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聲好啊!》的讀音,在台語的語境裡頭,有「糟糕了!」、「不好了!」、或是「壞了!」的意思。節目似乎就生在這樣一個有點令人擔憂、畏懼的時代裡頭,但在最壞的時刻,我們還是會努力發出也許微小,但足夠「好」的聲音。
「聲」於憂患的疫情時代,我們用力說話
西元2020年,世界隨著染疫人數的曲線失控,越發的黯淡與混亂。本該充滿人群的街巷,變得寬敞不已,透著滿滿的寂寥。新冠肺炎(COVID-19)侵擾著世界各地,也在這一年間,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而也是在這樣的一年裡,Podcast在台灣有了爆炸性的成長,這個以聲音為載體的新媒體型態,正逐漸朝向「產業」前進,更有許多人將這一年定調為台灣的「Podcast元年」。
在台灣這座島國,疫情雖然看似相對穩定,卻仍然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不小的衝擊,尤其幾乎動彈不得、無法演出的表演藝術產業,簡直是被迫「休養生息」。《這聲好啊!》這個Podcast頻道,就是誕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裡頭,出自深根嘉義在地、且將要邁向18歲的阮劇團。這就好像是劇團成年前,一次勇往直前且無顧忌的某種嘗試,團長汪兆謙,在疫情陰影籠罩著表演藝術界、充滿挑戰的艱辛時刻,下了如此決定,便領著這檔節目航行至今。
劇團看似闖進了一個毫不相干的陌生領域,但其實在《這聲好啊!》Podcast頻道裡頭,仍然做著很熟悉的事情:用「台語」聊「表演藝術」,謀求與「嘉義在地」的更多連結,這都和阮劇團本身的特色密不可分,圍繞著這三個主軸去發展,不僅是讓原本的粉絲能夠更快的成為聽眾,也期許這個節目能夠帶著阮劇團重視的事情,讓更多人有所感。一集一集的節目,說穿了,對劇團來說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聲音表演,在沒有辦法實際接觸觀眾的情況下,我們用力說話、更用不同的方式繼續陪伴著觀眾和聽眾。
當錄音間成為排練場,演出隨時都在發生
「人生親像大舞台,苦齣、笑虧攏公開,歡迎收聽,阮劇團Podcast,Ladies and gentlemen,MCJJ!」聽到這段極具特色,生猛有力道的片頭,你就知道,主持人MCJJ來了。以他那令人讚嘆、準確又道地的台語氣口,迅速將眾人的耳朵,拉進了MCJJ的小宇宙裡頭,不管是與來賓對談,或來自他個人生命經驗的分享,你都會深陷於他流暢的口條,和源源不絕的力量(還有音量)。
起初為這檔節目定調時,團長兆謙就選定了劇團的編劇、同時也是台語翻譯的MCJJ來擔當主持人,他不僅有強烈的表演風格,在聲音及語言的使用上也都極富水準,是團內的不二人選。但兆謙對節目的期待更不止於此,既然視為演出,整個節目的製作流程及人員配置,就會更加嚴謹,前期訪綱審閱、現場編導的加入、錄製器材的使用、後期聲音剪輯及內容複查,每一項都隨著節目的發展逐漸完好,讓節目的品質能夠趨於穩定,也能在內容的創意與形式上有更多的著墨。
除了主持人MCJJ之外,劇團內的演員、儲備演員,也一同以「助理主持人」的身分加入節目,這也是團長兆謙給演員們的修煉,當時因害怕疫情時期冷卻了演員們的訓練,既然有了這樣的機會,就讓演員們都能上陣磨煉。走進錄音間,演出隨時都發生在與來賓的對談、與MCJJ的對話拋接,也因此這個節目不只是劇團向外發聲的管道,對內更是一個具有培育、訓練功能的聲音演出排練場。而在這個排練場裡頭,聲音擁有無限的可能性,特別在常設的「聲音劇場」單元中,也經常透過設計橋段與來賓們用聲音互動,讓這場演出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升溫的警戒,不停歇的放送
2021年中,也是《這聲好啊!》開台一周年的日子,這一年間我們持續沿著「台語、表演藝術、嘉義在地」的方向行進,邀集許多在地不同領域的來賓、表演藝術界友好團隊、更甚至幾位Podcast界的看板人物一同上節目,一面累積經驗,也一面交朋友,擴展更多被聽到的可能性,也累積了一批忠實聽眾,定時收聽節目。
而就在看似一切穩定的時刻,台灣的疫情首次迎來第三級警戒,這也就意味著所有室內錄音都將被迫暫停,這對相當仰賴與來賓面對面互動的《這聲好啊!》來說,無疑是十分棘手的事情,因疫情無法任意移動、集結,在製作層面上增加了許多的難度。但大家有明確的共識是:在配合防疫的方針下,讓節目繼續行進。因此我們開始了一段沒有來賓出席、MCJJ只能透過製作組提供的訪綱自問自答,並且還要躲進被窩用手機克難錄音的日子。因為沒有了來賓與助理主持,節目瞬間變成單口主持的形式,也相當考驗主持人挖掘自我內心的能力。但在這段時間,我們彷彿透過了節目,更加瞭解了MCJJ這位主持人的生命歷程,更加拉近了聽眾和節目的距離,而那些真實的人生經歷分享,在這樣的疫情時代裡頭,甚至竟有些療癒的作用。
就這樣歷經了一段像是被偷走的時光後,疫情逐漸趨緩,夏日的熾熱也逐漸退去,我們在秋日將至的時刻,重新回到錄音間。猶記得MCJJ當下的那句:「真好,又佮會當作伙錄音!」帶有一絲暖意,也像是堅定地在對聽眾說,我們依然還在。
與聽友的約定:後禮拜,咱空中再相會!
在節目中,MCJJ會稱呼聽眾為「聽友」,除了是一種親切的稱呼外,也是因為我們十分珍視聽眾們的意見。每次小額贊助或留言附註的文字,都讓團隊更堅定的製作好節目,也更加確信,即便聲音媒體看似無法捕捉到彼此的樣貌,但那種在空中交會的善意,能讓一切都浪漫了起來。有聽畢節目私訊要捐贈書籍給小朋友的聽友、有遠在英國因節目激起思鄉之情的聽眾捎來的感謝、有帶著孩子一起學台語的母親……就像往常劇團演出的舞台,也是因為有了台下的觀眾,所以意義非凡,而這些聽友們正是《這聲好啊!》繼續航行的動力之一。
「後禮拜,咱空中再相會!」是節目末尾一定會有的結尾句,意味著一種與聽友的約定,我們將持續相會在這裡,同時也揭示著團隊對於《這聲好啊!》的經營,將會是持續不停、永續發展的,只有創造相會,才有更多精采的交集。
《這聲好啊!》Podcast頻道生於疫情肆虐的年代,卻不會只是表演藝術團體的暫時性替代方案。不當只渡岸的小舟,要建一艘行在無邊大海、不停嘗試與尋找新可能的船隻。
《這聲好啊!》(前往)
開播時間:2020年5月
更新頻率:每週三、日更新
啊!這聲好啊!
免驚、免驚!
「空中來相會,處理我OK!」
用阮的方式,
介紹在地文化、劇團大小事;台語大補帖、聲音劇場的放送
食衣住行育樂,攏總有~
予阮用這个聲音,佇空中陪伴恁。
本文作者|王郁敦
雲林人,現居嘉義。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畢。
目前任阮劇團《這聲好啊!》Podcast執行製作,同時也是位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