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藝術空間的崛起,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大環境影響,每一年都可以得知那些地方又有哪幾間藝術空間竄出。從台南在最近2至3年,順勢著老屋欣力的推動,藝術活動給人一種遍地開花的目眩神迷之感。而由南向北走,在這一兩年崛起的藝術空間又相繼包括了,高雄弔詭畫廊(2013)、台中自由人藝術公寓(2012)、新竹江山藝改所(2013)、台北INSTANT 42(2013)及TAMTAM ART TAIPEI(2013)等。台灣藝術空間的活躍度,在近年所展現的活力有增無減,似乎承接著過去1980年代藝術空間剛起步的時代,已進入另一個段落發展。
而藝術空間的盛起,在未來似乎還會持續增加的現象,這不禁讓我們直覺性地想稍稍停下來思索。雖然藝術展覽一個接著一個開辦,我們不乏展覽可看,甚至是太多展覽要看,藝術樣貌看似發展豐富,但這當中究竟是異質開花,各自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或是只是以主流當代藝術為括號作為單位的自我單一的重新複製呢?
除了台灣藝術空間,最近國內也開始關注亞洲其它地區的藝術空間發展,在《搞空間》一書出版之後,2013年6月吳達坤策劃的「亞洲獨立藝術空間連線」,邀請了台灣、中國、韓國、香港與澳門共6個獨立藝術空間串聯計畫。
今年9月則有策展人培力計畫,由策展人柯念樸所策劃的展覽「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更聚焦鎖定三個性質趨向公共性、藝術介入、對話的異地空間及團體——香港「活化廳」、高雄大林蒲「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日本釜崎「COCO ROOM」。筆者試圖以此展為例,談論藝術空間發展的其它更多可能性。
關於「逆棲」
關於「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策展人柯念璞目前正就讀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在一次前往日本大阪的城市參訪計畫,讓她開始注意到釜崎這座幾乎不被日本當地人主動提起,甚至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地名,位於大阪西成區的這座城中城。而在這個區域,存在一個相當特別的藝術空間「COCO ROOM」,柯念璞在這次探訪過程認識了詩人經營者上田假奈代。
由於「COCO ROOM」不同於主流認知下的當代獨立藝術空間,加上柯念璞原本對於藝術與公共性關係議題即具備高度興趣,促使她開始對這類傾向於,以藝術作為社群對話及溝通媒介空間的關注,也進而輾轉接觸到了香港「活化廳」以及高雄大林蒲「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兩個團隊。
COCO ROOM
如果在搜尋「釜ヶ崎」相關資料,多半會看到的是關於髒亂、貧窮、犯罪、邊緣、低下勞工階層生活等的景象或字眼。這座曾經在日本經濟起飛時期,作為支撐經濟調節關口的「臨時勞工聚集地」,如今卻隨著1990年代日本經濟崩壞後,被「棄置在經濟起飛的最底層」,成為工作環境惡劣、差別待遇、勞工遊民群聚、暴動或犯罪事件層出不窮、被日本社會及政府遺棄的「遊民之鄉」。
這次展覽中所展出的團體「COCO ROOM」,即以「釜崎」這個地區為據點,透過藝術的介入,試圖在這個被社會棄置,稱為貧民窟的區域,重新搭建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橋樑。
但藝術在此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經營者上田來說,她了解到自己再怎麼思考藝術的公共性問題,或是再怎麼埋頭苦幹,都不可能在提供他們溫飽上有任何幫助。那麼換句話說,是否應當放棄藝術的工作,改投入援助遊民的行列?上田的想法是,「遊民並非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整體的問題」,因此她想透過現在的工作去關懷釜崎所遭遇的問題。
有別於一般藝術空間,「COCO ROOM」將空間以塌塌米打造成日式客廳般的咖啡廳,營造出一個大家可以進出自如的場域。並且朝著街道放置一台名為「COME ON!君」的電視機,播放釜崎昔日的照片及影像。附近的居民逐漸被吸引開始拜訪這裡,來這裡談論他們過去居無定所的共同生命經驗,店裡其他客人受到感染也加入了談話,慢慢地這裡變成一個「讓他們對釜崎之外的世界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看法」的據點。
「COCO ROOM」中有一座舞台,這個舞台有時會有藝術界人士表演,但很重要的是,它同時作為給這裡遊民表演的場地,「無論是遊民與否,只要一站上舞台,藝術表演者就是一個完整的自我。在身分平等上,不管是遊民或藝術家都是相同的。」 除外,在展覽現場,再現了「COCO ROOM」的空間樣貌,其中最即刻吸引目光的是,貼滿於牆面上各式以簡單但表達情感直接,以書法字體書寫的詞句。由於釜崎這個區域許多人並不識字,經營者上田以詩人的身分,邀請民眾書寫一個足以表達自我的簡單日常詞語,或是由她替他們想一個詞,透過這個方式,讓這裡的居民得以換一種方式並且獲得一種管道傾吐,同時也製造與他們交流的契機。
活化廳
