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藝會年度企劃「2013藝文風向球——藝文補助觀察座談會」,12月16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辦理。本次活動包括「藝文創作趨勢觀察報告」、「創作與跨界」及「創作平台」案例分享。在「創作與跨界」上,國藝會邀請了「豪華朗機工」藝術家林昆穎、「一當代舞團」製作人孫平以及今年甫獲得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的詩人游書珣分享他們在跨界創作時所希望呈現的藝術創作,及從中所遭遇的挑戰與啟發。
案例分享前,國藝會董事暨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說明了「創作與跨界」於國內的補助概況及相關資源。除了國藝會挹注於各類創作與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在「創作與跨界」上的補助外,文化部亦成立「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與「跨域合創計畫補助」等專案,鼓勵申請者在跨域的創作上綻放新意。而自2013至2015年,國藝會亦在補助業務上提出了願景,其中包括:一、厚實台灣原創核心,二、拓展藝文發表通路,三、強化團隊經營能量,四、提振國際競爭實力。
創作與跨界意謂兼具兩種以上不同領域專長之跨域創作者,抑或,結合不同藝術領域工作者進行創作。2013年,來自文學類、戲劇類、舞蹈類及美術類的跨界申請與獲補者約佔整體三成,其中不乏默劇演員申請文學類補助(「野孩子補助計畫」)、劇團結合文學創作(創作社劇團改編小說《西夏旅館》)等,申請者除需具備具水準的文字能力,亦得兼備人文深度及特殊觀點。
當天,在「創作與跨界」的分享會上,邀來了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以及文學類別的創作者分享了他們於其中的樂趣與創作過程。
跨域思維——豪華朗機工的「混種藝術」
以「混種概念」成軍的「豪華朗機工」由四位個人藝術家:張耿豪、張耿華、陳志建、林昆穎轉型為兩個團體:豪華兄弟/朗機工新媒體團隊,在2010年整合為「豪華朗機工」,英文團名「Luxury Logico」。他們以「合作」為創作主題,透過跨領域、跨概念、跨新舊科技,定義「混種精神」。平時透過對環境的觀察,發想計畫,不限對象、技術、媒材,有機地與他者共生作品,創作出新的邏輯,留下完整經驗並發表為作品。
從2010年至2012年,他們獲得「文建會科技藝術旗艦計畫補助」,分別呈現出「一月」、「Equal」、「M」等三個作品。透過燈光裝置及人身置其中的動態展示,實現「跨域」的藝術意義。而自2010至2013年的「日光域——Solar」則企圖打造一環保/奇幻的場域,這場light installation結合了活動與電子裝置,透過「豪華朗機工」發起募集回收燈具,接著將其製作成電控太陽,講述著環保與消耗的反思,其中的影像與聲音皆來自網路上關於太陽聲音的資訊所剪輯而成。「日光域」利用電子控制技術,獨立調變每一顆Led燈泡的明暗,讓太陽呈現陰晴圓缺,在展場中產生不同的光影變化。透過持續改良至今,為一現地製作類型作品,也是豪華朗機工第一件獲收藏的作品。
而其另一個作品「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是與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企畫,以「合作共感」為概念出發,延續豪華朗機工關注的兩大主題——「照顧(Project Woodpecker)與混種(hybrid)」,透過一隻手工模型鳥,經由3D影像程式運算後,製成37200張編號空白鳥圖紙,從而開啟一段孩童間的繪圖飛翔旅程。
在講者林昆穎的分享過程中,他提及藝術家當欲跨界時,應將爭執、協調的時間區隔開來,因為以「豪華朗機工」為例,四個男孩在一塊挺容易吵架,所以他們後來成立了「調停會議」,舉辦時間為每年過年後,席上,成員或對彼此嚴厲的指責、衝突時有所聞,連昆穎本人都曾在會議上哭過。此外,他還建議申請者,英文要學好,否則當去到國外,無法以完整口語介紹自己的作品,那真是一點都不好玩的事!
