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閃發光的老後人生:蘇格蘭點亮創意高齡藝術節
2019
08
30
文|陳昱穎
圖|陳昱穎
爺奶攪藝術
自今年起挪到溫暖的五月舉辦,蘇格蘭點亮藝術節為了鼓勵更多長者出門接觸藝術,連氣候都有算計。跟著作者深入藝術節中各式創意高齡活動的現場,見識比台灣早四十多年邁入高齡社會的英國,是如何藉由藝術參與點亮眾多長者的老後人生。

甫抵達愛丁堡機場,陽光照射在皮膚上的溫度有夏天的氣息,不如預期的春寒料峭,洋蔥式穿搭顯得多餘,一瞬間明白「蘇格蘭點亮創意高齡藝術節」(Luminate Festival Scotland)自今年開始從原本的十月改到五月舉行的用心。「希望鼓勵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門接觸藝術,氣候宜人也是很重要的。」藝術總監安.葛拉徹(Anne Gallacher)說。隨著身體感受到的溫暖,對此次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安排的參訪活動的期待也活絡了起來。

此次參訪內容以點亮創意高齡藝術節的節目及相關重點計畫為主,邀請台灣關注相關議題的團體代表前往交流,包含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安可人生、果陀劇場、驫舞劇場、國家交響樂團及獨立製作/經理人,而我做為國藝會「共融藝術專案」的承辦人,亦參與此行,為大家帶回第一手的創意高齡英國見聞。

「希望鼓勵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門接觸藝術,氣候宜人也是很重要的。」點亮藝術節藝術總監如是說。

借鏡英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台灣在1993年已達「高齡化社會」門檻,更在去年(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14%。內政部人口統計預測,台灣在未來七年內將快速老化,預估在2026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口。台灣從「高齡化」進展到「超高齡」社會僅僅歷時33年,在快速老化的過程中,藝術對我們的老後人生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早於台灣43年,英國在1975年即邁入高齡社會,從1960、70年代開始,面對不同的社會議題,逐漸發展出各式各樣藝術文化活動,帶領不同的族群探索、感受、創作,不僅促進社會包容,也提升經濟利益。在2000年後,關於樂齡的參與式藝術更加快速成長。英國在推廣創意高齡上發展累積一、二十年的經驗,有其成果及效益,對於相對處於起跑階段的我們,實不失為重要的參考借鏡。

創意高齡╳藝術節

點亮創意高齡藝術節緣起自2010、11年左右,霸菱基金會(Baring Foundation)1總監大衛.卡特爾(David Cutler)前往愛爾蘭參訪貝爾丹藝術節(Bealtaine Festival)2時,認為創意高齡藝術節的模式或可在蘇格蘭進行,於是偕同「創意蘇格蘭」(Creative Scotland)3,一起向「樂齡蘇格蘭」(Age Scotland)4提案,三個單位共同促成點亮藝術節。

藝術節自2012年開始,活動範圍漸漸擴大到蘇格蘭各地,企圖最大化發揮創意高齡的影響力。原本每年十月進行的藝術節,從今年(2019)第七屆開始改為兩年一度,並改至五月舉辦。點亮藝術節團隊也重新定調自身定位,聚焦於「平台」角色,成為藝術創作者與相關機構(如養護中心)之間的溝通橋樑,期待在為期一個月的藝術節之外,創意高齡的概念及影響能夠在其他的23個月裡持續發酵。

以下將以「失智症——專注當下」、「從課堂到舞台」、「藝術進駐」及「熟年創作力」四個主題,分享我在這次參訪期間參與交流的創意高齡計畫。

失智症——專注當下

隨著高齡社會成為全球趨勢,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5如何預防、減緩失智症狀、面對失智症親人,在醫療面向已發展出各種建議,而藝術創作之於失智症,又能擦出什麼新火花?

