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夢的美麗與哀愁:「咱的塑膠夢」參與觀察側記(2020-2021)
2022
02
10
文|許雁婷
圖|梁偉樂攝影
短短不到百年,石化產品鋪天蓋地滲入我們的生活,「咱的塑膠夢」創作計畫探問: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又將被帶到哪裡?

2020年,藝術創作者曾彥婷開啟了以「塑膠」為題、田野調查台灣的石化產業歷史及現況,以認識石化產業發展為目標的創作計畫「咱的塑膠夢」。2020年至2021年,從曾彥婷個人針對台灣塑膠產業、石化產業的研讀調查,到第二年邀約另兩位創作者溫思妮與我加入共同田野調查及發展創作,「咱的塑膠夢」目前聚焦受石化產業影響面臨遷村議題的高雄大林蒲,預計2022年於當地創作導覽式演出。

台灣的塑膠夢

不到一世紀以前,人類存活在沒有塑膠也能好好生活的環境,但自然資源、材料因資源分配不均而不易取得、造價昂貴;曾經,塑膠是成就方便而低成本運輸物件的重大發明。發明塑膠袋的瑞典工程師圖林(Sten Gustaf Thulin)之子稱,父親發明塑膠袋的初衷是因其堅固耐用,希望能藉由重複使用,解決紙袋導致的環境問題。而今,塑膠彷似理所當然的生活必需品,廉價的拋棄式塑膠產品是日常。將焦點放回台灣,一面大力鼓吹減塑運動,一面又將供過於需的石化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曾彥婷探問: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它能形塑桶子,也能打造珠寶。永恆的驚奇感由此而生。
——羅蘭巴特,1957

曾彥婷在創作企劃中引用羅蘭巴特《神話學》中的話語,她提及,「因第二次世界大戰龐大的軍事需求而急速發展的塑膠,在戰後飛快地進入了消費市場,它的輕盈與堅固超越了人類的想像,低廉的價格讓許多產品由上流階層流向底層社會,質地顏色和形狀的可塑性更是大大地讓追求美學的設計師和消費者過足了癮。那時候,塑膠是美麗和平等的代名詞。」

曾彥婷將台灣石化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設計成桌上遊戲,讓參與者體驗不同社會角色面臨的課題。

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石化產品鋪天蓋地滲入所有產業:醫療、汽車、電子、民生、發電……等。以台灣而言,日據時期,世界各國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積極發展軍需工業,台灣的石化技術亦急速成長,形塑了現代石化產業的雛形。1963年,國營的中油公司開始啟動第一套輕油裂解廠(以下簡稱「一輕」,並以此類推)的營建計畫,完整了台灣石化的上中下游產業鏈。此後半世紀,一輕、二輕一路到六輕建成,七輕、八輕雖因民間強烈反對而停止開發,但故事沒有停歇,三輕、四輕、六輕仍在運轉,石化工業區也持續擴建中。

台灣的塑膠夢於焉誕生。便利的材料與生活,龐大的工作機會與利益,不過三代,從藍海到紅海。

沒有塑膠的日子已堂堂走入歷史,曾彥婷並不試圖透過計畫立足單一立場傳遞資訊,而是在爬梳資料的過程中,試著以不同的遊戲、互動與地方民眾或觀眾對話,在真實環境中理解這個議題的各種面向與複雜,在過程中逐漸構築創作的想像,也間接讓參與的民眾、觀眾有機會在遊戲與對話中思考這個我們不得不共同面對的課題。

一邊爬梳資料,一邊也嘗試用不同方式與地方民眾對話,探掘議題的各種面向。

PVC煙囪之城

奠基於2020年的田野調查,2020年10月,曾彥婷在飛人集社劇團所舉辦的「超親密小戲節」中首度搬演參與式作品《PVC煙囪之城》15場,將台灣石化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與社會結構設計成桌上遊戲,讓玩家扮演國家領導人、地方首長、企業董事會及社區民眾等角色,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認識議題,也讓觀眾體認,以不同角色面對同一議題可能遇見的困境。而後,《PVC煙囪之城》也曾到台新藝術基金會與台新銀行員工共玩五場桌上遊戲。

2021年,《PVC煙囪之城》持續演變改進,2021年10月「咱的塑膠夢」計畫團隊直入高雄校園中,與林園國小、林園國中學生玩遊戲,部署了一個虛構的國家大員尼西亞、高譚市,並增加了雲端居民。在這遊戲的世界中,讓大家決定虛構的「十輕」廠房該擴建還是拆除。曾彥婷希望經由遊戲讓學生們理解到,所有的結果都是累加而來的因果關係。儘管牌卡中有不少因石化產業導致的負面事件,在遊戲結束後,計畫團隊也引導學生共同找尋生活中的塑膠,如口罩、排汗衣等,了解現代生活對塑膠的依賴。

把特製的桌遊帶進校園,讓學生們決定虛構的「十輕」該擴建還是拆除。

有趣的是,在林園國中小進行的四場遊戲,場場都是居民勝利,逼退石化產業,學生們的反應或發言幾近一致的「政治正確」,反對環境汙染、反對廠房擴建,甚至有學生能侃侃而談廠房的運作。林園位於高雄與屏東交界,是個以石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區,完工於1975年,是台灣推動的十大建設內之石化工業建設之一。那是個奇異的所在,24小時運轉、燈火通明,在穿越工業區的雙園大橋上有十足美麗的夜景,亮晃晃而繽紛的工廠與煙囪,當地人戲稱「高雄曼哈頓」。

活動結束後聽林園國中、國小的老師說,至少一半的學生都有家人在中油或石化工業區工作,環境教育是學校的重點,幾乎所有課程都會結合環境議題,然而在化學課談汙染的同時,化學試劑是石化產業贊助的。學生都很清楚石化產業造成的汙染,也很清楚那是經濟來源。對於石化產業,這些孩子們的理解可能遠比其他城市的大人還來得多。

知道,他們都知道。但他們不懂的是:「為什麼我們走不了?」

走,或不走?

