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以藝術史研究者聚集而成的獨立經營單位並不多見,「佐佐目藝文工作室」自2011年11月在台南成立,同時經營著「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Arts Observer Field Archive,AOFA)藝評平台,致力於台南在地美術史的梳理與建立,2018年後視線更朝向印尼,進行國際交流計畫,2020年4月,整合各階段經驗,進一步成立「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TVAA)。然而,與佐佐目1負責人鄭雯仙初步聯繫時,她略顯意外地詢問怎麼會想要訪談佐佐目,並強調自己在執行上常常是想到就做,在組織與規劃上其實沒有太明確。看似方向明確的實踐歷程,為何與雯仙所言略顯矛盾,本文將藉由與她的訪談整理,為讀者細述其九年發展之路程。
不中斷書寫的初衷
觀察者平台的發起,原本來自我南藝大史評所畢業後,個人思索如何與藝術書寫(藝文圈)保持某種聯繫關係而生,一路走來反倒成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鄭雯仙創站人序2
佐佐目的成立原因很個人,可先從2011年5月AOFA3網站的架設談起,雯仙出身美術工藝設計,結束多年的企劃設計工作後,轉進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就讀,2010年研究所畢業後她直覺認為藝文類書寫性質的出路,似乎僅有繼續求學、進入媒體或研究類型的公部門、機構的選項,但無論如何都不適合當時已視自己為第一次退休的狀態。
「既不中斷書寫,又能持續地和藝文圈保持聯繫,可以做些什麼?」正好當時有位學姊提出一起架設網站的構想,她們便邀集史評所同學或相關書寫科系的朋友,以類似自媒體的方式共同經營。後續雯仙便產生成立工作室的想法,當時很簡單地認為有個工作室(單位),除了較不會鬆散怠惰,亦能支持大家將一些想法付諸行動。因此,初期階段網站和工作室的書寫團隊組成,多為史評所相關科系的研究生或畢業生,研究的方向以當時所處環境為主。
成立工作室後,AOFA也持續經營著,但起初邀約雯仙合作架設網站的學姊,其實不久便離開了藝文書寫工作,要適應藝文生態,除了熱忱,想長久的堅持而行,也得面對稿費、工時等無法滿足生活需求的現實問題,在在凸顯台灣藝文相關文字工作者的困境。
自然的發生並非論述在前
行動派就是這樣子,慢慢地在做當中梳理一些東西,像是研究路線,或確定了以前在學校所學,應用在上面,一開始並沒有大論述或明確的設想。
——鄭雯仙
由於以前台南官方展演空間有限,展覽、活動多半生發於獨立經營之替代空間及畫廊、複合展示空間等4,像佐佐目當年位址對面正為「新生態藝術環境」,以及南藝造形所同學在「原型藝術」、「文賢油漆工程行」等空間展出,這些地緣與關係延伸的參與經驗,使她萌生對台南替代空間的想像,例如:「台南最早的替代空間是什麼?」等相關疑問,因此開啟第一本專書《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的研究計畫。
該書(是)由一群剛從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的畢業生邀集在校同所的學弟妹,共同針對台南替代空間運生歷程面貌所進行的爬梳;其實當時參與的同儕之間沒有任何人有出版書籍的背景,憑藉的只是對於該主題的好奇,對於民族誌方法實踐的可能,一種單純的想像與熱誠。5
緊接著的第二本專書《風動: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1986–1997》,來自雯仙在書寫第一本專書時,受訪者一再提及「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或「南台灣新風格畫會」帶給他們的影響,進而讓她產生「到底在1980年代台南地方的文化中心所屬的展示空間,出現了什麼刺點?進而萌發了台南的當代藝術。」的想法。兩本專書的研究在出版外,也共同策劃了以檔案與作品相互參照的當代展覽,例如:2016年的「邊陲微光:台南早期藝文空間調研展Ⅰ」和2018年的「風動:南台灣新風格文件展」。
從兩本專書的出版過程,可以發覺佐佐目早期的實踐是自然且接續的,關於AOFA的專題規劃也是,專題會請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來負責編輯,扣合當時代的議題發展,並非為文化政策的跟隨,或為對抗什麼的想像;包括2018年後開啟的「印尼群島量繪計畫」國際交流,策展團隊中的主要策展人黃敏琪研究印尼相關議題早已超過十年。如雯仙所言:「當初非刻意談什麼或矯作的預設理論,是觀察中真誠的、自然的發問,因身處在某地被地方影響而萌生的地方特性,研究書寫的過程所整理出的論點。」雯仙指著《風動: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1986–1997》書名頁的「藝術生態觀察叢書02」說:「假如要談一開始就有意識的執行,就是『系列出版』這件事,當初即認為出版是必要且持續的。」
檔案庫的建置與共享平台的想像
藝術生態發展的脈絡是一種接力,不是個人可以做到的,資料完整化才能有檔案庫,建構出共享的平台。
——鄭雯仙
佐佐目由研究者組成,不同於台灣常見的展演型替代空間,曾發生的展演是為研究而延伸的階段實踐,重視田調資料與相關文件蒐集、檔案建置。雯仙對檔案的堅持,源自書寫研究所論文的感想,其方向針對1960至2000年的現代陶藝,訪談時耆老記憶的不確定性與驟然的病逝,皆需要有文件和資料交叉比對,但文件和資料保存的缺乏,使她產生急迫性的檔案留存意識。以及執行「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研究計畫時,缺乏聽聞以外的更多資料及完整讀本可供理解,蒐尋資料的種種困難,凸顯台南當代藝術發展史料庫建構的迫切性,便順勢描繪了佐佐目檔案資料庫建立的藍圖。
2020年,佐佐目邁入新的階段,落實了蔣伯欣老師跟雯仙經過幾年的討論,成立「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TVAA),在檔案轉向之趨勢下,整合過去不同階段研究的經驗,強調「研究—出版—策展」的實踐方式。不同於官方機構的收藏,著重民間的現當代藝術作品及其檔案,如書信、日記、草稿、口述記錄等,以徵集、調查文獻檔案,並與作品串聯進行獨立研究。6