◎與…同在(An Audience With…)/編舞家珍妮絲.派克

2015年,愛丁堡節日劇院(Festival Theatre Edinburgh)邀約編舞家珍妮絲.派克(Janice Parker)進行失智症相關的藝術計畫。她從劇院空間牆上的老照片和海報得到靈感,著手聯繫曾經在劇院舞台演出的舞者,陸續聯絡上三位,分別是94歲、90歲及86歲。珍妮絲邀請年輕舞者一起加入,分享各自的故事,向長輩們學習踢踏舞,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共同創作。

《與…同在》是一場脫口秀形式的演出,主持人透過現場播放的照片,和長輩舞者們回憶他們年輕時的舞蹈生涯,對談中絲毫感受不出他們罹患失智症。當音樂響起,他們自然而然地舞動雙手,這一幕看似平常卻充滿張力,那動作或許不完美到位,卻能傳達專注純粹又複雜的情緒,觸動人心。

《與…同在》透過脫口秀形式的演出,與罹患失智症的長輩舞者們回憶他們的舞蹈生涯。

◎令人好奇的鞋子(Curious Shoes)/劇場工作者瑪德蓮娜.舍貝格爾

在肢體、小丑劇場的編導教學有三十年經驗的瑪德蓮娜.舍貝格爾(Magdalena Schamberger),與失智症相關的創作也已持續了十八年,她發現隨著病徵惡化,失智症患者的坐姿傾向蜷曲身體、縮得小小的,當有人靠近的時候,第一個進入他們視線裡的就是這個人的鞋子,於是開啟了這項名為「令人好奇的鞋子」(Curious Shoes)的計畫。

考量失智症患者逐漸喪失色彩辨識的能力,演出者的服裝道具採取鮮明的綠色、黃色、紅色和藍色系。為了全面關照失智症患者的狀況、聽取實質的想法和建議,在計畫前期即引進「焦點團體」的意見,其成員不只相關領域的專家,也包含失智症患者及其家人、照顧服務員。不僅走入養護機構與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同樂,「令人好奇的鞋子」也在正式表演廳為輕度患者與他們的家人朋友演出。瑪德蓮娜指出,對於失智症患者而言,重點不是記憶,而是想像力、創造力和幽默感,當下遠比回溯過去來得重要。她將自己的創作視為「放大(amplify)失智症患者的聲音」,他們需要被聽見、被看見現在的樣貌,在每一個當下快樂的存在。

與「令人好奇的鞋子」計畫主持人瑪德蓮娜.舍貝格爾相談。

◎重新連結計畫(ReConnect)/蘇格蘭室內樂團

2013年開始,由珍.賓利(Jane Bentley)帶領蘇格蘭室內樂團(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演奏者,進入醫療機構與失智症患者共創音樂。根據珍的說明,在走入醫療機構之前,進行了長時間的前期研究,活動中也透過記錄研究,持續調整執行模式。參與這項計畫的演奏者必須先投入二至三天的理論訓練;在每次進入醫院之前,也必須和院方討論參與患者的資料,事後討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歷程。

以參與者熟悉的旋律出發,在過程中仔細觀察他們的反應,聆聽並隨時給予反饋,氣氛熟絡之後,將簡單的敲擊樂器交給他們,鼓勵他們發出聲響,即興演奏呼應,感受「此刻的音樂」(in-the-moment music)的流動。對珍來說,活動品質是以人與人的連結和參與度來衡量,透過共同創作,重新打開失智症患者的生活。

拜訪蘇格蘭室內樂團瞭解「重新連結」計畫。

從課堂到舞台

與台灣相距飛行時數十七小時的蘇格蘭,藝術團隊紛紛透過專業教學訓練,提供長輩新的老年生活選項,帶領長輩們航向前所未知的人生舞台。

◎六十歲以上長者表演課(Acting Course for Age 60+)/蘇格蘭皇家蘭心劇院

蘇格蘭皇家蘭心劇院(Royal Lyceum Theatre)的長者表演課嘗試各種不同的戲劇類型,例如莎士比亞、肢體劇場等,也提供一次性的專業大師工作坊讓長輩們參與。每一期八堂課,費用七十英鎊,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表演技巧和技術。

