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舞樂不如眾舞樂:驫舞劇場「和你跳一支雙人舞」計畫
2019
08
30
文|何睦芸
圖|驫舞劇場提供
爺奶攪藝術
在計畫名稱裡安了個「雙人舞」,驫舞劇場蘇威嘉想的是讓跳舞成為聯繫情感的因子,也像是開啟冒險的開關,一個愛跳舞的人邀約另一個從未跳舞的人,一起接觸嶄新的事情。他說:「我的樣子看起來就很鼓勵人,胖胖的,竟然還可以跳舞!」還有,更要緊的是——別被歲數框住想像。

夫妻、朋友、親子,混齡的雙人組合,一起開啟嶄新的身心冒險。圖右綠衣者為「樣子看起來就很鼓勵人」的蘇威嘉。

創作者作為社會參與帶領者

驫舞劇場團長蘇威嘉臉上堆滿笑容:「我的樣子看起來就很鼓勵人,胖胖的,竟然還可以跳舞!」他正是這樣定位自己:「俗,土,不太有氣質、很好笑、大剌剌的。」舞團成立至今十五年,自2009年開始走出劇場推廣舞蹈,蘇威嘉始終認為藝術創作者並不是高人一等的職業,他只是幸運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希望與更多人分享跳舞的快樂。

帶著這樣的信念,2016年與兩廳院駐館合作時,蘇威嘉將工作時間切割成兩部分:「一半專心創作,另一半認真推廣」,推廣動力來自於思索藝文環境的現況:「觀眾究竟在哪裡?大家都說舞蹈看不懂……那我還可以做什麼?」於是,他希望駐館期間能在兩廳院開創一個和更多人一起跳舞的舞蹈社,邀請樂齡、學生、上班族一起體驗跳舞的樂趣,期望以此拉近藝術殿堂和民眾之間的距離,「讓更多沒有接觸過舞蹈的人,藉由這個機會走進兩廳院」。與此同時,接到奶奶失明的電話通知,甫踏入樂齡社群卻同時面對家中長者無法自由行動的遺憾,讓蘇威嘉更確信,這條與樂齡共舞之路非持續前進不可。

「與樂齡共舞」和「與專業舞者合作」有何差異之處?蘇威嘉半開玩笑地說:「不會發脾氣!」相較於獨立編創,樂齡工作坊更著重於社群分享——與爺爺奶奶們一起認識身體、開發身體、挑戰身體的過程。帶領年長身體舞動必須培養細膩的觀察力、即時調整課程的反應力,「當大家報到,和他們打招呼時就已經開始觀察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從走路、彎腰等日常動作中知道他們的體能狀況,帶領者需要準備充足的身體運動方法並且能夠隨時調整。」對於這些能力的養成,蘇威嘉說到:「這要感謝經營舞團多年,同時身兼創作者,長期和自己、他人的身體工作而來的觀察。以及過去幾年從事舞蹈推廣的經驗累積,這和學習歷程相當接近,有了這些經驗就會懂得如何面對更多樣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那份認真、誠懇、嚴肅看待身體的態度,百分之百的全心投入,沒有一絲掉以輕心,或是隨便。

享受自己與他人共同雕塑出的身體線條。

別小看樂齡,這裡有無限可能

此次的「和你跳一支雙人舞」共融藝術工作坊由蘇威嘉與舞蹈治療師謝慧超合作帶領,蘇威嘉的課程性質由創作模式出發,關注於身體塑形、身體協調性;而謝慧超運用舞蹈治療方法來探索內在,從中反映身體狀態,透過兩種不同的舞蹈路徑引導,藉以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課程規劃共有三種類型:(1)樂齡共舞與探索(2)舞蹈與自我照顧(3)種子課程與招募,分別邀請三個不同族群參與:樂齡雙人(親子/夫妻/朋友)、照顧者、種子青年。為期兩年的計畫(2018-2020年),驫舞劇場前往多處傳遞舞蹈之樂,合作單位相當全面,以此吸引不同屬性的社群參與,其中包含: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北院)、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台灣音律活化健康協會等機構。

訪談之中,蘇威嘉多次強調別被「樂齡」侷限,這個詞往往劃定一個界線,用歲數框住想像,「我們很容易擔心長輩們會危險、速度不能快,擔心他們一下子就會累……但其實沒有。他們的活力、身體開展程度有太多的可能性。」工作坊曾遇到一位九十多歲的阿嬤,某次進行向前彎動作時,阿嬤毫不費力地瞬間碰地;又或者藉著團體的引導力量,有些長輩以為自己無法完成的動作,卻在一次次的嘗試中越來越好。不論是自我或他人,假使能夠放下對樂齡的既定印象,「便有機會讓身體體驗更多,體驗更多代表生活中許多突發狀況,身體就有多種選擇去應對」。