「巴舍拉對家屋空間的詩意想像,在現今的香港可謂蕩然無存」這是策展人柯念璞對香港現狀一語道破的看法。她提到,香港在全球自由經濟體系中,18年來一直是居冠的位置。也因為香港絕對自由的經濟市場環境,也讓她長期以來成為助長房地產炒作的一環。而在歷經1997年的金融風暴、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的重擊,點醒了香港10多年來新自由經濟體系下所帶來的危機,失業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拉大、都市興建計畫暴力驅趕及居住權利等的問題。
其中香港對於我們來說最熟悉的問題,則是他們居住空間的問題,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高房價極度嚴重的壓迫他們的生活空間,因此產生了所謂「籠屋」的蝸居空間。在摩登高樓大廈林立的公領域空間,個人的私領域居住空間則完全在當中被消抹掉;土地作為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記憶,也從中遭受阻斷。
也因此,香港近年的藝術活動,以實際行動回應了這座城市的諸多問題,他們「不再視藝術創作為孤立的狀態,而是透過藝術作為一種抵抗宣示」。 「活化廳」邀請藝術家以社會、群眾等議題作為展覽的主軸,在2010年舉辦的小西九雙年展,即以街坊、社區經驗的故事出發,重新透過與社會議題結合的藝術行動,根本性地回到都市空間中人、土地、記憶與情感,找回這四者原本相互緊密依存關係。
大林蒲「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
對柯念璞來說,回到高雄大林蒲,其實也等於重新以台灣高雄為起點出發。她提到,高雄的城市問題是,「一直以來這座城市為台灣工業發展重心,勞工的聚居以及工商港埠,重工業之城的形象。如今,彷彿以台北城市作為目標,高雄以城市文化包裝、都市改革,快速打造這座城市的全新意象,固然都市的新意象被成功地打造出來了,但很多原本環境汙染的問題、人民居住權利的問題,在這當中卻一直在來不及被討論的情況下,就給完全消解了」。空氣污濁、烏煙瘴氣的印象,在媒體宣傳的加乘效果下,轉化成為給人街道乾淨明亮、藝文活動不斷、前景美好的觀光城市印象。
而大林蒲這個小村落,則最嚴重的反應出高雄這座城市的工業問題。大林蒲為一個位處高雄小港區海濱西南邊的小聚落。在高雄政府決定以此區域作為「遊艇產業園區」的開發對象之後,這裡開始歷經40多年的重工業汙染問題。小小一個村落,被迫必須與環繞四周的中鋼、台灣國際造船廠、大林發電廠等重工業廠區為鄰,面對日復一日惡化的環境,他們必須承受重工業過度開發下的所有代價。村落南邊的南星填海計劃,美其名是打造一塊淨土,實則掩蓋了無法再被逆轉的工業廢棄物的問題。
根據策展人的敘述,「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的介入,等於給予了當地民眾發言的方式。例如教他們使用相機,讓他們可以把自己想表達的意見表現出來,民眾也願意主動把他們的想法提出來,再透過藝術家的協助將其實現。展場中其中一件作品,在一座臨時搭建祭拜祖先的神壇上,擺放許多充當祭品的洗碗精、沙拉油、米、醬油等民生用品。這件作品的概念發想,其實就是來自大林蒲的居民。因為工業汙染,政府以補的方式,贈送給這裡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但對於大林蒲的居民來說,政府補償的動作,對於他們長期受汙染、危害的居住環境及健康,並無任何實質上的幫助,反之,他們更像正準備接受祭拜的死者,接收這些供品。
結語 一種疲乏下的反轉
這三個空間雖然在地理位置或歷史背景上皆不相同,但他們所共同處理的問題則是一致的,也就是把受忽略且被排除在外的問題,置入藝術的核心中討論,透過藝術建立一種新的對話契機及結構,把某些難以用其它方式找回的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重新連結起來。
由於筆者自己現在的經歷(正在台南嘗試運作一間藝術空間),所以在接到國藝會線上誌的邀請,訪問「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這個展覽,也是作為自己正經營藝術空間的一個反思。
當看完這幾個空間,在回過來頭來看看台灣藝術空間的發展,其實並非要以之將其全盤推翻,只是對於所謂我們長期以替代空間、獨立藝術稱之的空間,某些一在重複強調實驗性、非營利、當代等的字眼,其實已經顯得非常疲乏。即使我們試圖用更跳脫的字眼「另類」這個詞,也未必就能夠改變或揭示什麼。我們一直在某種可以被認可、安全且保守的框架下行走著。
在柯念璞此展中還出了一本書,書中對於這三個展出團隊提出許多細膩深入及激發人心的觀察。其序言找了北京家作坊的何穎雅書寫,其中一段話讀來頗為刺激但發人省思:「政府機構所贊助的藝術空間還是必須仰賴商業模式生存,並非真正獨立,無論它們看起來有多『自發』,或是有多『另類』。我們時常談論禮物經濟,好像我們可以如此大方。但我們必須承認,免費廉價的藝術勞作,是為了文化資本的取得、目前所謂的自主多是知識份子的自我意淫、在獨立藝術探索中,各種形式的邊緣關係和建立新關係同樣重要。」
或許在台灣藝術空間尚未稱得上發展完善成熟的當下,提出這樣的問題過早,或是有太多過於烏托邦的理想情節意識,但在一切發展皆看似美好又活躍,或是某種主流反覆一再被重複的操作的形式底下,或許可以作為我們開闢另一條新路徑的一則可能性的發想。
作者介紹
楊佳璇。1982年出生於台南,現定居與工作於台南。2011年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2009年至2010年參與《藝術觀點》編輯事務。2012年1月,開始專職於台南經營獨立藝術空間「齁空間」至今。主要以駐村計畫、藝術講座及行為聲音表演為齁空間展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