元豐富的看戲選擇。
萬座曉劇場近期展演
場地支持計畫
5/6-5/8 隔離島劇團《半生瓜》
5/13-5/15 A劇團原創阿卡貝拉音樂劇《茉娘》
開幕系列演出
5/27-5/29 《電子城市》
6/10-6/12 《之間》宮部美幸怪談
本文作者|桂尚琳
赭月製作團長,紐約大學戲劇教育研究所畢業,寫劇本也表演,且熱愛唱歌。在劇場、影視、音樂與文學的領域走走跳跳。劇場處女作為自編自導自演原創獨角音樂劇《忘川》,第二齣原創音樂劇作品《台北莉莉絲》獲得110年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