TVAA目前進行中的計畫:有菲律賓當代藝術網絡(The Philippine Contemporary Art Network,PCAN)邀請共同合作的「南島、冷戰和今日地緣:菲律賓和台灣的藝術史書寫及當代文化策展」研究計畫7;新北市立美術館委託研究的「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研究計畫」8;由TVAA發起,試圖提出台北以外藝評架構的新想像的「觀察者報告:南方藝評帶動計畫」9;以及「戰後展覽史資料庫建置及譯註出版計畫」10等。11
藉由「出版」反思九年歷程
AOFA已積累九個年頭逾兩百篇的書寫,觀察多年來的藝術生態發展,隨著TVAA的成立,或許也正是藉由整理與回望,反思AOFA未來方向的時候。如本文提及佐佐目最初對「系列出版」是有意識的,這次也藉由「出版」去梳理與定位AOFA九年的發展途徑,並探討「藝評為何?及實驗藝評書寫的可能性」。
雯仙作為出版計畫發起人,邀請藝術家何明桂擔任設計美編,與「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現任編輯Fiona Cheng等人共同討論策劃。如同《風動: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1986–1997》邀請藝術家以木刻版畫設計封面,讓書本本身不僅為一本書,也具有閱讀以外的收藏意義。最終,《1010 AOFA.TW: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2011–2020書寫紀錄》以禮物盒的形式,表達對九年來集結近五十位藝術史、藝術評論背景相關研究者及藝術創作者們書寫的感謝。
盒內收錄書寫紀錄書冊三件、地圖一張、限量物件一件(共三款):書寫紀錄共收錄九本藝術評論小誌(zines)《108個月》,編輯Fiona以九種全新主題視角,分類九年多書寫方法各異的藝術評論;藝術家創意寫作集《9 years》,精選2016年規劃的藝術家書寫專欄「ArtLab實驗場」,從藝術家書寫角度觀看他們自身創作;歷年寫作者特別企劃《469週又5天》,寫信給所有供稿過的作者,邀請共同回憶過去寫作的時空,並想像後疫情時代的書寫與生態發展。另外,因已出版過書寫台南藝文空間的專書《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這次有別於文字表述,以台南藝文空間歷史地圖,包含台南過去、現在的空間並列,打破時空提供未來的想像;三款設計物件,強調「物」等同承載資訊、知識的書籍,選定文賢油漆行、海馬迴光畫廊、絕對空間三個台南空間,由藝術家融合台南產業特色設計。
最初以不中斷書寫的初衷,經營自媒體式的藝評網站,以及對當時所處環境提問,嘗試進行研究出版與展覽;到現今AOFA,以非營利的評論書寫方式進行互動,成為藝術資源共享與交流、發聲的網路平台,並持續探問實驗藝評書寫的可能性;而佐佐目逐漸延伸台南當代藝術發展史料庫建構的意識,到成立TVAA,以建置台灣藝術檔案庫與共享平台為目標,為台灣藝術田野提供更為豐富的全球視野與在地性思考。雖然雯仙一再強調自己為行動派,一切發生得很自然,但初擬訪談稿時,我已需閱讀厚度不薄的資料量,還記得她看到訪談稿時笑說:「之前被形容在做的事情,就像點滴工程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很多時候好像是別人告訴你做了什麼。」歷經九年點滴工程,打開一條以檔案創建的「研究—出版—策展」的實踐道路。
註1|為文章書寫方便,內文將「佐佐目藝文工作室」簡寫為「佐佐目」;「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Arts Observer Field Archive)簡寫為「AOFA」;「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簡寫為「TVAA」。
註2|引用自《1010 AOFA.TW: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2011–2020書寫紀錄》創站人鄭雯仙序言。
註3|2011年5月「觀察者—藝術生態觀測站」成立,後於2016年更名為「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註4|可參考《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一書。
註5|《風動: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1986–1997》鄭雯仙於主編序言,對前一本出版《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的介紹。
註6|部分文字引用TVAA網站的理念介紹。
註7|以南太平洋群島作為框架,就其在地理上和地理政治上跨越了國際戰爭,串聯起台灣和菲律賓的移民歷史和社會形塑,探索南太平洋群島移民歷史、太平洋戰爭和冷戰期間的事態發展、以及當前太平洋地區的配置,三個歷史轉變之關聯,提出藝術史寫作和當代文化策展的方法,並以研究和出版作為成果。
註8|以新北市文化局現有典藏品初步研究分類和脈絡分析為基礎,圍繞新北市立美術館定位與未來收藏策略,進行關鍵收藏之開發研究。
註9|目前執行中的「碎片港 Shatter Port|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以成員邱俊達作為主持人,串連學者、藝評人、策展人與高雄新浜碼頭、台南絕對空間等相關藝文空間,觀察書寫台中、台南、高屏地區甚至東部的在地藝術生態,建構「藝評書寫—網站媒介—藝術空間」全生態式的專業書寫平台,展現台灣當代藝術生態的不同面向。
註10|以蒐集第一手史料、建置藝術檔案為根本目標,提出系統化方式串連個案研究,梳理台灣戰後藝術展覽史。
註11|部分文字引用TVAA網站的執行計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