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靠近土地的追夢人生,一堂相信自己的戲劇課
2012
08
01
文|楊豐維
回鄉,灌溉自己的文化——藝術的實踐
追夢的人永遠都不寂寞,因為嘉義的「阮劇團」正是這樣一群自轉公轉的發光體,暖暖地照亮孩子未來的路,也溫熱了城市人的冷寂。無獨有偶,來到靜謐的山城苗栗,你在「EX-亞洲劇團」的身上找到了相同的堅毅與創意的基因。

《阮劇團》乘載青春最好的時光
在劇場裡,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

兩百五十公里的路程,試著猜想,你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從台北抵達嘉義?

你上網查了查,高鐵需要一個半小時,台鐵需要三個小時,客運最快也要近四個小時才能抵達,若是徒步呢?二十四個小時?三十六小時?很抱歉,是不眠不休的五十二個小時,而且還只能買到one-way ticket。

左圖:2012桃城戲劇節新港藝高與嘉義高工《我的青春荒謬日記》總彩排,故事醞釀中。右圖:2012桃城戲劇節嘉義女中演出《Flower Children》講述親情與友情的力量。(攝影/楊豐維)

以前,有些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回家,現在,我們好像隨時都可以返家了,但內心卻始終像隻漂鳥一樣四處紛飛,在不同的城市裡試著築巢,試著找到自己。

大暑前幾日,你飆汗飛奔車站,趕往嘉義,趕著去看孩子們的戲,趕赴一場場稍縱即逝的青春記事。你在一片漆黑中摸索坐定,靜靜讀著舞台上每位孩子的情感跌宕。當幕落下,燈光漸亮,歡聲雷動,你看見孩子們緊握彼此的手,鞠躬彎腰再起,臉上流露出既自信又感動的神情,突然間,你好像懂了什麼,你回想起他那晚豪氣干雲撂下的那句話:「我就不相信嘉義人撐不起一個阮劇團」。在那一瞬間,你發現自己的眼眶有一種清透的情緒正在發燙滾動,彷彿就要沸騰。

在夜半北返的高速公路上,你想起《陣頭》這部電影,電影裡的男主角如何經幾波折,帶領父親的陣頭環台築夢。追夢的人永遠都不寂寞,因為阮劇團也是這樣一群自轉公轉的「發光體」,暖暖地照亮孩子未來的路,也溫熱了城市人的冷寂。

他是副團長盧志杰,他們是嘉義的阮劇團,一年一度的桃城戲劇節,引領嘉義地區的五所高中職話劇社1舉辦的盛大聯合公演,湧進的幾百位觀眾相聚一堂,只為了見證桃城的孩子們,如何用最熱血的姿態,寫下關於狂飆青春最難忘的回憶。

左圖:2012第四屆草草戲劇節《記憶中的角落》素人組。右圖:阮劇團 2011春季製作《見證》(PROOF)。(阮劇團提供)

你很難相信,目前只有三位正職團員的阮劇團,2是如何克服劇場藝術扎根鄉土的層層挑戰,如何從默默無名、排練場難尋、資源稀少的無照藝文團隊,一路走向嘉義第一個登記在案的傑出藝文團隊,也是目前的唯一一個現代劇團?更讓人訝異的是,遠離表演藝術市場與交流核心平台的台北,阮劇團又是如何跨越十年的光陰,將當初「超級蘭陵王」的戲劇推廣精神,成功傳承至「草草戲劇節」3,甚至進一步開枝散葉,經由各種戲劇工作坊與社團,將戲劇的美好帶入校園,帶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帶入台灣的民主聖地,進而搭起另一座耀眼的青少年戲劇聖地?

你不禁揣想他們的信念到底是什麼?他們在堅持什麼?又是什麼驅使著他們放下遠方的一切,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立屬於「阮」的劇團?

