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揚帆》售票頁面,非常離奇!竟然無從得知演出場地,只註明:「完成網頁體驗,獲得演出地點」。字裡行間穿插紅字、黃底反白,再再為這齣戲的特殊形式堆疊神祕又趣味的色彩。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開演前不能透露太多,本篇前導文主要著墨於創作過程與製作層面的探討,訪談對象為導演周翊誠及另外兩名劇組成員。
啟程.溯源
《揚帆》劇本是藝術總監鴻鴻於2015年所寫,終於等到適當時機在今年推出製作。鴻鴻的文字書寫經常對社會議題、文化主體的探尋有所關照,在這個帶有超現實色彩的劇作中,也囊括進:藏人流亡、台灣原住民權益、自然與文化資產保存等議題。製作人陳珮文認為:「鴻鴻的內心是有點頑皮的,他的文本向來希望拋磚引玉,不是如實呈現,而是試著提供橋樑,藉由戲劇讓觀眾與議題有所連結。」蒙太奇的劇構前提下,相當考驗導演轉化史料的功力。
導演周翊誠同時身兼劇本改編,鴻鴻給予非常自由的發揮空間,周翊誠坦言這是一個極具挑戰的任務:「劇中許多元素是台灣觀眾不熟悉的議題,且角色的族群設定多元:台灣人、日本人、荷蘭人、藏人,其中台灣人又有本省、外省與原住民之分。如何讓觀眾參與解謎的過程,又同時吸收事件脈絡、補足疏漏的文化歷史,必須要有足夠的親和力,才能激起觀眾主動思考的動力。」
周翊誠爬梳原住民史料,汲取「Sanasai傳說」,「Sanasai」與原住民祖先的起源地、移動遷徙息息相關,流傳於淡水河流域、北海岸、宜蘭平原到花東海岸一帶。劇中以此意象一解台灣身世之謎、思索島嶼的起源,「Sanasai和劇本核心概念相互呼應,它提供觀眾另一種想像國族未來的可能。」
從黑盒子到現地解謎
擅長在非傳統劇場空間導戲的周翊誠,2018年展開與黑眼睛跨劇團的合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該演出融入VR科技,以沉浸式劇場重返白色恐怖的歷史現場,劇團相當看重翊誠在線索的挑戰及再現社會現實的方法。
回顧周翊誠的創作歷程,2011年成立「讀演劇人」,深耕基隆,致力於拉近劇場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即便演出題材觸及相對敏感的社會議題,他總會設法以別出心裁的形式,吸引觀眾目光。其中2014年編導的代表作《玫瑰色的國》,處理族群、統獨、核電、土地開發、多元成家等政治議題,而他第一個走出黑盒子的作品,是2015年《一位法國士兵的遺憾》,結合古蹟導覽、偶戲、環境劇場、法式饗宴,帶著觀眾進入清法戰爭的古戰場,一解法國士兵的鄉愁。
什麼契機讓周翊誠開始走入環境劇場的創作之路?「其實當時是主辦單位邀演,一旦開始累積這類型作品,相關邀約確實會變多。」環境劇場有別於黑盒子,觀演關係更加緊密扣合,周翊誠察覺「觀眾的體驗回饋和坐在劇場裡的觀眾非常不同」。經歷數次非劇場空間的創作經驗,他在構思《揚帆》時,將觀眾、環境場域都視為演出的一部分:「與其觀眾在台下觀看,是否能讓他們參與其中,做出行動與選擇?如此一來,他們的體感、心境會更與角色的狀態貼合靠近。」
上述思考脈絡下,《揚帆》因而嘗試與「解謎遊戲」結合。「尋寶推導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困難、障礙、疲累,又或是從中得到驚喜、成就感,種種身體感知都會有所經歷。」劇場版的解謎考驗和坊間實境遊戲有何差異?周翊誠認為主體及目的不同是關鍵:「密室逃脫、實境遊戲大多將謎題視為主體,劇情作為承載謎題的背景;而《揚帆》的製作中,劇本仍為主體,我們希望藉由謎題和線索來推展劇情。」劇組笑稱解謎難度無法和實境遊戲相比:「這次的演出,仍有好好講完一個故事的企圖,文本本身已經很複雜,如果謎題又無限燒腦,觀眾會無法負擔過度龐大的資訊。」
至於演出場地的選擇,製作團隊可說是傷透腦筋,起初設想能找到周邊有腹地的劇場空間,怎知苦尋未果,後來周翊誠轉而思考:「會不會反而找廢墟還比較有趣?」現地演出,可以帶動城市空間新的詮釋可能,也提供一個認識在地文史的切入方法。真實場景歷經時間推移,其空間自身的紋理是舞台搭景無法企及的,其地緣關係能與現實產生對話交流。
「創作環境劇場時,會享受在空間裡增添虛構性的過程,這就是實境演出的魅力,會有一些未知的想像被打開。」周翊誠踏查北台灣無數個失能空間,最後選定的地點恰好有平埔族生活的痕跡。他認為除了在黑盒子裡製造的幻覺,現實中的虛構也值得玩味:「帶著觀眾直接走進歷史事件的現場,會驚喜發現原來還有這樣說故事的方式。」於是,實境演出、推理解謎成為《揚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為疫情,所以……
新冠肺炎的蔓延重創表演藝術圈,《揚帆》籌備階段也無不遭遇困境,製作人陳珮文提到:「大家常會忘記一齣戲需要耗時多久。我經常被問到《揚帆》有沒有受到疫情影響?有又沒有。因為部分條件不符,我們沒辦法申請紓困,但演出從去年開始規劃,累積很多能量到現在,老實說一旦取消,就很難再重新啟動。」
因此,劇組使出渾身解數來化解重重難關,《揚帆》的演出模式不斷演變,很多層面考量到「如何保持社交距離」,意外發展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行銷策略——「網路解謎」。《揚帆》的演出頁面竟是一個線上推理入口,上面寫著:「某天,黑眼睛跨劇團收到一件來自不知名人士的包裹……」負責宣傳的盧崇瑋提到:「《揚帆》宣傳手法追求微妙的虛實平衡,我們不能透露內容和線索,那還可以講什麼?劇中角色彼此間有複雜的愛恨糾葛,因而選擇採用漫畫式的對話風格作宣傳,角色對白也會在推理網頁中發揮作用。」劇場演出空間擴增至網路平台,成為劇情推展的重要環節,這樣的操作手法在台灣當代劇場是一個嶄新的實驗。
網路科技的應用邁入新的階段,珮文樂觀其成也若有所思:「這種形式將吸引越來越多觀眾進到劇場。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導演探究戲劇與科技結合的問題:『如果沒有VR、AR就不新穎了嗎?又或是大家再次注意到環境劇場,是因為不想再待在劇場看戲了嗎?我們今天製作一個環境劇場,我們想要給觀眾什麼?」
《揚帆》有如一個寓言故事,也是一個朝向未來的預言,它試著讓戲劇成為與歷史相遇的媒介,讓歷史有機會在此時此刻與現實交互作用,成為與民眾共感的集體記憶。風起,揚帆,究竟故事場景發生在哪裡?要如何尋找失蹤的六個人?種種謎團有待揭曉。
《揚帆》And The Ship Sails On
線上推理 X 實境體驗 X 現場演出
2020/8/22(六)-8/23(日)(購票管道)
※ 2020/8/16(日)24:00 停止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