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大年新民獨立中學位於馬來半島北部的吉打州,學生人數約420人。
「雙溪大年」為馬來語地名「Sungai Petani」的音譯,簡稱「大年」或「SP」,有農夫之河的意思。距離市區約20公里的布央谷,曾是東南亞古國三佛齊(又稱室利佛逝,梵文Sri Vijaya)的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包括陵墓、廟宇、鐵窯、手工藝品等,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元3世紀。
馬來亞獨立初期,當地經濟產業以農業為主,特別是橡膠業,老一輩馬來西亞華人普遍都有「割膠」經驗。資深作家冰谷在《歲月如歌:我的童年》就提到:「挑燈割膠成為每天必修的正課,此外是鋸樹、劈柴、挑水、除草……,使我有機緣提早磨練毅力、提升意志。許多大人負責的操作,就是我童年記憶的架構,成為今天溫馨的回憶,和不斷思索的書寫主題。」冰谷先生描述膠園生活的散文,多篇被選為中學華文課程教材。
新民獨中於2020年邀請冰谷先生擔任「駐校作家」,以其著作《橡葉飄落的季節:園坵散記》為全校文學讀本,並設計以割膠為主題的課程,帶領學生體驗早期華人生活,可惜因新冠疫情而暫緩課程計畫。
新民獨中是一所很幸福的學校,在教育的路上有許多好友相伴。年初在曾翎龍先生的引薦下,和台灣國藝會藍恭旭總監及王慈憶小姐展開多次交流和討論。王慈憶小姐制定行程,買了機票,準備到馬來亞大學和新民獨中討論合作籌辦活動事宜,不想卻遇到疫情爆發,最終取消行程。
原本以為計畫會因此展延,結果卻出乎意料,順應了線上教學的時勢,企劃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動。
第一場活動是黎紫書「小說如何殺人」文學講座,全校四百多名師生線上和黎紫書「遠距離接觸」,暢談文學,可謂酣暢淋漓。
第二場活動「小獅匠少年╳小說青年培養皿」,由台灣各校語文名師共同授課,指導本校熱愛文學的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和創作訓練,課程精彩有趣,不但學生大有收穫,就連本校協同上課的老師們也直呼過癮,陶醉其中。
學生在文學澆溉下積累了閱讀寫作經驗,提升文學修養和鑑賞能力,對生活也有了更深刻的觀察和體會,這正是文學教育最動人之處。
●觀課教師:楊月詩老師(新民獨中校長室秘書)
在疫情蔓延時,還有機會旁聽小說培養皿的文學課程,在優秀的老師們帶領之下走進充滿溫度和文學氣息的學習空間,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老師們的文學底蘊醇厚、知識淵博,設計的課程內容紮實,還通過用心佈置的課前作業,幫助學生們在課前進行思考,在課堂上更有效的解讀文本及學習創作技巧。
在老師們的引領下,無論是完成的作業,或是在課堂上的分享,學生們都洋溢著濃厚的文學氣息,讓我刮目相看。
隨著課堂的推進,學生們的思維越來越清晰,文學欣賞和創作能力也都有所提高。感謝老師們的付出,期待同學們的表現越來越好!
●觀課教師:楊迎楹老師(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一場疫情促成了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文學教育合作。
台灣的七位文學導師,在馬來西亞雙溪大年新民獨中教師的協同合作下,透過線上平台將自己的文學心法傳授給學生,學生則報之以認真的學習態度,每一堂課完成的作業,都讓導師讚歎不已。
連續七週,每週一小時半至兩小時的文學課,導師們帶出了精彩的內容和各有特色的教學方式,兩個單位和七名導師對課程的規劃縝密,臨場調整能力也從容有餘,不管課程內容、課前任務或課後作業的佈置都非常精緻,如此紮實的文學課非常珍貴。文學推廣本來就不易,師生的默契和配合度更是難得。
「小獅匠少年╳小說青年培養皿」的第一階段課程,不僅是順利完成一場教學實驗,也是馬來西亞中學推廣文學活動的積極示範,耕耘了馬來西亞的文學沃土,種下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