「自己的故鄉自己顧,希望在嘉義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盧志杰說。

左圖:阮劇團副團長盧志杰。右圖:阮劇團副團長盧志杰說「自己的故鄉自己顧」。(攝影/楊豐維)

答案如此動人,然而,幸福是一個太過抽象的概念,你接著問:讓孩子幸福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會選擇劇場藝術?他說「我們不是要鼓勵孩子一定得往劇場界發展,而是希望透過其中的過程,能讓孩子在各行各業都保有開闊的心胸面對未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見孩子們是如何被自己的演出所感動。」

在盧志杰的話語中,我們彷彿聽見嘉義人的善良、直爽與熱情,還有一股強勁的使命感埋藏在他的聲線裡,沉著而穩定地起伏著。這樣的使命感,同樣也可以在其他團員的身上發現,像是一種共同的默契與語言,年復一年他們前仆後繼、投注無數心力,許多團員不但在無給職的情況下,奉獻自己在外地所習得的戲劇才能、知識,更希望可以在每一個劇本、每一句台詞、每一次排練、每一幕升起落下前,帶領嘉義的孩子體驗戲劇藝術的無限魅力,發掘自己的無限潛能,更重要的是,要孩子永遠記得一件事:懂得相信自己。

但如同許多台灣藝文表演團隊亟需面對的財務現實,他平緩而堅定地說:「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做下去。如果沒有阮劇團,嘉義的孩子沒機會。」你看著盧志杰沉默了許久許久,因為感動,因為你知道他們把每一個嘉義的孩子,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十年過去了,在每個掌聲響起的夜晚,當你填完問卷,享用著支持阮劇團的朋友們所贊助的熱騰騰肉包與飲料時,你會知道,他們都回「嘉」了。

苗栗山城的《EX-亞洲劇團》
跨國多元視野的在地實踐

無獨有偶,來到靜謐的山城苗栗,你在「EX-亞洲劇團」的身上找到了相同堅毅與創意的基因。林浿安與江譚佳彥(Chongtham Jayanta Meetei)初識於被譽為華文劇場文藝復興人的郭寶崑老師所力倡的新加坡「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一位是團長兼行政總監,一位是導演兼藝術總監;一位是台灣苗栗出身的超資深劇場人,一位是印度鄉村出身的跨界全能才子,他們倆如何相遇於他鄉,最後卻選擇落腳在苗栗?

左圖:EX-亞洲劇團,林浿安(左)與Jayanta(右)。右圖:EX-亞洲劇團行政總監林浿安寫下此刻的心情:「苗栗,平穩之中,我們需要精神層面的養分」。(攝影/楊豐維)

對於戲劇的熱忱,林浿安背著父母都是公務員身分的期許與壓力,一頭栽進戲劇的世界,隨著金枝演社的草創與茁壯,每一次排練、每一次田野調查,都讓林浿安看見更多關於鄉土、關於自己的奇麗故事。在林浿安活躍台灣劇場界十數年後,她開始問自己該何去何從?在劇場翻滾一輩子是否就是她想要作的呢?於是,偶然得知新加坡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的招生訊息,一方面為了進修學習更多元的戲劇及肢體訓練,一方面為了蓄積更多能量,她毅然決然決定遠赴新加坡,展開長達三年的求學之旅。每日不斷浸潤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國度之中,藏在她身體跟腦海裡的台灣民間祭儀,或是兒時客家的文化記憶,都不斷湧現並益發鮮明。

在這段旅程中,何其有幸,浿安遇見了Jayanta,那是一段異國戀曲,也是一段多元文化相遇的最好見證。他們攜手回到台灣苗栗創立「EX-亞洲劇團」,對於Jayanta來說,以前台灣是他的異鄉,但現在卻因為浿安而成為了他的新故鄉;對於浿安來說,以前的劇場表演經驗是台灣在地文化的深化演繹,現在則因為Jayanta的加入而更加豐厚了其多元跨界的亞洲視野。

左圖:藏身巷弄民居的EX-亞洲劇團辦公室。右圖:EX-亞洲劇團團員宿舍,樸實而溫馨。(攝影/楊豐維)