當藝術與科技相互啟發或牽制的時刻——看一當代舞團展演表藝當紅趨勢
表演藝術結合科技是當紅趨勢,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當代舞團」製作人孫平開宗明義闡釋「跨界」意義:從藝術概念出發,引導科技運用的可能方向。
「一當代舞團」成立於2005年,團隊負責人蘇文琪,合作團隊成員皆為台灣各領域活躍的藝術家,現今致力於新媒體與表演藝術的實驗與結合,嘗試從新媒體的思維中,重新探索表演藝術的可能性,延伸當代藝術面對數位時代之衝擊所帶來的提問與省思。
分享一開始,孫平即對現場觀眾進行調查行政製作與藝術家的參與比例,這也反映了跨界的合作過程中所需面對的問題:從藝術總監、製作總監、設計總監到技術總監,誰是誰的領頭羊?她回答,這應於製作過程的各階段進行調整,彈性以對。從前製期的評估、實驗,看看有沒有東西不能被達成,到中期的建構過程,此階段首重平衡,到後期的排練檢討,以及演出期的修整力道。孫平以為,藝術概念與技術實驗連結的過程恰似從抽象思維走向具體落實,藝術概念於此間如何互相確認琢磨,端賴製作中後期的關鍵取捨,而兩造間連結的實驗與拉扯則需透過製作期的往復溝通。
無疑的,跨界時需有紓壓的管道,而拉扯的裂痕如何化為深刻的感性經驗則需透過有效的爭執。在新媒體表演藝術的團隊中,時常跳脫過去舞蹈戲劇製作的團隊規劃,期許以較為開放平等的態度,討論跨域在創作結合中的各種可能,在這樣的開放性的討論機制中該如何發展也是「一當代舞團」不斷思考的重要層面。
這樣的開放精神也呼應了「一當代舞團」的團隊理念:一個作品中沒有唯一的中心媒介,只有看似相同卻又互相衝擊的概念,每位受邀的藝術家都是一獨立的個體,皆可獨立創作,自由提出各種觀點以深入作品命題之核心。此外,包括過往錯誤經驗的累積、當前經費與能力的評估也是創作過程中的原則。而關於所發生的錯誤是賭徒謬誤抑或熟手謬誤則平心面對吧!
Herstory——「影像」、「詩」、「插畫」的跨界創作漫遊
一位詩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詩作,他人又從詩人的作品裡看見了什麼?甫獲得今年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的游書珣則以為,自己的詩在他人的口裡常充滿畫面感,類似電影的感覺,這也興起她跨界創作的嘗試,其中包括:「影像詩」、「劇場投影」、「插畫詩」以及將其他藝術形式放入詩作中的「文字詩」,其中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的「公路之舞-寫給段式日玲與蘇莉娜」便是將現代舞入詩之例。
在「影像詩」上,為了追求畫面上的手工質感,游書珣經常使用停格動畫(stop-motion)表現,近年來較完整的作品有《獻給獨角獸》、《造詩術》等,她表示在動畫類的表現上頗受Georges Schwizgebel及Jan Svankmajer的啟發,而在台北詩歌節上,她也以手繪動畫呈現詩作。
研究所時期,也因結識了一些劇場界的朋友,於是有機會合作,這打開了書珣在「劇場投影」上的機會,她常根據劇本適度加入影像,以營造詩的氛圍,範例作品則有《模擬市民》、《看 病》等。
近來,她於報紙投稿的詩作偶會配上其他插畫者的插圖,書珣坦言那些插畫有些與自己的詩作想法差很多,於是他索性自己畫,或在自己創作的插畫上,配上短詩,實驗出圖與文的互文效果,期待未來能集結出版。
除了精進目前的創作類型,即將當媽媽的她,未來也想嘗試的跨界類型包括童話、音樂歌詞、紀錄片等,並期望與各領域的創作者合作,激盪出更多關於詩的形式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