這次在點亮藝術節的活動中,表演課長輩們第一次以劇團名義登台演出《港口》(Harbour),票價七英鎊,故事改編自1983年的蘇格蘭電影《小鎮風波》(Local Hero)。雖然他們並非專業演員,但從服裝道具、走位過場乃至表情口語,都讓在場觀眾感染演出者的用心。

◎PRIME舞團/舞蹈基地

PRIME舞團是蘇格蘭第一個六十歲以上的半專業舞蹈團,於2015年由「舞蹈基地」(Dance Base)藝術總監莫拉格.迪伊斯(Morag Deyes)甄選成團。在創意編舞的過程中,長輩們感受到新的生活可能性,挑戰誰才能是舞者的既定觀念。

莫拉格不僅安排英國知名編舞家和舞團一起工作,也帶領舞團國內外巡迴演出。舞團在今年藝術節的演出節目,結合舞蹈電影、當代舞和流行音樂,舞台上的長輩舞者們神采奕奕,結束後更邀約觀眾一起舞蹈,展現人人皆可以成為舞者的理念。

PRIME舞團於演出後邀請觀眾共舞。

◎LGBTI+長者舞蹈俱樂部(The LGBTI+ Elders Social Dance Club)/女王特使行動藝術團

澳洲團體「女王特使行動藝術團」(All the Queen’s Men)創意領導貝珂.李德(Bec Reid)分享,研究指出LGBTI+長者的孤獨感比其他長輩更為嚴重。對他們來說,變老意味著要走回櫃子裡,尤其在接觸養護機構時,害怕透漏性向會使陪伴和照顧的品質被剝奪。因此,女王特使行動藝術團成立「LGBTI+長者舞蹈俱樂部」,透過每個月一次的免費舞蹈課程,以及每年舉辦的「再出櫃舞會」(The Coming Back Out Ball),提供一個安全的公共場域,讓LGBTI+長者重新發現、認識、慶祝自己的樣貌。

他們的經驗也逐漸擴散到更多地方,今年蘇格蘭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of Scotland)便邀請他們至蘇格蘭共同執行這項專案。然而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溝通的過程,和當地既存的LGBTI+團體對話、面談,建立信任感,並透過社群媒體的發酵觸及更多人。今年俱樂部拓展後,也預計在2020年產出蘇格蘭版的「再出櫃舞會」。

◎愛樂社區合唱團(Love Music Community Choir)/指揮史蒂芬.德茲利

愛樂社區合唱團自2013年至今已經發展為330人的規模,候補名單上還有500位等待加入的民眾。每年分為三期課程、一場音樂會,費用五十英鎊。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無償提供亞瑟廳(Usher Hall)作為排練、演出的場地。
指揮史蒂芬.德茲利(Stephen Deazley)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帶領眾人練唱,在每一期課程中帶入不同的元素,維持課程的趣味多樣性。Stephen表示,社區合唱團的品質衡量標的在於「參與」,而非音樂本身,在各聲部齊聲練習、與其他聲部合聲堆疊出旋律的過程中,眾人共融同樂。

愛樂社區合唱團活潑有趣的排練課,還有五百多人候補等著加入。

藝術進駐

藝術進駐是許多藝術家尋求創作新刺激的路徑。當脫離「藝術村」的概念,將藝術家置於養護中心、社區機構,從創意高齡的角度出發,「藝術創作」如何作出相對的回應,透過蘇格蘭的案例或可初探究竟。

◎厄斯金養護中心(Eskine Care Home)

