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芊頤揪團練:記憶中的窗景
2020
11
16
文|吳芊頤
創作揪團練(Ⅱ)
利用隨手可得的膠帶與熟悉的日常空間,打造一個既可聯繫外在世界、又能讀取內在故事的介面。

在真實世界裡,我尋找著各式各樣的符號,這些符號的形體、顏色、組成,形塑出大環境的視覺意象,標示著我們的社會文化與歷史痕跡。我將這些符號轉化爲拼貼,利用各式膠帶裁切成色塊,即興的重新編碼組構,成為一種似曾相識的視覺感知。這些符號累積成一個數量,形成一個個觸媒,對應著我們的生活,試圖從生活的縫隙中創造出另一種視覺結構。我透過解碼這些符號,找尋日常中的印象與回憶,並透過讓作品介入不同的空間介面,產生意義並製造觀念上的辯證關係。

我所運用的材料,膠帶,是工廠大量生產的規格品,在歐美可見於街頭創作,透過身體感的手貼即興操作於街頭牆面,常運用螢光膠帶來表達想法;而興起於日本的和紙膠帶,小寬幅的成為坊間熱門的文創商品,大寬幅的則做為空間裝置的材料,這些運用都將膠帶視為一種創作材料,使我產生了思考。我將膠帶既扁平又均質的狀態、可即興黏著的特性,運用在台灣鐵窗花的線性組合上,使它們成為一種可被解讀的符號,藉以處理在空間中符號與環境的關係。

記憶中的窗景,關於鐵窗花的視覺印象與回憶,是一種貼近生活的庶民美學,也是連結地方的方式,透過我的創作經驗,實地搜集與實作拼貼,將它推向生活中,形成一種日常中簡易的創作方法,藉以與人互動,產生對話性、參與性的連結。利用隨手可得的膠帶與熟悉的空間,製造一個可聯繫外在世界的介面,是一種對內與對外的相對關係,我試圖通過此開放性的視野與觀看方式,促使平凡的介面發揮創意的可能。

窗景,雖然是望向外在世界的視角,倘若向內探索,同時也可讀取內在自身的故事,搭配著地方性的各式鐵窗花樣,鐵窗的框架,有了地域性的特色象徵,從最初的防盜功能,蛻變成為一種概念性的美感框架。透過此線上工作坊,試圖召喚各地的你與地方窗景的故事,不限於台灣,來自世界各地的窗花,從各方的分享中讀取連結點,就像一個可聯繫外在世界的介面,帶領著我們去看、去發現,並從中找尋定位自己的方法,重新定義一種新的觀看方式,開啟一扇窗,即重組視覺感知的狀態,將地景與共感連結在一起。

 

【藝術家賞】
(以下排序不分名次)

范姜明道(藝術家)

獲選理由:
拍攝從內望外的視角,貼在窗戶內側,以封箱膠帶單色系做為創作材料,搭配戶外的同色系建築,自創性的對稱窗花結構,有著像鐵窗花師傅般的創新巧藝,令人想起鐵窗花盛行的年代,互相比拚的盛況,精準的切割與弧線的連接可以看出熟練的創作手法,構圖上的排列組合與細緻的線條,展現線性美,匠心獨具,使平凡的窗景增添獨特的視覺美感。

 

Reno(美編)

(發現窗花的地點:南投,魚池鄉)

獲選理由:
拍攝從外望內的視角,貼在窗戶的外側,山形鐵窗花在台灣中南部常常遇見,富士山形,喚起日治時期的歷史,運用常見的四色遮蔽用紙膠帶相互拼貼,凸顯主體,線段彎角的素樸貼法,使鐵窗框架變得活潑,再往內看,製造空間中的另一個空間,一個真實的鳥籠框架,山與鳥,象徵自然的符號,構圖使山形窗花與鳥類生物有趣的融合在一起。

 

白宮浪藝(美術教學/繪畫創作)

(發現窗花的地點:雲林,虎尾鎮白宮街)

獲選理由:
拍攝鏡子裡的視角,有趣的使同一景物透過鏡面形成內外相映,直觀式的取材來自原本建物的鐵窗花,貼在圓形的鏡子上,運用和紙膠帶搭配不同顏色的漸變,製造視覺上的韻律效果,貼法與配色恰到好處,介面與側拍角度,使窗框具有立體感,鏡面反射周遭的風景,成為窗裡的風景,反轉空間,可見想法與創作上的巧思。

 

【創作揪團練】
團主 ❚ 吳芊頤
團練題目 ❚ 記憶中的窗景
❶ 請在日常環境中找到一個你喜歡的鐵窗花,將它拍照紀錄下來。
❷ 請利用手邊的膠帶,在生活中的任何介面上貼出這個窗花,創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窗景空間。(窗內風景請自由發揮)
❸ 最後,請將你的窗花作品拍照上傳,並分享你找到這個鐵窗花的位置。(如:台中,清水區)
團練時間 ❚ 2020.11/3(二) - 2020.11/12(四)
團練地點 ❚「國藝會」臉書粉絲專頁(活動現場)

發現吳芊頤→
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彼個所在(2020)
吳芊頤、林晏竹雙個展(2019)
如詩的光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