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認識孕育自己的土地──關於小說《再見吧!橄欖樹》與《來去花蓮港》
2012
06
13
文|嚴佳音
離開故鄉許久的你,是否曾經試圖在腦海中描繪故鄉的樣子?以花蓮為故事背景的小說《再見吧!橄欖樹》與《來去花蓮港》,彷彿有著這般時光隧道的效果,讓來自後山花蓮的自己,深深墜入對故鄉的想望。

離開故鄉許久的你,是否曾經試圖在腦海中描繪故鄉的樣子?或是,在日常生活的某些片段裡,也許你曾經遇到一部電影、一段音樂、一個人,讓你零零碎碎拼湊出舊時回憶,想念起許久沒有回去的那個家。以花蓮為故事背景的小說《再見吧!橄欖樹》與《來去花蓮港》,彷彿有著這般時光隧道的效果,讓來自後山花蓮的自己,深深墜入對故鄉的想望。也許是因為兩本著作部份參挾著作者自身的家族史與人生回憶,因此故事中的後山場景極為鮮明而真實的令人觸動,並且散發出陣陣溫暖,吸引著自己想要更了解家鄉的心。

《再見吧!橄欖樹》——打開童年往事的抽屜

初拿到張友漁所著的《再見吧!橄欖樹》,封面手繪了一棵結實磊磊的橄欖樹與一個穿著制服的小女孩,質樸的繪畫筆觸,讓人在拿到書的當下,即感受到這本書給人的溫度感與濃濃的泥土氣味。全書故事的背景發生在約莫六○到七○年代,花蓮一座小山腰上的村落—水源村,一棵八十多歲的老橄欖樹是講述故事的主人翁,其見證了小村從初開墾慢慢累積,直至形成一個有家戶來往的小小聚落,他以彷如家中長輩的親切口吻,細細講述著這座小村的興衰變遷。橄欖樹生長於村落其中一戶人家,正如同你我印象中的台灣早期農村家庭,這戶人家有一雙認份而堅毅踏實的父母,無怨無悔的用勞力汗水養育著七口子女,故事即以此家庭中的一個孩子「六悅」為主軸,記錄一位小女孩成長生活中的種種片段。

小女孩的孩提紀事有著童年趣味橫生的玩耍點滴,以及對各個街坊鄰居面貌的人物描繪,作者張友漁流暢的說故事技巧,溫暖而生動的筆觸,讀來令人眼前閃現鄉間生活的各種場景。而作者在訴說這些莞爾的童趣往事之餘,也同時丟出了成熟深刻的思考面向,故事中經常透露出人與土地、自然互依互存的緊密關係,以淺顯易懂又深富寓意的語言,帶領大小讀者體會大自然神祕原始而巨大的生命力,也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兒少讀者培養尊重土地與自然的觀念。

《來去花蓮港》——山林與大海滋養出的,她們的故事

以一種全然不同於《再見吧!橄欖樹》的輕快氣氛,方梓所著的《來去花蓮港》說的是一則關於女性移民角色與墾荒的多線故事,時間與地域也拉得更長更廣,從一○年代台灣西部移民前往到東部開墾、落地生根的艱辛顛簸,談到現代都會女性的追尋自身起源而回鄉的過程。關於開墾,這件意味著需要強大體力、權力與氣魄的行為,過去經驗中看到的多是以男性為出發點講述的雄壯故事,《來去花蓮港》一書則將移民社會中主導的男性角色縮到極小,由三個女性角色,分別是閩南女人「阿音」、客家女子「初妹」與現代女性「闕沛盈」為主幹貫穿全書,娓娓道來三個不同背景的女性角色在這塊土地上,如何毅然地揮別過去,讓生命重獲新生,一如作者在本書序中所述,這是一部女性用手、用子宮、用筆播植人生新園地的故事。

本書靈感是來自作者方梓兒時對外婆、阿嬤來去花蓮與娘家的遷徙之路,全書的書寫融合國、台、客語,以及少量的日語與原住民語,將花蓮的多元種族、多語交雜與邊緣的地理特色完整誠實的呈現,方言的使用讓身長於花蓮的我念來不覺艱澀,反倒有一份溫馨的親切之感,耳邊似乎可以聽到兒時穿著客家衫的阿嬤哼著日本歌謠,以及爸媽訴說著他們如何乘著金馬號跋涉來到後山,點滴的畫面就這麼映上眼前,在腦海中重播著。相信不只是對於作者,《來去花蓮港》更是所有花蓮在地人共有的家族記憶史。

夾在巨大的中央山脈與太平洋之間,被山與海擁抱著的後山,近幾年來吸引了許多人前往探訪,對於花蓮生活形態與遊賞方式的討論似乎也多了起來,加上不那麼方便的交通,常讓人覺得回鄉路途迢迢,漸漸的也縮短了返鄉的頻率。我暗自期待著《再見吧!橄欖樹》與《來去花蓮港》兩本著作,能夠填補那些離鄉在外的花蓮人,心中逐漸變得模糊的故鄉記憶,並且得以藉此再一次認識這塊土地,找回從小到大一直牽動著我們的生命故事,讓那些故事像黏人的泥土般,繼續給予我們賴以生活的養分。