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全球COVID-19疫情大爆發後,由於台灣防疫措施得宜,影響程度相較世界各國小,進入夏季後劇場演出也多得以正常進行。在此劇場關閉期間的「線上劇場」,除了少數無觀眾演出的現場直播,節目多是以既有的演出錄影於線上播放為主。於此同時,海外各國礙於劇場封閉,藝術家們便陸續開始探索透過線上形式,延續表演藝術生命。2021年5月,台灣在本土病例沉寂近一年後,爆發了大規模的社區感染,這波疫情對民生影響幅度甚大,劇場關閉時間也延長,因此有更多表演藝術團體與藝術家們選擇在播放舊作之外,投入探索線上劇場的行列。
筆者2020年身處於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台灣,有幸以編劇身分,參與了三個海外線上劇場的計畫,分別是日本「亞細亞的骨」(亜細亜の骨)《食用人間》公演、新加坡實踐劇場「M1戲劇節」的「編劇操練營」呈現,以及美國紐約音樂劇《熱帶天使》英語版線上讀劇。三個計畫各自面臨不同的挑戰,同時也累積了許多珍貴的經驗,以下將擇要與各位讀者分享。
「雙現場」連線,劇場演出:
日本亞細亞的骨(亜細亜の骨)《食用人間》
《食用人間》是一個日本、台灣與香港成員共同組成的跨國製作,在2020年7月底於東京演出。當時日本的疫情狀況仍不甚明朗,「台港組」的編劇和設計團隊,尚能以網路連線隔空與「日本組」的排練場工作,但劇組中唯一的台灣演員無法到日本現場演出,成為了製作一大考驗。
幸好《食用人間》這齣戲是末日題材的科幻劇,導演山崎理惠子便重新構思如何將「隔離」融入演出當中,於是邀請了台灣、日本、香港、美國、馬來西亞的影像工作者拍攝短片置入演出,讓原本架空的科幻故事與現實的災難相互呼應。而無法赴日的台灣演員,則在台灣安排了「第二演出現場」,每一場演出,台灣演員的表演,透過攝影組以網路即時回傳到東京的劇場,投影在舞台上加入現場演出。而在日本的演出現場,也設置同樣裝扮的演員,以「複像」方式出現在舞台上,時而與影像同步動作,時而刻意做出區隔,所形成的詭異意象,恰巧與《食用人間》故事氛圍相合。可說是在因應疫情不得不調整的情況下,碰撞出充滿創意巧思的表現手法。
現場演出,網路直播:
新加坡M1戲劇節「編劇操練營」
另一個線上劇場經驗,是2020年8月,在新加坡實踐劇場舉辦的M1戲劇節「編劇操練營」。往年這活動是邀請海內外編劇齊聚新加坡,與當地劇場導演和演員,在七天內以馬拉松式的密集創作與排練,共完成九個短劇呈現。
受疫情影響,香港與台灣劇作家無法到場參與,而創作成果的呈現方式也由現場轉為線上。除了一名人在馬來西亞的演員必須用連線方式參與演出外,導演與演員皆是在黑盒劇場現場工作,由影像組進行拍攝與直播。這次活動對筆者而言,最大收穫在於與所有營隊參與者的互動,大家彼此觀摩,並不斷討論線上劇場該是什麼樣子?寫實風格的戲劇透過鏡頭反而太過類似影視作品,反而意象、非寫實,或運用直播軟體特點進行後設表現的作品,更能呈現出一種「劇場感」等等,這些可說是很特別的線上劇場的實踐經驗。
線上排練與演出:
音樂劇《熱帶天使》英語版線上讀劇
2020年11月,進入秋冬後新一波疫情在歐美等地再次侵襲,而筆者的音樂劇《熱帶天使》也在此時於紐約推出英語版線上讀劇。
這次讀劇活動的成員以在紐約地區的為主,其餘分散於美國西岸、台灣以及瑞士,從前期製作會議、演員甄選、排練、錄影到播出,絕大多數工作都是各自在電腦前完成,成員間也幾乎只透過視訊見面,因此面臨了許多挑戰:由於各地不同的時差,工作協調上考驗溝通的藝術;視訊軟體至今無法克服的連線延遲問題,導致音樂劇中的合唱難以完成;最後決定以預錄方式製作這次的讀劇,多出了影音編輯的時間與金錢開支……各種不曾經歷過的難題在過程中逐一冒出,在眾人的努力下最後順利完成。
線上劇場的挑戰
融合這幾次參與線上劇場的經驗,加上2021年台灣疫情爆發後,對各中小型劇團與學生製作線上演出的觀察,歸納出以下幾點挑戰:
一、技術與經費
過去表演藝術作品的呈現空間十分多元,從造價不菲的大劇場製作,到非劇場空間的小規模演出都有,但進入線上劇場後,伴隨影像技術而來的成本,加上難以售票回收成本,拉高了從業者投入的門檻。
