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玫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美軍為東京廣播電台(現為NHK)節目《零點》(Zero Hour)女播音員取的暱稱。《零點》是心戰宣傳節目,東京玫瑰們以甜美的嗓音,向太平洋美軍以英語播報戰況、說故事、播放音樂娛樂軍隊,宣傳日本政治口號,削弱美國軍隊士氣。東京玫瑰是一群被認為「魅惑」的聲音,卻從未現身,除了電台節目播音員的身分外,她們是佚名的神祕存在。
旅居維也納的藝術家陳庭榕大約從2018年開始,關注女性聲音被作為工具或聲音武器這個主題。她聽聞東京玫瑰的聲音曾透過日據時期的民雄放送所(今為嘉義民雄的國家廣播文物館)傳播至太平洋美軍及駐守南洋的軍隊,因此今年獲「立方計劃空間」邀請回台駐地研究時,便鎖定國家廣播文物館為研究對象之一。實地探訪,也在館內看見如中央廣播電台知名心戰節目《三家村夜話》的資料文本,然而研究進行得不算順利,陳庭榕訪問電台過程中,不乏支支吾吾的婉拒,也許真的歲月悠久記憶淡去,也有資料遺失,也許不方便說,至今有些事情還是不好說。
陳庭榕的「諧波失真」展覽現場終究並無東京玫瑰的聲音,但一進展場,便是一群女聲如波浪陣陣襲來,抒情美妙。展場中區隔出來最大的兩個空間,播放著作品《複語術》(If She Is Not Sitting In The Room),陳庭榕選了32首台灣30至70年代,由男性作詞作曲、女性演唱的愛國歌曲及禁歌,重組片段。其中她特別挑出了歌詞中的「啊」和「你」來重複、擴大。「啊」在過去被認為是太具「身體性」的哼唱,成為許多歌曲被禁的主因;而歌詞中一個個「你」,則強調了沒有「我」的主體缺失。
《複語術》的空間是由多面頂天立地、如檔案櫃般的木作組成,木作上挖出摩斯密碼排列的孔洞,聲音由此透出。待在空間中,聽著聲音從這些孔洞中流瀉出來,視覺與聽覺的聯覺下,如同很多訊息不斷地湧來,被包覆在一片資訊海中。而歌聲之美、聲音細緻的處理,語言之外,根據歌曲基調的泛音列堆疊的聲音等,讓人得以享受在這片資訊海中安之若素。
經陳庭榕說明,得知這些摩斯密碼是從歌曲中挑選較同質化的歌詞,重新編輯、超譯成像情詩般的仿十四行詩所構成。觀眾可以推移木作,改變聽見的聲音。陳庭榕說:「這一段段被視覺化的話,像地景的波形,板材推動的時候可以改變聲音的風景跟視覺的風景。我把木作想像成一個內部的空間,有點像很多分類格,一個體系的感覺,推動時觀眾可以改變自己的位置。觀眾可以創造、決定要接受怎樣的資訊。」
在《複語術》兩個相似大小的空間中,一邊是被木作包圍,整體而言較為封閉,另一邊空間上則較為開闊。封閉的一側安座著小號結合軍號的物件《廊道》(Passage I),被供奉般地擺在觀眾水平視線可見處,兩個號角卻沒有吹嘴,像是有人不斷在說、在放送,卻找不到這個說話的人。就像聽著這些女聲,卻不知道聲音來自於誰。歌聲是一句接著一句,像希臘戲劇中的歌隊合唱。觀眾是被空間及聲響包覆著的受眾,時而有被壓迫的感受。
另一側較開闊的空間,除了空間上的展開,聲音部分也較具流動性、有對話感。這一側的物件是擺置在海綿上的口吹玻璃《段落》(Passage II)。有趣的是,相對於另一側的金屬號角,口吹玻璃上,看得見吹氣的孔洞,卻沒有輸出的通道。有人說了什麼,但說了之後,這些訊息去了哪裡?是對誰說?也像是一方說出的一段話、吐出的一口氣,來到另一方將這段時間在空間中凝結、成形。這兩個空間在物理結構、聲音、物件上似乎有著陰性、陽性的對比。對陳庭榕而言,封閉一側的聲音和物件,都較具有象徵意味,是象徵物或被工具化的物質載體,而另一側則回歸到比較單一、純粹物質層面。
