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青年培養皿】高中生的讀《逆》思考
2021
03
11
文|高師大附中師生

緣起

2019年聖誕節前夕,國文科群組捎來訊息:小說家剪雲老師將配合「小說青年培養皿」課程蒞校演講,因緣際會下,開啟了這趟奇妙的文學之旅。2020年9月孩子們開始讀小說、興致勃勃地參加剪雲老師的新書發表會,三個月後在教室熱烈地分組討論,並完成學習單。12月8日這一天,剪雲老師入班演講,引領孩子們更深入地認識一段國族歷史,這堂小說課程意義非凡,彌足珍貴。課程之後,能讓15歲的年輕孩子有機會在此發表初試啼聲的閱讀報告,對他們是莫大的鼓勵,深深感謝。

(張簡文琪,高師大附中國文科教師)

林剪雲,《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九歌出版,2020。(攝影/王昀燕)

由人物命名淺談小說《逆》一書中的順與逆
文|張摯柔(高師大附中一年級)

「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在《逆》這部小說的開頭,作者引述了這句〈廣雅.釋詁禮〉所載之言。自古以來,無數朝代更迭,然而,違時即無禮,無禮即為逆,「時」與「禮」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自小的教育告訴人們要順從,「逆」是難有好結果的,唯有「順服」才能安度一生。在《逆》一書中,由人物命名,可見作者之巧思。女主林素淨的丈夫叫鄭家安:但求「家安」故順服;大學時代的情人B先生名為邱生存:「力求生存」故叛忤。那個年代有千千萬萬個「素淨」,「肅靜」(素淨)是人們「順時」的無奈。

在書中描寫的動盪的年代,面對強勢、不合理的要求、規範,有人像鄭家安一般選擇無條件順服,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一個「應時」的人;亦有如B先生之人,甘冒風險亦不願妥協自己去迎合、屈從當時情勢,即使忤逆的代價如此巨大,他們仍義無反顧。

是順服之人錯了,還是忤逆之人錯了?我想,這並非「非黑即白」的二元論得以括之的。或許有人會認為順服之人乃噤若寒蟬的懦夫,然而他們的心中未必沒有叛忤,只不過,他們更看重己身乃至家庭的安全、平靜。即使對於上位者有所怨懟、即使看到那些寧捨命也不願妥協的人們為了時代而抗爭,為「家安」之故,仍會使他們將叛忤之心壓抑下來。

當年那些不屈的靈魂無疑是造就如今民主自由社會的功臣,在那樣的政治黑幕下,很自然地出現一股力量,去「忤逆」強勢的不合理政權,以「順」應民心。然而,順服之人亦何錯之有?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不過是順時與逆時選擇的差別。真正重要的是:當這個時代不斷教我們如何依禮、順從時,我們又能如何「順」於己心,學會「逆」的勇氣?

初探「逆」的多角度呈現
文|袁雋凱、顏昊元(高師大附中一年級)

《逆》的故事發生在1957至1989年台灣從戒嚴到解嚴的年代。小說透過女主角的成長史,呈現時代傷痕。作者使用典麗流暢的漢文詞藻,閱讀時能感受到字裡行間的藝術之美。此外,作者也將充滿鄉土情味的台語及客語放進小說中,適切地還原了當時的人文風情,這是本書的特色。

「勇而不中禮,謂之逆」,「逆」,正是主角林素淨的人生寫照。故事形式上採用「逆溯」的回憶手法,時間軸壓縮在林素淨坐火車前去尋找B的短短幾個小時內,現在與過去互相穿插,使文章更有層次、富節奏感。

內容上則從許多方面來描寫「逆」,分述如下:

林素淨自小受母親嚴苛的管教、哥哥粗暴的對待,甚至長大後也是如此,這使她不但出言頂撞他們,並產生離家的想法,這是她對原生家庭的「逆」。

林素淨在高中時,與女同學龍鳳群有過一段戀情,這段同性之間的感情在當時保守的年代,必然是不被認可的,然而林素淨卻在同性愛戀中沉浮,無法控制,這是愛情上的「逆」。

林素淨父親來自中國泉州,此書以二代移民的身分探索族群與國籍的議題,十分獨特。林素淨認識邱生存後,進一步理解這群人反對政府的原因。她發現當時的政府會控制新聞,抑制民主觀念時,開始和邱生存交流民主思想,受到他愛台灣、愛鄉土的情懷的影響,與他一起參與集會遊行,這是對主政者的「逆」,也是對偏狹省籍觀念的一種「逆」,小說藉由這些歷程,對「我是誰」的身分認同,展開多層次的思辨追尋。

《逆》的內容豐富,故事張力十足,將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事件描寫得很深刻,帶領我們反思許多重要的議題,是一本用時代血淚寫成的歷史小說,值得閱讀。

《逆》——關懷人道與正義的歷史小說
文|金時聿(高師大附中一年級)

本書以舊時代的台灣社會為背景,描述二二八事件爆發後,政治過度壓抑下白色恐怖的社會氛圍,使人民內心深處的不滿、不安與日俱增,最終引爆了美麗島事件。

此書在一開始便藉女主角的成長歷程凸顯舊時代社會下的身分問題——本省和外省明顯的隔閡與對立。林素淨因出生背景和長期受僵固教育的影響下,一直無法完全融入這個她所生長的土地,這種既非外省也非本省的身分讓她對自我認同產生疑惑。而這也是台灣戰後的第二代普遍面對的問題。

林素淨的父親為了生計而勞累不堪,為了脫離底層貧困不斷的努力,期望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改善家庭經濟;年輕一輩如林素淨,努力讀書、奮發向上,也呈現那貧困年代,社會底層的人為了生活辛苦掙扎與力爭上游的社會現象。

提到舊時期的台灣社會,白色恐怖一直是那個年代揮之不去的噩夢。書中主角林素淨在成長歷程中不斷地發現身邊的人主動或是被動的「消失」,作者用小說手法表現人們在大環境下對政治黑暗的恐懼。

另外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女主角愛戀過的三個男性:鄭家安、劉國忠、邱生存描寫白色恐怖年代社會上三種性格迥異的青年不同的思想類型,鄭家安順從靜默;劉國忠受黨國教育、有想法卻被誣陷;邱生存性格積極,努力爭取公平正義。作者透過三段感情,呈現社會上不同類型的青年,不同的性格、思維與生命態度,很有巧思。

整體而言,林剪雲的《逆》一書以廣闊的角度,書寫1957年至1989年之台灣市井小民的生活和白色恐怖的歷史,肩負人道與正義的關懷,是一本極具時代性的歷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