儘管現在影像拍攝門檻降低,但若追求高品質的攝影,為了直播、演出現場需要提高網速等,便會延伸出額外的花費,對於本來就毛利甚低的表演藝術團隊來說,若要維持作品在線上劇場的質感,亦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對於習慣現場即時調整的劇場工作者而言,相對比較缺乏影像製播流程與專業知識,而影像工作者也需要時間理解劇場作業的需求,假設未來線上劇場會持續發展,就會需要同時熟悉雙方工作流程、整合型的專業人才。
二、影像與劇場美學的調合
在劇場發展悠久的歷史中,每次新科技的誕生都會伴隨劇場表現手法的革新,然而當代劇場面對網路的出現、可能會把「現場演出」觀念連根拔起的挑戰,目前似乎還沒交出讓大家由衷滿意的成績單。
若線上劇場只是單純將劇場演出在網路轉播,充其量就是將過去在電視播送的作法換了平台,而線上劇場應該有更多美學的可能性。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透過視訊和網路完成的作品,究竟是要歸「劇場」還是「影像」?另外線上劇場和時下熱門的網路直播或實況節目,究竟又有何不同?這些疆界問題還有待創作者們逐步探索與釐清。
三、社群連結與社交的障礙
在此次疫情中,各國的隔離政策,不僅隔離了觀眾與表演者,同時也隔離了所有創作者和表演者,意外成為發展線上劇場的契機。但也因為隔離,筆者認為最難也最需要解決的是:社群與社交問題。
對劇場工作者而言,劇組在短時間內集結,密集工作後成員又各奔東西,幾乎是種常態。「面對面工作」這種劇場工作的特性,不僅利於建立關係、維繫感情,同時也能幫助決策和解決問題。疫情中的線上劇場,大家透過視訊會議溝通問題,對於彼此陌生的劇組成員來說,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透過社交建立合作關係與默契。也更加凸顯出,無論是茶會上的資訊交流,或者演出後台的家常閒談,其實都對型塑劇場充滿創意的工作環境十分重要。
台灣線上劇場的觀察與展望
2020年疫情中,有少數劇場節目在公部門的經費支持下,進行了線上直播演出,呈現形式接近過去《公視表演廳》的錄影播出。2021年5月以來,除了既有的表團舊作網路播出外,筆者所見的線上劇場仍多為戲劇院校的學生演出呈現,以及漫才、脫口秀等以語言為主的喜劇演出。
學生線上演出多使用現有的線上會議軟體,搭配VJ系統進行即時的鏡頭切換、加入特效等,然而目前仍處於因陋就簡的階段,暫無看到有完整美學統整,以及精緻調度的作品。
相較於戲劇在線上演出綁手綁腳,以語言為主的喜劇演出,許多創作者本來就已經涉足網路創作,表演語彙轉換上較無扞格,與網路觀眾的即時互動等形式也發展成熟,甚至透過平台的打賞機制,逐漸有營利的可能性。對筆者而言,喜劇團體是這波台灣探索線上演出風格中最先提前部署,也發展得最完整的領域。另外,如「明日和合」運用網路平台發展即時互動的小型演出,雖表演內容非傳統劇場形式,亦是線上演出實驗成功的範例。
展望線上劇場的未來,最終還是必須回歸「劇場」的本質是什麼?若言現場演出的即時性,以及與觀眾的連結,目前網路盛行的直播YouTuber與遊戲實況主等,表演、社群經營與營利模式,都已經發展得相當完整。甚至有如《自由新鎮》這類運用自由度高的遊戲模組,讓數十名實況主角色扮演、即興演出的大型「RP實況劇」(RP為Role Play,角色扮演),吸引百萬粉絲即時線上觀賞的演出形式。當表演藝術從劇場來到線上,如何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競爭下,尋找新的觀眾,將是未來一大課題。
筆者相信絕大多數的表演藝術工作者,還是渴望現場演出,而線上劇場只是暫時不得已的手段。但著眼於目前台灣表團數量激增,而市場規模並未擴大的情況下,若有更多劇場創作者願意放下本位,投入探索網路演出的可能性,發展其美學並建立營利模式,也許就能為下一個世代的劇場,開創一條全新的道路。
林孟寰(大資)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劇本創作碩士。第二屆台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現為宅故事創作Story Nerds Works故事總監。創作曾獲台北文學獎等,出版著作有《方舟三部曲》等。曾以電視劇《通靈少女》入圍金鐘獎迷你劇集最佳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