厄斯金養護中心前身為收容第一次世界大戰傷殘軍人而成立的醫院,後續發展為榮民之家6,主要照顧的對象為退役軍人及其眷屬。厄斯金在軟硬體設備上皆有妥善的規劃,特別的是,除了在每位居民的房門外設置個人畫框,也在公共空間擺放回憶行李箱,放置居民們年輕時代的物件,提供他們回憶及對話的話題。

透過點亮藝術節徵選,藝術家吉兒.懷特(Gill White)和詹姆士.溫特(James Winnett)在厄斯金四個院區進行為期三年的藝術進駐計畫。長期進駐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居民及照服員建立信任關係,每週兩天,他們和居民一起運用戶外大自然的元素創作。吉兒分享,對他們而言最困難的部分是「語言」,必須找出有效「溝通」的說話方式和長輩們對話,他們也發現,每次工作穿著的圍裙成為一個標誌,長輩或許無法記得他們,但只要看見圍裙,就知道藝術活動要開始了,這對他們來說也是正向的回饋。

藝術家吉兒.懷特於厄斯金養護中心佈展。

◎紐貝妥圖書館(Newbattle Library)

蘇格蘭詩歌圖書館(Scottish Poetry Library)和說故事中心(Scottish Storytelling Centre)共同發展「生命的聲音」(Living Voice)計畫,透過故事和詩歌,推動長者們對話、回憶、創意發想,期有益於身心福利、社會關係等各個面向。紐貝妥的圖書館員在參與過藝術家帶領的課程後,回到圖書館,針對社區長者們持續進行這項計畫。

圖書館位於社區校園(Newbattle Community Campus)之中,學生年齡大約在十二歲至十八歲之間,學校開設有禮儀課程(Hospitality Class),修課對象主要為學習狀況較不佳的學生。館員和校方合作,安排修課學生接待參與活動的長輩們。透過問候、準備茶點的過程,學生的狀態有明顯的改善,而長輩們除了投入活動內容、與其他老人們互動,也感受到年輕人的陪伴,滿足生命最單純的需求。

紐貝妥圖書館就位於紐貝妥社區校園中,有利於創造長輩們與年輕學生的互動。

熟年創作力

十七歲與七十歲之間的世代差異,實為光陰流逝社會演變的自然現象。推動跨世代對話之餘,點亮藝術節也積極營造熟年新興藝術家的共鳴社群,透過交流分享,活絡熟年創作力。

◎熟年藝術家聯展「時間場」(Timefield)

熟年新興藝術家即使進入校園,也容易感到自己和年輕學生的隔閡,因此點亮藝術節致力於建立熟齡創作社群,支持他們的發展。「時間場」由伊恩.卡麥隆(Ian Cameron)、凱特.克萊頓(Kate Clayton)、安妮.皮爾(Annie Peel)、萊斯利.威爾森(Lesley Wilson)、法蘭克.麥克林尼(Frank McElhinney)等五位熟年藝術家共同創作,以長時間曝光的影像、大幅懸吊壁畫及聲響,探索時間進程在我們的身上及土地上的變化。五位藝術家也在藝術節團隊的資助下於科夫公園(Cove Park)7駐村。

展場為位於格拉斯哥的「平台空間」(Platform),該空間重視文化創意對健康及社會共融的影響。在整體規劃設計上,除了劇場、排練空間之外,也結合了游泳池、圖書館和校園,學生、社區居民、參與活動的小朋友、成年人、長輩就在這些空間裡自然且自在地交會,流動感十足。

「平台空間」的開放圖書館

◎變老,偉大的探險(Ageing, the Great Adventure)

這是在格拉斯哥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s)展開的一場攝影及詩歌分享午後聚會。參與這場活動的長輩們,大多來自寫作社群「Lapidus蘇格蘭」(Lapidus Scotland)。Lapidus社團遍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及其他十五個以上的國家,會員年費35英鎊,可參與不定期舉辦的寫作工作坊,作品有機會在線上雜誌露出,透過寫作啟發創造力、好奇心,也使他們重新與他人、社會連結,增強自信心。

