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爐主」之稱的藝術家李俊賢,1957年生於台南麻豆,小學二年級遷居高雄,1980年代末取得紐約市立大學藝術碩士後返台定居於此,長年扎根南方,以有別於從台北看台灣的菁英視角,深入島嶼各處,與地方和部落各方人士密切交流。他同時是藝評人、策展人,並於2004年至2008年間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以極具開創性的繪畫語彙、草根視野及藝術行動為台灣藝壇種下深遠影響。
李俊賢於2019年3月病逝,其後高雄市立美術館及策展人龔卓軍、許遠達攜手眾親友,歷時兩年策劃「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特展,包括於高美館園區立體停車場頂層草坡「午告丘」展出的「偏挺X要塞——致爐主俊賢」壁畫創作計畫,以及邀請林強、北澤鋼影像、林生祥等人共同演出的「偏挺土地——南方HUE聲景影音會」。
同步出版的《跟著俊賢去旅行》主要由龔卓軍、許遠達執筆,深入評述李俊賢的台式美學與藝術理念。全書分為總論、旅行路線專文、旅行日誌、旅行地圖和附錄文章五個部分,書中收錄大量李俊賢的創作以及過去在島嶼各地流連的相片檔案,對照策展團隊實地踏查的照片,儘管時間、地景、人物更迭流轉,李俊賢的氣魄神魂卻貫徹其中。
台到深處無怨尤
什麼是「台」?「台味」多種,每個人調製的配方不同,出來的味道自然有別。
俊賢這名字很有台灣味。《跟著俊賢去旅行》書中處處可見「俊賢」這名字,稱「俊賢」而非連名帶姓的「李俊賢」,即便不識藝術家本人,亦感親切。李俊賢看上去黝黑健碩,飄撇性格,不笑的神情有幾分沉鬱。龔卓軍描述得精準:「他的畫筆既豪邁又內斂、既揮灑又自省、既擴張連結又深度對話、既有人文社會情懷又有土地環境關懷……」
他與土地親近,但畫風不走臨摹寫實抑或溫婉親人路線,而是將台灣元素提煉入魂,變異轉化成具有鮮明李俊賢印記的語彙。他選擇正面迎擊眼前所見的人文自然景觀,不追隨西方技法與品味。什麼叫做寫「實」?「寫生」該當如何操作演練?李俊賢要重新定義主張。
「寫生是一般台灣藝術家的入門功課,因而就被認定為只是『初階』課目,和含義無比深奧的創作無關,很多台灣藝術家甚至把它當成業餘老人活動而已,完全不能被看成偉大的藝術 [ …… ] 寫生其實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藝術家和風景深度對話,在過程中,藝術家用他的心眼解讀大地語言,解析土地脈絡,並且以畫筆、顏料回應其心眼所見,在畫布上深深刻畫,如此的寫生,是藝術創作,更是一種人生修為。」李俊賢如是闡釋「寫生」之奧義。
李俊賢將某篇解析自我風格之形成的文章命名為〈台到深處無怨尤〉,李俊賢的「台」,其實是一種深深的「愛」。他在江湖行走,將島嶼視為永恆的田野,以及可一再潑灑塗抹的畫布。
他的「台」還體現在畫面上猛烈搶眼的「爐主字」上,多半以台語發音,不乏國罵,其聲勢浩蕩,彷彿自土地深處拔起。《跟著俊賢去旅行》邀來作家鄭順聰「逼籤詩」,解讀繁複多姿的爐主造字。
李俊賢的「台」再延伸出去,是他自1990年代啟動的一系列關於台灣原住民的語言與圖像創作。最為人熟知的,當屬1991年至2000年他展開為期十年涵括地景人物歷史族群的田野實踐創作「台灣計劃」,並於2010年出版《台灣計劃(擴張版):李俊賢》畫冊。
回首台灣意識破土而出之路,197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民歌運動興盛,1980年代有台灣新電影接棒,及至1987年解嚴、1990年代台灣藝術文化自覺思潮湧現,吹起返鄉尋根之風,同一年代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與正名運動大規模展開,不難想見對於甫自美歸來、歷經紐約文化大熔爐洗禮的李俊賢帶來之衝擊。
在美經驗促使他選擇「面向社會」,從親臨台灣各偏鄉土地、閱讀地方誌,以及最後的創作統整,可以見得「台灣計劃」的創作歷程是他「參與土地」的方式。龔卓軍將李俊賢這趟橫跨十年的台灣旅行計畫,視為「透過繪畫寫生『返田野』的一種再記憶、再標記、自我再定位的文化主體追尋」。
此外,2007年,時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的他發起「南島語系當代藝術發展計畫」(2007-2009),意圖藉由將台灣文化與整個南島語族文化重新連結,提供對於台灣文化結構的另一種認知。種種踏查與實作,無不以腳下土地為出發點,實實在在建構自身主體文化。對李俊賢而言,「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建構」既是在找尋台灣的主體性、找尋藝術創作的主體性,更是找尋自我的主體性。