是否樂齡長者有任何獨特之處,讓他們在舞動時別具魅力?對蘇威嘉而言:「樂齡群體的特質是歲月在身體刻下的烙印。所以只要他們全神貫注地執行一個動作,那迷人的程度是任何年輕人都沒有辦法達到的。」其中一次在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的工作坊,一位患有巴金森氏症的爺爺,即使行動不便需要看護協助,但是其他人做到的事情他也努力嘗試,那份不願妥協的毅力非常動人。「很多長輩不知道這件事情,其實不需要過於華麗的舞蹈技巧,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用身體去冒險,就很有意思了!」蘇威嘉相當肯定地說著。

是否有可能讓跳舞成為家人、朋友之間聯繫情感的活動?

你不孤單,以舞蹈交友交心

「這份敢於嘗試的勇氣,很多時候需要陪伴」。這也是計畫名稱以「雙人舞」為名的真意,讓跳舞成為家人、朋友之間聯繫情感的活動,就像是開啟了冒險的開關,一個愛跳舞的人邀約另一個從未跳舞(甚至有社交恐懼)的人,願意一起接觸嶄新的事情。蘇威嘉說:「我們都知道跳舞很舒壓……有什麼好處?科學方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很忘憂,跳舞可以學習跟自己身體相處的方式。」

三種類型的課程是針對參與族群而規劃設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照顧者工作坊強調的「重心」與「保護」,期望照顧者意識到「調頻」的方法,能將舞蹈練習運用於日常生活的身體使用,蘇威嘉以古典芭蕾雙人舞為例:「我們如何施力比較不容易讓自己或對方受傷,如何讓自己的重心更寬廣而能好好保護別人。」在謝慧超老師的課堂上,照顧者各個卸下心房,從放鬆、放下來溫柔地關照自己的內心,也傾聽彼此的聲音。唯有在這樣的場合,照顧者才有機會展現她/他們脆弱的一面,釋放壓力之後才有辦法繼續保有堅強。

張開雙臂,身體也跟著自由。圖為與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之合作。

張開雙臂,勇敢地遐想

蘇威嘉認為「共融藝術」的概念其實可推及更具草根性、在地性的脈絡,像是公園裡跳舞的長輩們,又或是社區大學、舞蹈社針對中高齡群體所開設的課程,而國藝會能夠發起這樣的補助專案是非常令人振奮的事情,因為有了這樣的平台,與合作機構的洽談得以更加順遂,更期盼這會是一個長期穩定且永續執行的專案。而作為驫舞劇場的共同創作者之一,蘇威嘉提到這不會是一個短期專案,勢必會持續前進。

也正因如此堅定的信念,他總覺得可以再做得更多,希望更多年輕人投入於此,「種子課程」於焉而生。驫舞劇場的成員們,也都為這個計畫提供各式各樣的想法,如陳武康引介國外樂齡藝術的操作方法,相關案例顯示年長者跟年輕人牽手跳舞時,他們反而覺得自己變年輕了!蘇威嘉思考的是:「舞蹈系很多人畢業後沒有穩定的工作,跳了一輩子的舞卻迷失方向,也有很多非科班出身但對舞蹈感興趣的年輕人……我們能不能透過這個機會接觸更多不一樣的人,讓他們從旁觀察舞團在做什麼?說不定可以幫忙整理出他想做、不想做的事情,這樣一來可以更早思考這是不是他有興趣的。」兼備熱忱與社會責任的蘇威嘉,提起林懷民老師:「林老師作為台灣舞蹈界大師,令人敬重的是他願意張開雙臂,保護大家。身為一名藝術創作者,如果照顧自己已經不是問題、能夠養活自己了,就應該要開始去照顧別人。」藝術的網絡有沒有可能因為這樣的種子萌芽,慢慢地遍佈各個年齡、領域與階層?

培養青春種子,期望有更多年輕人投入,與長輩們一起牽手跳舞。

近期,蘇威嘉正在樹林和樂齡長輩們進行為期兩週的舞蹈創作排練,準備於8/24公開演出《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這次可以試著挑戰讓樂齡長輩成為編舞的對象。蘇威嘉非常確定這些進行中的實驗與實踐,最終目的是讓大家一起跳舞,就這麼簡單。不論是語言或文字,都不易傳遞舞蹈的精髓,舞蹈是讓自己的身體去動去感受,不論是生命中的哪個階段,都需要陪伴與欣賞自己的身體,也有責任將其意義帶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