雖然藝術節手冊上說明「歡迎所有年齡層的參與者,因為所謂的年輕人也在變老中」,但活動現場只有台灣參訪團作為年輕人代表。有趣的是,當我們被分散在各個小組中,與這一群熱衷寫作的長輩們討論「變老」及「老死」,「老」似乎不再令人懼怕,而是個值得細細品味的過程。

在「變老,偉大的探險」活動中一起談論「老」,感覺「老」似乎也沒那麼可怕。

活動之外——天使藏在細節裡

藝術節活動手冊主視覺以黃色、藍色、紅色為主,將長者色彩辨識功能退化的狀態納入考量。另外,包含字體大小、依地區劃分節目、活動形式和各類型服務的小圖示,都可以看見設計者的用心,以長者容易閱讀、理解的方式呈現。

而在各場館的硬體設備上,關照失智症患者對空間、距離感的判斷越來越模糊的恐懼感,洗手間採用深色瓷磚突顯出白色便器主體,並搭配色彩鮮明的面板,從小地方一一做起,營造高齡友善的空間。

友善失智症長者的洗手間空間設計。(攝影/王序平)

藝術節手冊中處處可見設計者體貼年長者的用心。(引用自設計師網頁)

共融藝術——當下╳語言╳連結

國藝會在研擬「共融藝術專案」的過程中曾有過許多討論,舉凡如何避免消費長者、由藝術創作端發起的共融藝術和社區大學的樂齡課程、藝術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等。呂佩怡在2015年〈轉向「藝術/社會」:社會參與藝術實踐研究〉一文中,分析以國藝會獲補助計畫為主的相關社會參與藝術,並將之歸納為四大面向:「以藝術作為揭露現實的方法」、「以藝術介入現實」、「以藝術作為交換平台」、「以藝術作為變革之可能」。面對共融藝術,容或將它視為受眾明確(在目前專案架構下,即指長者)的參與式藝術。藝術創作者在面對這樣明確的對象時,無論創作的模式是上述哪一種面向,立基的角度是哪一個脈絡,相較於一般無特定受眾的藝術創作,必須考量受眾的狀態、接收訊息的方式、理解的程度,以及預期的效應,更必須隨時保持調整操作模式的彈性。

在這次參訪交流過程中,重複被提起的執行重點有三項:「專注當下」、「有效溝通的語言」、「關係連結及參與感」。這並不是說不能談論過去,而是在活動進行時更注重「當下」的反應和創作。而藝術創作者在與長者合作時,需要找到和長者溝通的語彙,互信的基礎建立後,才能產生連結、聯繫彼此,進一步使長者們在過程中產生參與感、歸屬感,感受藝術創作帶來的成就感與幸福感,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共融藝術創作不同於藝術治療,目的不在於產生療癒效果。在社會參與的脈絡之下,共融藝術更接近於揭露現實、介入現實或是作為交換平台,甚至,帶來新的可能。無論是哪一種面向,這些「創作過程」也許不一定指向藝術作品的生產,卻是共融藝術的價值所在。

註1|由英國霸菱銀行(Baring Bank)於1969年成立的基金會,以補助藝術、國際發展、強化人權等三面向為主。1995年ING併購霸菱銀行後,持續支持基金會運作。

註2|成立於1995年,每年五月舉行,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創意高齡為主題的藝術節。

註3|前身為蘇格蘭藝術理事會(Scottish Arts Council),2010與蘇格蘭電影電視資料館(Scottish Screen)合併,更名為「創意蘇格蘭」。

註4|國家慈善團體,目標為促進五十歲以上的老後生活。

註5|〈認識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網頁,2019年3月,2019年8月7日讀取。

註6|蘇格蘭四個院區分別是Erskine Home、Erskine Glasgow Home、Erskine Park Home、Erskine Edinburgh Home。

註7|Cove Park位於蘇格蘭海倫斯堡(Helensburgh),網站http://covepar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