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幾乎都是成雙呈現,另兩件相呼應的作品《反型小調》(Minor Scale I)及《小規模II》(Minor Scale II)是一片鐵片與一本小冊子。小冊中展現各種摺紙痕跡,鐵片則是帶有摺痕的立體化表現。小冊中的紙是可以摺成各種動物的摺痕,鐵片上呈現出色溫,是經過不同溫度烤製出來的顏色,能想像在光與空間的作用下會有不同的變化。摺紙與鐵片都能形塑為不同角色,但仍在尚未成形之前,抑或是成形後再被展開。透過這一組作品,陳庭榕想經由從平面成為立體型態,討論界線、疆界與區塊的連結,「界線不斷堆疊後,角色會出現。角色對我來說有點像區塊或分類,分類格裡面有不同色彩跟物質本性。」這組作品從純粹的物質性中,與《複語術》探討的角色工具化產生了連結。
另外還有一組:《經過一個恆點》(Revolutions Per Minute)與《朔望月》(Precession and Procession)。在靠近陽台的一處角落,有一副耳機與一本冊子,冊子裡是一篇篇各國戰爭的勝利宣言,是領袖們給予人民對和平、理想的想像圖。看著落地窗外,巷弄裡日常的寧靜,讀著這些文字,耳裡聽見的是演講字句轉化而來的輕快節奏,某種幾近搖滾的音樂,格外嘲諷。政治演講是透過重複句式、某些字,讓聽講者得到一種聽覺、視覺的想像,陳庭榕運用演講修辭中的技術,把這些字句音樂化為旋律、節奏,給予聽眾一種愉快的假象。同時,窗外的陽台懸吊著一個放送頭,播放有如節拍器的噠噠聲,彷彿數算著時間,但這拍子只是主觀時間,並不準確,每隔一段時間會漸弱消失,又重複來過,成為一個循環。兩個作品為一組,陳庭榕聯想的是廣播的共時性與革命、改變。有趣的是,《朔望月》這顆放送頭,是整個展場唯一顯著的播放工具,但其放送功能反而被極小化,甚至是可能被忽略的聲音。
坐在《經過一個恆點》的位置上,如若不是朝向陽台側,另一側就是《G03489》的影像。「G03489」是二戰時期美軍空襲民雄放送所附近地區的GIS空照圖底片罐號。之所以要空襲,正是因為民雄放送所播放政治宣傳的資訊。透過空照圖去認識一個地方、一個對象,但認識的當下便是為了摧毀那個對象。聽著《經過一個恆點》中勝戰宣言轉化而來的音樂,你可以選擇轉向左方看向一片和平,也可以轉向右方看見影像的暴力。
如此這般,這個展覽給予觀眾很多開放的閱讀方式,儘管藝術家細緻地將各種資訊縝密安排於各個作品間,觀眾不一定都能閱讀到,但有些顯著而強烈的聽覺、視覺與身體性,也傳遞了展覽大部分的訊息、提問,且觀眾行經各個空間與各自選擇的行動、視線,都能改變在這個展覽中的身體感與資訊接收方式。觀眾透過資訊的閱讀,流竄在展間的聲音與物件織就的線索,任觀展中的身體、想像,感受傳遞與接收間曖昧模糊的落差。
展名「諧波失真」是一種聲音被擴大時,由於能量訊號轉換不完全,而使聲音波形不準確再生的物理現象。但這種短缺與失真,卻能帶給聽者一種和諧溫暖的包覆感。訊號越是被擴大,這種和諧溫暖的聽覺感受就越是明顯。陳庭榕援引這個「越偏差越美好」的物理現象,「希望探討在訊息主宰的現代社會中,失真缺陷的訊息片段帶給視聽者的謎之和諧共感共情,以及由此所投射腦補成像的『理型』與『真實』。」
陳庭榕以諧波失真為喻,透過藝術的手法,運用政治演講中的重複技法,在幾件作品中,將政治宣傳的聲音、身分重新創造另一種失真的和諧美好:悠美而不知名的女聲和聲與對唱、從愛國歌曲和禁歌超譯的情詩密碼、輸入和輸出失衡的物件、摺線中看不見的角色、勝戰宣言重構的振奮音樂、懸掛如鐘擺卻毫無用武之地的放送頭,彼此互文,在各種不完全訊息中更顯其間的共同性。溫柔地勾劃出一個空間,刺激觀眾在一片看似、聽似祥和曼妙的缺失裡,將自身浸於其中,在戰爭、政治或現如今資訊超載的社會現實中,反思詰問何謂理想與真實,以及訊息傳遞與權力體系的弔詭。
諧波失真——陳庭榕個展
2021/9/4-11/7
立方計劃空間
本文作者|許雁婷
藝術創作者。以聲音為主要媒材,作品常映照聲音與環境、個人/集體記憶或內在情緒的關係,其探索常擺盪在錄音聲音的紀錄及虛構、敘事及想像特質間,亦時常混融其他媒材及藝術領域創作,以裝置、表演、聲音紀錄片、電子原音音樂等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