2010年李俊賢與畫家李俊陽於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發起「新台灣壁畫隊」,從事移地創作,用藝術走入社區「交陪」,這自然也是李俊賢之「台味」的展現。
他的關懷始終是人與土地。人與土地先行,而藝術後至,唯有進入人和土地,藝術才有憑恃,才能壯大。
旅行的意義
「跟著俊賢去旅行」旅行團自2019年7月由屏東三地門啟程,2020年5月最後一站造訪高雄市路竹區,乃李俊賢過往長年任教之高苑科技大學所在。共計走訪八大旅行路線——雲林彰化海口、高雄河港、柴山旗津碉堡、屏東墾丁、屏東三地門禮納里、花東縱谷、大港口來吉竹崎、嘉南平原,領路人包括任職於中鋼的藍領工人/攝影師楊順發、高雄文史工作者康翔、魚刺客/新台灣壁畫隊主力成員張新丕、原住民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雷恩、峨冷.魯魯安(安聖惠)、拉黑子.達立夫、撒部.噶照、不舞.阿古亞那、東華大學教授林徐達、建築師盧建銘等。綜觀這些領路人,絕大多數從事藝術、文史相關工作,與地方有著深厚連結。以李俊賢為中心所輻射出去的這些人際網絡,如一張大網,得以精確地捕捉到李俊賢的核心關懷。
李俊賢作品看似剛強,偶現孤獨,然而現世裡,他為推進藝術,為了台灣的前途(李俊賢語),時常進行各種「群聚」:組成「魚刺客」藝術社群(高雄市十全二路全津海產切仔担之熱力四射聚會)、籌組「新台灣壁畫隊」,乃至造訪原民藝術家之不遺餘力。這八大路線巡禮,與人際網絡的再次搭建匯流,緣起於龔卓軍參與藝術家生前遺物、照片整理工作時,發現藝術家存有大量旅遊照片,而這些照片與《台灣計劃(擴張版):李俊賢》畫冊中之地景具有高度對照參考關係,李俊賢作為「旅行者」的意象揮之不去,遂起意重新踏訪李俊賢的「腳的歷程」,除藉此深入其創作歷程,亦能「跟著俊賢一起在旅行中向土地學習」。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林徐達在本書序文〈反向旅行,跟著俊賢〉中寫道:「這(《台灣計劃(擴張版):李俊賢》畫冊)正是這本《跟著俊賢去旅行》比對紀錄的複寫正本;或者說,《跟著俊賢去旅行》裡的原始風景才是『正本』也說得通;又或者,時間的追溯可能嗎?這本《跟著俊賢去旅行》裡地景對照閱讀的田野經驗,究竟我們想還原什麼?這場田野踏訪夾帶著故人足跡的複習,顯然有著相當程度的療癒和慰藉,但它仍舊提供讀者們若干知識上的想法。」
進一步來看,跟著俊賢去旅行,究竟能夠開展出什麼意義?
龔卓軍形容,李俊賢是高雄這個「多重地方」(multi-locale)的藝術家,他像一位不曾間歇的旅行者,指向路途中所見所聞,他畫作中常見的某種地圖式樣、高空鳥瞰視角,橋樑、港口和公路等通道,各種穿越行進眺望的畫面無不揭示著「旅行中」的狀態。
「就此而言,跟著俊賢去旅行,就不僅僅是按圖索驥去做圖像與『原址』對比的工作,而還會是進入一種移動中的、旅行中的、不斷進行翻譯台灣與高雄的藝術行動。」龔卓軍如此解讀這一趟又一趟追尋李俊賢足跡的意義。
在〈嗅跡與沒徑〉一文中,龔卓軍進一步剖析:「跟著俊賢去旅行,可以說並不是在柏油路或混凝土上行走,而是像跟隨著在前頭折枝、留下記號的獵人一般,重訪這位藝術家的踏徑、沉徑、沒徑,猶如閱讀這些串聯起來的溝堤之徑、林蔭之路、引水道、橋道所構成的詩歌,閱讀這位藝術家在任何現代美術館館長與藝評人人跡罕至的場所與關係中銘刻下來的藝術心靈。」
於是,跟著俊賢去旅行作為一場複訪行動,重疊的路線、蔓延的人情,實現了策展團隊跟李俊賢在不同時空的心靈交會。龔卓軍說,好似進入與李俊賢「彷彿同在」的非語言連通狀態。在這重重意義之上,使得《跟著俊賢去旅行》看似一本對照記,卻又不僅僅是一本對照記。
龔卓軍、許遠達《跟著俊賢去旅行》
2021
我己文創
本文作者|王昀燕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為博客來OKAPI專欄作家。著有《再見楊德昌》,另主編《台灣電影的聲音》、《紙上放映:探看台灣導演本事》。亦參與《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等書採訪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