2021年間,計畫團隊拜訪了地球公民基金會、勞工博物館、中油高雄煉油廠環境教育園區、台灣零廢棄協會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彭保羅等相關議題單位及個人,並實地走訪高雄楠梓、小港及林園地區。最後,團隊將近期目標聚焦在被臨海工業區與南星計畫1包圍、現正面臨遷村議題的大林蒲,這是位於高雄小港區的一個濱海聚落。2021年10月,計畫團隊除了進入校園,也在大林蒲的鳳林宮夜市、鳳鼻頭的鳳鳴宮早市擺攤,掛上「回頭烏行動」的旗幟,透過戳戳樂遊戲和奉茶吸引民眾,藉由一些關鍵字和地圖索引,邀請民眾聊聊自己的在地記憶與生活故事。

創作團隊在大林蒲的夜市、早市擺攤,邀請民眾分享在地記憶。

雖不至絡繹不絕,卻也吸引到不少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參與,甚至有人吆喝同事、友人一同來玩。其中有對於中油、中鋼等企業在高雄當地造成巨大汙染感到憤慨而特地前來的人,有人聊到中油因為徵收大林蒲很多地,所以捐錢重建廟宇;有人疾呼南星計畫是個謊言;也有並非在中油工作、但其工作單位替中油工作者,特地來分享她對中油的想法。談到遷村,有些人是從2007年被遷村的紅毛港來到大林蒲,也有人認為紅毛港拆遷後影響了大林蒲,聊著紅毛港聚落仍在時的各種美好風光。還有人提到交通,說起過去從沿海到小港區很便捷,現在卻因為工業區而必須繞上遠道。有搜集當地資料多年者,拿著厚厚一疊資料指出,從旗津開始,高雄沿海一帶可說是百年遷村計畫;有人談遷村條件,有人住了一輩子不想走,有人一心想趕快遷村,但沒人認為遷村不會成,板上釘釘,早晚的事。

一位在市場賣菜的大哥說:「以前南星計畫那邊很美,在大林蒲的海邊看太陽,一半在海上,一半在海平面下,顏色很美。」有位年輕時跑遠洋漁船的大哥,總懷念跑船時期在國外的光景,現在孤身一人。有位先生說,小時候的月亮很漂亮,現在再看已經不一樣。有個國中生已經不在大林蒲生活,但仍在那上學,他總記得兒時爸爸帶家人去海邊看螃蟹。

零零星星的記憶。經過市場的一個攤位,你可以跟一群素未謀面的人說上多少話?很慶幸有那麼多人願意來與我們分享故事,氣憤的、悲慟的、哀愁的、快樂的,那些似乎帶有情緒的話語,不知道為什麼,都只是淡淡地帶著一點復古顏色,語氣平和,微笑地說。

像是那個村落,面對著汙染導致的健康問題、權力結構下的議題,每日每日,還是那樣生活。各種壓力漫佈於每一口呼吸的空氣裡,平淡的日常,只是有些什麼蠢蠢欲動,獲得的相關資訊從未完整,真實待考,片面的已知無法引領當地人安心靜好地走向未知。

填海造陸、新市鎮、繁華的夜都市;寂靜的市場、孩子越來越少的村落、充滿記憶而難以談論未來的地方。都是高雄。在經濟與生活發展不斷前行的同時,有多少人搭上進步的列車,又有多少人被落下了?

當走或不走已非個人意志所能行使的權利,大林蒲在地居民如何與現況共存,又如何想像他們的未來,是我們想知道的。「咱的塑膠夢」計畫也希望在村落消失之前,不久的未來能把外地人帶到此地,直面感受工業區環繞下的生活場景,進一步連結思索,台灣的石化工業場景怎麼走到這,這個塑膠夢又將把我們帶到哪裡?

大林蒲的信仰中心鳳林宮,緊鄰著「高雄曼哈頓」亮晃晃的工廠與煙囪。

 

本文作者|許雁婷
藝術創作者。以聲音為主要媒材,作品常映照聲音與環境、個人/集體記憶或內在情緒的關係,其探索常擺盪在錄音聲音的紀錄及虛構、敘事及想像特質間,亦時常混融其他媒材及藝術領域創作,以裝置、表演、聲音紀錄片、電子原音音樂等形式呈現。

註1|臨海工業區位於高雄小港區,緊鄰大林蒲聚落,工業區中相關公司有中鋼、台灣國際造船、中油、台灣水泥等。南星計畫是大林蒲海岸的填海造陸計畫,始於1980年,面積3000公頃,起初為放置工業廢棄物所建,而後政府於各個階段提出公園、自由貿易區等不同使用目的的構想,但皆未實現,目前構想中用途為貨櫃碼頭或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