你問Jayanta為什麼選擇戲劇當作自己的人生志業?「因為除了演戲導戲,我不知道我還能作什麼了!」你問浿安為什麼選擇苗栗做為戲劇扎根的起點?「沒想這麼多耶!因為這裡是我的家啊~直覺就是應該回到苗栗來做些什麼。」他們的回答總有一種藝術家的真率與絕對,就是要讓苗栗人看見除了高預算、放煙火式的國外表演藝術植入外,還有與在地生活更加息息相關的文化藝術值得我們去關注、接觸。

例如他們正在醞釀的新戲《紅魔訪》即是以台灣新移民/新住民的視角出發,希望碰觸、突顯不同文化與族群間的隔閡與互動議題,並點出相當重要的觀點:歧視並不只存在於國內外電視新聞與歷史課本中,歧視其實無所不在,Jayanta說「我們應該學習尊重、欣賞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而非以人的面貌去決定一切」。

EX-亞洲劇團排練場俯瞰美麗的苗栗市景。(攝影/楊豐維)

很多來到EX-亞洲劇場參與戲劇成長營的專業演員,漸漸開始把來苗栗當成一種「進廠保養」,儘管排練環境或許沒有台北來得完美,但那是一種相對專注與單純的追求,在靜的地方找到更美好的自己。近來與阮劇團的腳步如出一轍,他們也將觸角延伸至校園,開始在國小裡教授戲劇開發課程,不定期開設戲劇工作坊,更逐漸一步步地實踐創團初衷:希望EX-亞洲劇團可以在苗栗自己自足,最終將苗栗山城打造成台灣的亞維儂。

回到苗栗,對EX-亞洲劇團而言,絕對不是一種委屈。

對他們來說,蹲得夠低,才能跳得更高。

有人說「每一個孩子都不該被放棄」,從阮劇團與EX-亞洲劇團的生命經歷中,你會發現,其實「每一棵文化的種芽都不該被忽略」,因為每一棵種芽都是小小的莎士比亞,都是小小的卓別林,也是小小的盧志杰、林浿安與Jayanta。

無論未來的挑戰多麼巨大,有一股溫暖的聲音持續不斷地告訴他們:「回家不是藝術生命的句點,而是更加踏實的延伸。回家,是一條幸福的路」。

圖左:EX-亞洲劇團2012《猴賽雷》劇照。(攝影/陳少維) 圖右:EX-亞洲劇團2010《假戲真作》劇照。(攝影/陳少維)

 

【給準備回家築夢的人的貼心小提醒】

阮劇團副團長盧志杰:
「回家要趁早、不用怕失敗、認為對的事就要堅持下去、決心夠方向對,貴人自然會出現。」

EX-亞洲劇團團長林浿安 + 藝術總監江譚佳彥:
「克服心裡的恐懼、突破外界一般人的想像與偏見、創意 + 紀律 + 概念,永遠都比地理位置來得重要。」

註1|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為鼓勵在地民眾與青年學子積極參與藝文活動,與嘉義在地劇團——阮劇團,再次攜手合作,推出「桃城戲劇節」系列活動。阮劇團今年集結了嘉義地區五所高中職學校的戲劇社團——嘉義女中、嘉義高中、嘉義高商、嘉義高工、新港藝術高中,透過來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專業戲劇師資,帶領學生進行戲劇創作,藉由戲劇闡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史無前例推出「嘉義高中職五校聯合公演」。

 

註2|阮劇團團員人數共約20人,大部分為非給職,正式聘請敘薪之專職人員僅三位。

 

註3|「草草戲劇節」自2009年以來,成為阮劇團的年度發展重點之一,每年都有無數的年輕人加入,並分為「素人組」與「高中組」兩組進行,提供嘉義地區的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學生及民眾一個交流發光的舞台,其中不但在劇本中融合參與學員的自身生命故事,更將演員排練,行政、技術、服裝等全都納入教學分享項目。2012年阮劇團的「草草戲劇節」特邀台南大學戲劇系呂毅新老師出任計畫主持人,除了有戲劇表演之外,更首度擴大舉辦,增加戶外活動,例如二手市集、素人開唱、講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